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燃燒熱是指1.01×105 Pa時,1 mol純物質(zhì)完全燃燒生成穩(wěn)定的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已知下列熱化學方程式:
CH4(g)+O2(g)=== CO2(g)+H2O(l) ΔH=-445.15 kJ·mol-1
CH4(g)+O2(g)===CO(g)+2H2O(l) ΔH=-607.3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1
則CH4的燃燒熱為( )
A. 445.15 kJ·mol-1 B. 607.3 kJ·mol-1
C. 890.3 kJ·mol-1 D. 802.3 kJ·mol-1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見的一硝基甲苯有對硝基甲苯和鄰硝基甲苯兩種,均可用于合成各種染料。某探究小組利用下列反應和裝置制備一硝基甲苯。
實驗中可能用到的數(shù)據(jù):
密度/g·cm-3 | 沸點/℃ | 溶解性 | |
甲苯 | 0.866 | 110.6 | 不溶于水,易溶于硝基甲苯 |
對硝基甲苯 | 1.286 | 237.7 | 不溶于水,易溶于液態(tài)烴 |
鄰硝基甲苯 | 1.162 | 222 | 不溶于水,易溶于液態(tài)烴 |
實驗步驟:①按體積比1:3配制濃硫酸與濃硝酸混合物40 mL;
②在三頸瓶中加入15 mL(13g)甲苯,按圖所示裝好藥品和其他儀器;
③向三頸瓶中加入混酸,并不斷攪拌(磁力攪拌器已略去);
④控制溫度約為50℃,反應大約10 min,三頸瓶底有大量淡黃色油狀液體出現(xiàn);
⑤分離出一硝基甲苯的總質(zhì)量13.60 g。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配制混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中需不斷攪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使用該儀器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____。
(3)若實驗后在三頸瓶中收集到的產(chǎn)物較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分離反應后產(chǎn)物的方案如下:
其中,操作1的名稱為______,操作2中需要使用下列儀器中的____(填序號)。
a.冷凝管 b.酒精燈 c.溫度計 d.分液漏斗 e.蒸發(fā)皿
(5)該實驗中一硝基甲苯的產(chǎn)率為______(保留4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細胞內(nèi)某些有機物的元素組成和功能關(guān)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圖中X、Y、Z、P分別為構(gòu)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單位。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X是________,Ⅰ在小麥種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
(2)在病毒中,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
(3)圖中B是______,P的結(jié)構(gòu)通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導致地球上生物多種多樣的直接原因是[ ] _________(填序號和名稱)結(jié)構(gòu)的多樣性。
(5) 若P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00,通過脫水合形成2條肽鏈,其中肽鍵的數(shù)目為10個,則這2條肽鏈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一般在密閉容器中采用下列反應合成甲醇:CO(g)+2H2(g) CH3OH(g)
(1)不同溫度下的平衡轉(zhuǎn)化率與壓強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
①該反應△H 0,△S 0(填“>”或“<”),則該反 自發(fā)進行(填“一定能”、“一定不能”、“不一定”)實際生產(chǎn)條件控制在250℃、l.3×l04kPa左右,選擇此壓強的理由是 。
(2)某溫度下,將2molCO和6molH2充入2L的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后,達到平衡時測得c(CO)=0.l mol·L -1。
①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 :
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容器體積壓縮到原來的1/2,與原平衡相比,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
A.氫氣的濃度減少
B.正反應速率加快,逆反應速率也加快
C.甲醇的物質(zhì)的量增加
D.重新平衡時n(H2)/n(CH3OH)增大
③若保持同一反應溫度將起始物質(zhì)改為a mol CO、b mol H2、c mol CH30H,欲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組成與原平衡相同,則a、b應滿足的關(guān)系為 ,且欲使開始時該反應向逆反應方向進行,c的取值范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變化過程,屬于吸熱反應的是( 。
①鋁熱反應 ②酸堿中和 ③濃H2SO4稀釋 ④固體氫氧化鈉溶于水
⑤H2在Cl2中燃燒、抟簯B(tài)水變成水蒸氣 ⑦NH4Cl晶體與Ba(OH)28H2O混合攪拌⑧工業(yè)制取水煤氣.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⑦⑧ D. ⑥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上圖所示的物質(zhì)分類方法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K、Na、H、O、S、N中任兩種或三種元素組合成合適的物質(zhì),分別填在下表中②、④后面。
物質(zhì)類別 | 酸 | 堿 | 鹽 | 氧化物 | 氫化物 |
化學式 | ①H2SO4 ②_____ | ③NaOH ④______ | ⑤Na2SO4 | ⑥NO2 | ⑦NH3 |
(3)寫出⑥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室制備⑦常用_______和_______加熱反應,檢驗該氣體的方法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連二亞硫酸鈉(Na2S2O4)俗稱保險粉,廣泛用于紡織工業(yè)的還原性染色、清洗、印花、脫色以及織物的漂白等。制取保險粉通常需要二氧化硫。
(1)制備二氧化硫
若使用上圖所示裝置制備干燥的SO2氣體,回答以下問題:
①A中盛液體的玻璃儀器名稱是____________,實驗開始后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裝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③E中固體試劑為________________。
(2)制備保險粉
如下圖,維持35~45℃通SO2至鋅粉-水懸浮液反應生成ZnS2O4;然后加入18%的氫氧化鈉溶液,在28~35℃下反應生成Na2S2O4和Zn(OH)2懸浮液。
反應物經(jīng)壓濾除去氫氧化鋅沉淀后,往濾液中加入氯化鈉,并冷卻至20℃,使Na2S2O4結(jié)晶析出,濾出晶體后用酒精脫水干燥即得產(chǎn)品。
①在制取Na2S2O4過程中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是___________;生成1mol Na2S2O4轉(zhuǎn)移電子______mol。
②濾液中加入氯化鈉使_______離子濃度增大,促進Na2S2O4結(jié)晶析出;濾出晶體后用酒精脫水干燥是因為Na2S2O4在酒精中的溶解度_______(填“較大”或“較小”),且酒精易揮發(fā)。
③制取Na2S2O4也常用甲酸鈉法,控制溫度70~80℃,在甲醇溶液(溶劑)中溶解甲酸鈉(HCOONa),再滴加Na2CO3溶液同時通SO2維持溶液微酸性,即可生成Na2S2O4,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測定保險粉純度
Na2S2O4屬于強還原劑,暴露于空氣中易被氧氣氧化。Na2S2O4遇KMnO4酸性溶液發(fā)生反應:5Na2S2O4 + 6KMnO4 + 4H2SO4 = 5Na2SO4 + 3K2SO4 + 6MnSO4 + 4H2O
稱取3.0g Na2S2O4樣品溶于冷水中,配成100mL溶液,取出10mL該溶液于試管中,用0.10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
重復上述操作2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18.00 mL則該樣品中Na2S2O4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雜質(zhì)不參與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自來水是用氯氣來消毒殺菌的,一些不法商販用自來水冒充純凈水銷售,為辨別純凈水的真?zhèn),可用下列哪種試劑鑒別( )
A.酚酞溶液B.氯化鐵溶液C.硝酸銀溶液D.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zhì)的體積一定是22.4L的是( 。
A.1 mol水蒸氣
B.標準狀況下1 mol CCl4
C.標準狀況下44 g二氧化碳
D.0℃、202 kPa時2 g氫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