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2011?浙江)X、Y、Z、M、W為五種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X與Z可形成XZ2分子;Y與M形成的氣態(tài)化合物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為0.76g?L-1;W的質子數(shù)是X、Y、Z、M四種元素質子數(shù)之和的
1
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分析:由題給的條件可知,X、Y、Z、M、W這五種短周期元素的排列,不是按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排列的,其中只有X、Y、Z三種元素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由X、Y、Z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X與Z可形成XZ2分子,可推出X、Y、Z分別為C、N、O三種元素;
根據(jù)Y與M形成的氣態(tài)化合物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0.76g?L-1,就可計算出該氣態(tài)化合物的摩爾質量為22.4L/mol×0.76g?L-1=17g/mol,從而確定M為H元素;
根據(jù)W的質子數(shù)是X、Y、Z、M四種元素質子數(shù)之和的
1
2
,推出W的質子數(shù)為
1
2
(6+7+8+1)=11,所以W為Na元素.
解答:解:由題給的條件可知,X、Y、Z、M、W這五種短周期元素的排列,不是按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排列的,其中只有X、Y、Z三種元素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由X、Y、Z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X與Z可形成XZ2分子,可推出X、Y、Z分別為C、N、O三種元素;
根據(jù)Y與M形成的氣態(tài)化合物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0.76g?L-1,就可計算出該氣態(tài)化合物的摩爾質量為22.4L/mol×0.76g?L-1=17g/mol,從而確定M為H元素;
根據(jù)W的質子數(shù)是X、Y、Z、M四種元素質子數(shù)之和的
1
2
,推出W的質子數(shù)為
1
2
(6+7+8+1)=11,所以W為Na元素.
A、原子半徑應是W>X>Y>Z>M(即Na>C>N>O>H),故A錯誤;
B、選項中CO2、C2H2 均為直線型共價化合物,而Na2O2 是離子化合物,不是直線型共價化合物,故B錯誤.
C、碳的同素異形體很多,金剛石為原子晶體,但例如石墨、C60、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碳單質就不是原子晶體,故C正確;
D、X、Y、Z、M四種元素可形成化合物 (NH42CO3、NH4HCO3、CO(NH22(尿素)等,前二種為離子化合物,而尿素為共價化合物,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是一道無機推斷題,以元素推斷為基礎,綜合考查原子結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分子結構,元素化合物性質等知識,試題難度不大,但題目一反通常習慣,把X、Y、Z、M、W這五種短周期元素,并不是按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排列的,而只是其中X、Y、Z三種元素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的同周期元素,而把原子序數(shù)最小的M元素恰恰排在X、Y、Z三種元素后面,這樣就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思維陷阱,如果學生不注意審題,不注意這一細節(jié),一旦陷入習慣上的思維定勢,就會跌入這個陷阱,無法正確解題.這也是本題的解題關鍵.只要掌握了這一解題關鍵,再結合題給的條件,題目就可迎刃而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1?浙江)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鎂資源.某同學設計了從模擬海水中制備MgO的實驗方案:
模擬海水中的
離子濃度(mol/L)
Na+ Mg2+ Ca2+ Cl- HCO3-
0.439 0.050 0.011 0.560 0.001
注:溶液中某種離子的濃度小于1.0×10-5 mol/L,可認為該離子不存在;實驗過程中,假設溶液體積不變.已知: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