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1.芳香族化合物A只有兩個對位取代基,在一定條件下有如圖所示轉化關系.其中,1mol C與Na完全反應生成1mol H2,若l mol C與NaHCO3完全反應,也產生l mol氣體,E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1)D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團名稱是醛基、羧基,A的結構簡式是
(2)反應④的基本類型是消去反應,反應⑤的化學方程式是
(3)與C取代基位置相同,既能與FeCl3溶液顯色、又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的結構簡式為:,.(寫兩種即可)

分析 1molC與Na完全反應生成1molH2,若1molC與NaHCO3完全反應,也產生1mol氣體,說明C中含有1個-COOH和1個-OH,且位于對位位置,且C氧化產物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結合A的結構特點和分子式可知C應為,則A為,B為,D為,E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說明有碳碳雙鍵,C在濃硫酸作用下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E,應為,其相對分子質量為148,C中含有-OH和-COOH,可發(fā)生縮聚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結合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解答該題.

解答 解:1molC與Na完全反應生成1molH2,若1molC與NaHCO3完全反應,也產生1mol氣體,說明C中含有1個-COOH和1個-OH,且位于對位位置,且C氧化產物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結合A的結構特點和分子式可知C應為,則A為,B為,D為,E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說明有碳碳雙鍵,C在濃硫酸作用下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E,應為,
(1)由以上分子可知,D為,含氧官能團是醛基和羧基,A的結構簡式是,
故答案為:醛基、羧基;;
(2)反應④為C的消去反應;反應⑤為C發(fā)生縮聚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反應的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消去;;
(3)與C取代基位置相同,既能與FeCl3溶液顯色,說明含有酚羥基,又能發(fā)生水解反應,說明含有酯基,對應的同分異構體有、、,
故答案為:(其中兩種).

