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十二五”期間,江蘇省將大力實施“清水藍天”工程。下列不利于“清水藍天”工程實施的是( )
A.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及水能等的使用,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加強城市生活污水脫氮除磷處理,遏制水體富營養(yǎng)化
C.加大稀土資源的開采和出口,保證經濟快速發(fā)展
D.大力實施礦物燃料“脫硫、脫硝技術”,減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探究是體驗知識的產生或形成過程的基本途徑。下面是某同學探究實驗報告的一部分,請?zhí)羁眨簩嶒炈幤罚?/span>NaCl溶液、KBr溶液、KI溶液、氯水、溴水、四氯化碳
實驗步驟 | 實驗結論 |
①NaCl溶液+氯水+1mL CCl4,振蕩、靜置、觀察CCl4溶液 | 氧化性從強到弱的順序:氯、溴、碘 |
②NaBr溶液+氯水+1mLCCl4,振蕩、靜置、觀察CCl4溶液 | |
③KI溶液+氯水+1mL CCl4,振蕩、靜置、觀察CCl4溶液 |
(1)由題中信息(如題干、藥品、步驟或結論)可分析得出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
(2)完成該實驗需用到的儀器是膠頭滴管和________ 。
(3)由實驗①和②可以比較出Cl2 和Br2 的氧化性強弱。寫出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4)該同學的實驗缺陷是_________ ,改進的辦法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己烯(C6H12)在常溫下為液體,其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碳碳雙鍵。下列有關物質的鑒別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鑒別乙醇、苯和溴苯
B.用燃燒法鑒別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飽和碳酸鈉溶液鑒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鑒別苯、己烯和己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陶瓷是火與土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陶瓷坩堝可用于熔融燒堿
B.陶瓷是由黏土和石灰石燒結而成
C.“雨過天晴云破處”所描述的汝窯瓷器青色,來自氧化鐵
D.制青花瓷胎體的原料高嶺土[Al2Si2O5(OH)4],其組成可表示為Al2O3·2Si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俄羅斯科學家用含20個質子的鈣的一種原子轟擊含95個質子的镅原子,結果4次成功合成4個第115號元素的原子。這4個原子生成數微秒后衰變成第113號元素。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113號元素在第七周期ⅢA族
B.镅元素和115號元素不在同一周期
C.115號和113號元素都是非金屬元素
D.115號元素衰變成113號元素屬于化學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Z是3種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主族,Y、Z處于同一周期。X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其電子層數的3倍。Z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比Y原子少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元素非金屬性由弱到強的順序為Z<Y<X
B.Y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化學式可表示為H3YO4
C.3種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中,Z的氣態(tài)氫化物最穩(wěn)定
D.原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為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能說明X的非金屬性比Y強的是( )
A.X的氣態(tài)氫化物比Y的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
B.X原子的電子層數比Y原子的電子層數多
C.Y的單質能將X從NaX的溶液中置換出來
D.Y在暗處可與H2反應,X在加熱條件下才能與H2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某鏈狀烷烴分子中電子數為42。則:
①該烷烴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該烷烴分子的所有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為 _____。
②上述同分異構體中,在相同條件下沸點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寫結構簡式)。
(2)分子式為HaH20的鏈狀烷烴中a為___________,分了式為C8Hb的鏈狀烷烴中b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燃料燃燒時只是將化學能全部轉化為熱能
B.加熱條件對于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的作用和意義是相同的
C.C(石墨)=C(金剛石),反應中既沒有電子的得失也沒有能量的變化
D.化學反應放出或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性質、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及物質狀態(tài)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