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guān)于甲烷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烷分子的立體構(gòu)型是正四面體,所以,CH2Cl2有兩種不同構(gòu)型

B.甲烷可以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yīng),因此,可以使氯水褪色

C.甲烷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甲烷能夠燃燒,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爆炸,因此,是礦井安全的重要威脅之一

【答案】D

【解析】

A.甲烷分子的空間構(gòu)型是正四面體,所以CH2Cl2只有一種結(jié)構(gòu),A錯誤;

B.甲烷可以跟氯氣在光照下發(fā)生取代反應(yīng),不能和氯水反應(yīng),故不能使氯水褪色,B錯誤;

C.甲烷性質(zhì)穩(wěn)定,不與強氧化劑如酸性高錳酸鉀反應(yīng),故不能使高錳酸鉀褪色,C錯誤;

D.甲烷是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到一定比例后會爆炸,是礦井安全的重要威脅之一,D正確;

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Na2O2說法正確的是(  )

A. Na2O2CO2反應(yīng),產(chǎn)生標準狀況下2.24LO2,轉(zhuǎn)移0.2×6.02×1023個電子

B. Na2O2中只含有離子鍵

C. Na2O2中陰陽離子的個數(shù)比為1:1

D. Na2O2由鈉在常溫下與氧氣反應(yīng)得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學制取乙酸乙酯的過程,請你參與并協(xié)助他們完成相關(guān)實驗任務(wù)。

(1)實驗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2)實驗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學均采取乙醇、乙酸與濃硫酸混合共熱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反應(yīng)的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其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裝置設(shè)計: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設(shè)計下列三套實驗裝置。

請從甲、乙兩位同學設(shè)計的裝置中選擇一種作為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裝置,我選擇的裝置是___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丙同學將甲裝置中的玻璃管改成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步驟:

①按我選擇的裝置儀器,在試管中先加入2mL濃硫酸,緩緩加入3mL乙醇充分搖勻,冷卻后再加入2mL冰醋酸;

②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③在試管B中加入適量的飽和碳酸鈉溶液;

④用酒精燈對試管A加熱;

⑤當觀察到試管B中有明顯現(xiàn)象時停止實驗。

你認為實驗操作中存在的錯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問題討論:

①試管B中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試管B中分離出乙酸乙酯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鈉是一種非;顫姷慕饘僭兀鋯钨|(zhì)及化合物在科研、生產(chǎn)中起著重要作用.
(1)利用金屬鈉和CO2反應(yīng)可制備金剛石,其相關(guān)反應(yīng)的熱化學方程式如下: 4Na(g)+3CO2(g)═2Na2CO3(l)+C(s,金剛石)△H=a kJmol﹣1
CO2(g)+4Na(g)═2Na2O(s)+C(s,金剛石)△H=b kJmol﹣1
反應(yīng)6Na2O(s)+2C(s,金剛石)═8Na(g)+2Na2CO3(l)的△H=kJmol﹣1(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2)T℃時,體積為2L的恒容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4固體和氫氣,發(fā)生如下反應(yīng): Na2SO4(s)+4H2(g)Na2S(s)+4H2O(g).
①若降低溫度,K值減小,則反應(yīng)的△H0(填“>或“<”).
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增加Na2SO4(s)的量可加快反應(yīng)速率
B.當混合氣體的密度一定時,該反應(y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
C.保持溫度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再通入一定量的H2 , △H不變
D.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則v(正)增大,v(逆)減小,平衡右移
③若2min內(nèi)反應(yīng)達到平衡,此時氣體質(zhì)量增加了8g,則用H2表示的反應(yīng)速率為;已知反應(yīng)過程中H2的體積分數(shù)與時間的關(guān)系如上圖所示,則T℃下該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為
④若反應(yīng)達平衡后,加入一定量的H2 , 再次平衡后H2O的體積分數(shù)(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丁、戊都是單質(zhì),其中甲、乙、丙是常見金屬,丁和戊是氣體,且丁呈黃綠色.A~K是化合物.F是紅褐色沉淀,G是淡黃色固體粉末,D的溶液是藍色的,K是丁的氣態(tài)氫化物.已知乙和丙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且丙原子最外能層電子構(gòu)型為ns1 . 它們之間有如圖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部分反應(yīng)物或產(chǎn)物省略).
回答以下問題:
(1)G的電子式:
(2)甲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式為 , 與同周期的金屬元素相比,第一電離能由小到大的順序是(用元素符號表示).
(3)反應(yīng)②的離子方程式:
(4)乙的高價陽離子的最高能級電子排布圖為: . 檢驗該離子常用KSCN溶液.丙的外圍電子排布式為 ,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乙烯、乙炔、甲苯、苯乙烯( )4種有機物分別在一定條件下與H2充分反應(yīng). ①若烴與H2完全加成反應(yīng)時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3,它是
②若烴與H2完全加成反應(yīng)時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2,它是
③苯乙烯與H2完全加成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氰化鈉化學式為NaCN(C元素+2價,N元素-3價),氰化鈉是一種白色結(jié)晶顆粒,劇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易水解生成氰化氫。

(1)NaCN用雙氧水處理后,產(chǎn)生一種酸式鹽和一種能使?jié)駶櫦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氰化鈉與硫代硫酸鈉的反應(yīng)為:NaCN+Na2S2O3═NaSCN+Na2SO3;已知:NaSCN中S為-2價,寫出SCN-的電子式___________。

(3)CN-中C元素顯+2價,N元素顯-3價,說明非金屬性N>C,請設(shè)計實驗證明:_____________。

(4)同時HCN又能與水互溶,造成水污染。已知部分弱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如表:

弱酸

HCOOH

HCN

H2CO3

電離平衡常數(shù)(25℃)

Ka=1.77×10-4

Ka=5.0×10-10

Ka1=4.3×10-7 Ka2=5.6×10-11

①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發(fā)生的離子反應(yīng)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等體積、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所含離子總數(shù)的關(guān)系是:HCOONa______NaCN。(填“>”、“<”或“=”)

(5)常溫下,用0.10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 mL濃度均為0.10 mol·L-1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所得滴定曲線如下圖。

①常溫時醋酸的電離常數(shù)為1.96×10-5,0.10 mol·L-1CH3COOH溶液中c(H+)=__________mol·L-1。

②在①所示的溶液中溶質(zhì)為_____

③在①和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c(CN-)_______(填“>”、“<”或“=”)c(HCN)-c(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對于電離常數(shù)為Ka的某一元弱酸滴定過程中,pH突變隨其濃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濃度主要影響滴定終點和滴定終點之后的曲線部分。常溫下,用不同濃度的NaOH溶液分別滴定20mL與其同濃度的某弱酸HA溶液,滴定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由圖可知,c1>c2>c3

B. M點溶液中存在:c(H+)+c(HA)=c(OH-)+c(A-)

C. 恰好中和時,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關(guān)系: c(Na+)>c(A-)>c(OH-)>c(H+)

D. pH=7溶液計算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反應(yīng)6NO2+8NH3=7N2+12H2O構(gòu)成電池的方法,既能實現(xiàn)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減輕環(huán)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學能,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極B為負極
B.電極A的反應(yīng)式為2NH3﹣6e+6OH=N2+6H2O
C.溶液中OH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從左向右遷移
D.當有4.48LNO2(標準狀況下)被處理時,轉(zhuǎn)移的電子為0.4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