點評 本題考查有機物的推斷,題目難度中等,本題注意根據根據題給信息,以C為推斷該題的突破口,難點是同分異構體的判斷,注意把握題給信息以及判斷同分異構體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金屬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會因為氧化而逐漸腐蝕.金屬的腐蝕主要有兩種形式: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其中電化學腐蝕是金屬腐蝕的主要形式.如圖是鋼鐵在空氣中發(fā)生電化學腐蝕(吸氧腐蝕)的簡單圖示.試分析下列問題:
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時,可以形成原電池,該原電池的負極為Fe,正極上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為O2+2H2O+4e-=4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中學化學中的平衡理論主要包括: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四種,且均符合勒•夏特列原理.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一定溫度下,在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g)+2B(g)?4C(g)△H>0達到平衡時,c(A)=2mol/L,c(B)=7mol/L,c(C)=4mol/L.試確定B的起始濃度c(B)的取值范圍是3 mol/L≤c(B)≤9 mol/L;若改變條件,重新達到平衡后體系中C的質量分數增大,下列措施可行的是C
A、充入稀有氣體   B、加壓    C、升溫    D、使用催化劑
(2)常溫下,取pH=2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各100mL,向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Zn粒,反應過程中兩溶液的pH變化如右圖所示.則圖中表示醋酸溶液中pH變化曲線的是B(填“A”或“B”).設鹽酸中加入的Zn的質量為m1,醋酸溶液中加入的Zn的質量為m2,則m1<m2,(選填“<”“>”“=”)
(3)氯化鐵溶液中加入碳酸鈣粉末,發(fā)現碳酸鈣逐漸溶解,同時還會產生的現象有有無色無味氣體生成; 溶液顏色變深或溶液為紅褐色或久置有紅褐色沉淀,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Fe3++3H2O?Fe(OH)3+3H+、CaCO3+2H+=Ca2++CO2↑+H2O
(4)向含有AgI的飽和溶液中:
①加入固體AgNO3,則c(I-)減。ㄌ睢霸龃蟆薄皽p小”或“不變”,下同)
②若改加AgBr,則c(I-)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中,在給定條件下一定能夠大量共存的是( 。
A.通入足量CO2后的溶液中:Na+、SiO32-、CH3COO-、CO32-
B.無色溶液中:Mg2+、MnO4-、SO42-、K+
C.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顯紅色的溶液中:NH4+、Al3+、NO3-、Cl-
D.與鋁反應產生大量氫氣的溶液:Na+、K+、SO42-、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與氫氟酸反應
B.Na2O、Na2O2組成元素相同,與 CO2反應產物也相同
C.CO、NO、NO2都是大氣污染氣體,在空氣中都能穩(wěn)定存在
D.新制氯水顯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充分振蕩后溶液呈紅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已知A、B、C是中學化學的常見物質,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有如下轉化關系:A$→_{一定條件}^{+D}$B$→_{一定條件}^{+D}$C
(1)D是具有氧化性的氣體單質
①若A是一種活潑金屬單質,則化合物C的用途之一為呼吸面具或潛水艇中的供氧劑.
②若A是一種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化合物B、C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7:11,則實驗室制取C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aCO3+2H+=Ca2++CO2↑+H2O.
③若A是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則A轉化為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劑}}{△}$4NO+6H2O.
(2)D是一種常見金屬單質
①若A 是一種黃綠色氣體,貯存溶液C時應加入少量D,其理由是2Fe3++Fe=3Fe2+(用離子方程式說明).
②若A是一種強氧化性酸,則B的化學式為Fe(NO33或Fe3(SO43
(3)若D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A是一種強堿.則B轉化為C的離子方程式為CO32-+CO2+H2O=2HCO3-
(4)若B是一種兩性氫氧化物,且無論D是強酸還是強堿,上述轉化關系都成立.則用B中所含金屬元素的單質、強酸及強堿來制取1mol B時,所需強酸及強堿的物質的量之和以[n(H+)+n(OH-)計]的最小值為1.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將一定量的氯氣通入50mL 10.00mol/L的氫氧化鈉濃溶液中,加熱少許時間后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體系.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與NaOH反應的氯氣一定為0.5 mol
B.反應后的溶液中n(Na+)﹕n(Cl-)可能為9﹕5
C.若反應中轉移的電子為n mol,則0.20<n<0.30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為1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低碳經濟呼喚新能源和清潔環(huán)保能源.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溫度下的平衡常數、投料比及熱值等問題. 已知:CO(g)+H2O(g)?H2(g)+CO2(g)的平衡常數隨溫度的變化如表:
溫度/℃400427700800
平衡常數9.949b0.64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正反應方向是放熱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2)850℃時在體積為10L反應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g)發(fā)生上述反應,CO和H2O(g)濃度變化如圖1,則0~4min的平均反應速率v(CO)=0.03mol/(L•min)
t1℃時物質濃度(mol/L)的變化
時間(min)COH2OCO2H2
00.2000.30000
20.1380.2380.0620.062
3c1c2c3c3[m]
4c1c2c3c3
50.1160.2160.084
60.0960.2660.104
(3)若在850℃進行,設起始時CO和H2O(g)共為5mol,水蒸氣的體積分數為X;平衡時CO轉化率為Y,試推導Y隨X變化的函數關系式為X=Y
(4)t1(℃高于850)℃時,在相同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容器內各物質的濃度變化如表.
①表中3min~4min之間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理由是反應在3min和4min時的各物質濃度相同.
②表中5min~6min之間數值發(fā)生變化,可能的原因是A(單選).
A.增加水蒸氣         B.降低溫度       C.使用催化劑         D.增加氫氣濃度
(5)若在500℃時進行,若CO、H2O的起始濃度均為0.020mol/L,在該條件下,CO的最大轉化率為75%.
(6)若在500℃時該反應達到了平衡狀態(tài),此時體系中的v-t圖象如圖2所示,若在t1時給體系適當升高溫度,則v-t圖象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請把v-t圖補充畫全(需標明正方向的反應速率和逆方向的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5℃,相應條件下,下列各組離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Na+、Mg2+、I-、SO42-
B.0.1mol•L-1的明礬溶液中:K+、NH4+、Cl-、HCO3-
C.pH=1的溶液中:Na+、NH4+、MnO4-、S2O32-
D.無色透明的溶液中:Na+、Ba2+、Br-、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