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2009?韶關一模)某活動課程小組擬用50mL NaOH溶液吸收CO2氣體,制備Na2CO3溶液.為了防止通入過量的CO2氣體生成NaHCO3,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a.取25mL NaOH溶液吸收過量的CO2氣體,至CO2氣體不再溶解;
b.小火煮沸溶液1~2min,趕走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氣體;
c.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反應.
(1)此方案能制得較純凈的Na2CO3,寫出c步驟的離子方程式
HCO3-+OH-═CO32-+H2O
HCO3-+OH-═CO32-+H2O
.此方案第一步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2)加入反應物前,如何檢驗整個裝置的氣密性:
用止水夾夾住B、與燒杯之間的乳膠管,然后從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錐形瓶內的水面,過一段時間,觀察漏斗內與錐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變,說明裝置不漏氣.
用止水夾夾住B、與燒杯之間的乳膠管,然后從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錐形瓶內的水面,過一段時間,觀察漏斗內與錐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變,說明裝置不漏氣.

(3)若用大理石與鹽酸制CO2,則裝置B中盛放的試劑是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作用是
吸收HCl氣體
吸收HCl氣體

(4)在實驗室通常制法中,裝置A還可作為下列
(填序號)氣體的發(fā)生裝置.
①HCl、贖2、跜l2、躈H3
(5)已知所用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40%,室溫下該溶液密度為1.44g/mL,假設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不變,不考慮實驗誤差,計算用此種方法制備所得Na2CO3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7.2
7.2
 mol/L.
分析:(1)c步驟發(fā)生的反應為碳酸氫鈉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2)根據液封氣體形成液面高度差,或利用氣體的熱脹冷縮來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3)鹽酸易揮發(fā),制取的二氧化碳含有HCl,B中盛放的試劑用于吸收HCl,但不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最好.
(4)該制取裝置適合不加熱制取氣體.
(5)計算50mLNaOH溶液中含有的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根據鈉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n(Na2CO3)=
1
2
n(NaOH),再根據c=
n
V
計算.
解答:解:(1)碳酸氫鈉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離子方程式為HCO3-+OH-═CO32-+H2O.
故答案為:HCO3-+OH-═CO32-+H2O.
(2)用止水夾夾住B、與燒杯之間的乳膠管,然后從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在裝置內密封氣體,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錐形瓶內的水面,過一會,觀察漏斗內與錐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變,說明裝置不漏氣.
故答案為:用止水夾夾住B、與燒杯之間的乳膠管,然后從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中的水面高于錐形瓶內的水面,過一段時間,觀察漏斗內與錐形瓶中的液面差,若保持不變,說明裝置不漏氣.
(3)鹽酸易揮發(fā),制取的二氧化碳含有HCl,B中盛放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HCl氣體,同時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HCl氣體.
(4)該制取裝置適合不加熱制取氣體,HCl、Cl2、NH3的制備都需要加熱,不能使用該裝置制備,制取H2不需要加熱,可以選用該裝置.
故答案為:②.
(5)m(NaOH)=50mL×1.44g/mL×40%=28.8g,所以n(NaOH)=
28.8g
40g/mol
=0.72mol,根據鈉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n(Na2CO3)=
1
2
n(NaOH)=0.36mol,故c(Na2CO3)=
0.36mol
0.05L
=7.2 mol/L.
故答案為:7.2 mol/L.
點評:考查學生對于實驗方案的理解、實驗裝置的理解、氣密性檢驗、試劑的選擇、化學計算等,難度中等,(3)中試劑的選擇為易錯點,容易選擇碳酸鈉溶液,注意碳酸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9?韶關一模)我國化學家侯德榜根據NaHCO3溶解度比NaCl、Na2CO3、NH4HCO3、NH4Cl都小的性質,運用CO2+NH3+H2O+NaCl=NaHCO3↓+NH4Cl的反應原理制備純堿.下面是在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的生產流程示意圖:
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9?韶關一模)配制一定體積、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時,下列操作會使配得的溶液濃度偏小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9?韶關一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9?韶關一模)一定溫度下,在密閉容器內進行著某一反應,X氣體(2mol)、Y氣體(10mol)的物質的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