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20.反應aA(g)+bB(g)$\stackrel{催化劑}{?}$ cC(g)(△H<0)在等容條件下進行.改變其它反應條件,在Ⅰ、Ⅱ、Ⅲ階段體系中各物質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a:b:c為1:3:2;
(2)A的平均反應速率vI(A)、v(A)、v(A)從大到小排列次序為v(A)>v(A)>v(A);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動的方向是平衡正向移動,采取的措施是從反應體系中移出產物C;
(4)比較第Ⅱ階段反應溫度(T2)和第Ⅲ階段反應溫度(T3)的高低:T2>T3(填“>”“<”“=”),判斷的理由是此反應為放熱反應,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分析 (1)由圖可知第Ⅰ階段,平衡時△c(A)=2mol/L-1mol/L=1mol/L,△c(B)=6mol/L-3mol/L=3mol/L,△c(C)=2mol/L,根據濃度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計算;
(2)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為單位時間濃度的變化值,可計算三個階段用A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據此判斷;
(3)第Ⅱ階段C是從0開始的,瞬間A、B濃度不變,因此可以確定第一次平衡后從體系中移出了C,即減少生成物濃度,平衡正向移動;
(4)第Ⅲ階段的開始與第Ⅱ階段的平衡各物質的量均相等,根據A、B的量減少,C的量增加可判斷平衡是正向移動的,根據平衡開始時濃度確定此平衡移動不可能是由濃度的變化引起的,另外題目所給條件容器的體積不變,則改變壓強也不可能,因此一定為溫度的影響,此反應正向為放熱反應,可以推測為降低溫度,另外結合A的速率在三個階段的情況,確定改變的條件一定為降低溫度,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的移動只能減弱改變,不能抵消改變,因此達到平衡后溫度一定比第Ⅱ階段平衡時的溫度低.

解答 解:(1)由圖可知第Ⅰ階段,平衡時△c(A)=2mol/L-1mol/L=1mol/L,△c(B)=6mol/L-3mol/L=3mol/L,△c(C)=2mol/L,濃度變化量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故a:b:c=1mol/L:3mol/L:2mol/L=1:3:2,
故答案為:1:3:2;
(2)v(A)=$\frac{1mol/L}{20min}$=0.05mol/(L•min),v(A)=$\frac{1mol/L-0.62mol/L}{15min}$=0.0253mol/(L•min),
v(A)=$\frac{0.62mol/L-0.5mol/L}{10min}$=0.012mol/(L•min),
故A的平均反應速率v(A)>v(A)>v(A),
故答案為:v(A)>v(A)>v(A);
(3)第Ⅱ階段C是從0開始的,瞬間A、B濃度不變,因此可以確定第一次平衡后從體系中移出了C,即減少生成物濃度,平衡正向移動,
故答案為:平衡正向移動;從反應體系中移出產物C;
(4)第Ⅲ階段的開始與第Ⅱ階段的平衡各物質的量均相等,根據A、B的量減少,C的量增加可判斷平衡是正向移動的,根據平衡開始時濃度確定此平衡移動不可能是由濃度的變化引起的,另外題目所給條件容器的體積不變,則改變壓強也不可能,因此一定為溫度的影響,此反應正向為放熱反應,可以推測為降低溫度,另外結合A的速率在三個階段的情況,確定改變的條件一定為降低溫度,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的移動只能減弱改變,不能抵消改變,因此達到平衡后溫度一定比第Ⅱ階段平衡時的溫度低,
故答案為:>;此反應為放熱反應,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圖象、化學平衡有關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影響因素等,注意合理分析題中信息數據,本題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反應中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但是H2O既不是氧化劑,又不是還原劑的是( 。
A.NaH+H2O═NaOH+H2B.2Na2O2+2H2O═4NaOH+O2
C.CaO+H2O═Ca(OH)2D.2F2+2H2O═4HF+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有人設想合成具有以下結構的烴分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Ⅳ不可能合成得到B.Ⅱ與苯互為同分異構體
C.Ⅲ(立方烷)的六氯代物共有3種D.Ⅰ、Ⅱ、Ⅲ的實驗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設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 mol磷酸鉀中陰離子所帶電荷數為NA
B.在18g18O2中含有NA18O原子
C.0.10mol Fe粉與足量水蒸氣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0.30 NA
D.將0.1mol硅酸鈉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含有0.2NA個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已知:CH4(g)+2O2(g)═CO2(g)+2H2O(1)△H1=-Q1 KJ/mol
2H2(g)+O2(g)═2H2O(g)△H2=-Q2 KJ/mol
2H2(g)+O2(g)═2H2O(1)△H3=-Q3KJ/mol
常溫下,取體積比為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L(已折合成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恢復至常溫,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放出的熱量為(0.4Q1+0.05Q3)KJB.放出的熱量為(0.4Q1+0.05Q2)KJ
C.△H2=△H3D.△H2<△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某實驗小組模擬工業(yè)上用SiHCl3與H2在1357 K的條件下制備高純硅,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加熱及夾持裝置略去):

已知SiHCl3的性質如下:沸點為33.0℃;密度為1.34 g•mL-1;易溶于有機溶劑;能與H2O劇烈反應;在空氣中易被氧化.請回答:
(1)裝置C中的燒瓶用水浴加熱的優(yōu)點為受熱均勻,得到平穩(wěn)的SiHCl3氣流
(2)裝置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iHCl3+H2$\frac{\underline{\;1357K\;}}{\;}$Si+3HCl
(3)裝置E的作用為四氯化碳吸收未反應的SiHCl3、氫氧化鈉溶液吸收HCl、防止倒吸. 
(4)相關實驗步驟如下,其合理順序為②⑤①④③(填序號). 
①加熱裝置C,打開K2,滴加6.5 mL SiHCl3;
②打開K1,裝置A中反應一段時間;
③關閉K1
④關閉K2
⑤加熱裝置D至1357K.
(5)計算SiHCl3的利用率:對裝置E中液體進行分液操作,取上層液體20.00 mL轉移至錐形瓶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用0.1 mol•L-1鹽 酸滴定,達到滴定終點時,消耗鹽酸20.00 mL.達到滴定終點的現象是溶液紅色褪去,且半分鐘不變色.SiHCl3的利用率為93.34%(保留兩位小數). 
(6)設計實驗,檢驗SiHCl3與水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存在鹽酸取兩份溶液,一份加入石蕊試液,變紅,另一份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則證明溶液中存在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重鉻酸鹽廣泛用作氧化劑、皮革制作等.以鉻礦石(主要成分是Cr2O3,含FeO、Al2O3、SiO2等雜質)為原料制取重鉻酸鈉的流程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高溫焙燒后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觸面積,提高水浸效率,調節(jié)pH時形成的沉淀的成分是H2SiO3、Al(OH)3
(2)Cr2O3在高溫焙燒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r2O3+4Na2CO3+3O2$\frac{\underline{\;高溫\;}}{\;}$4Na2CrO4+4CO2,Na2CrO4轉化Na2Cr2O7為的離子方程式為2CrO42-+2H+?Cr2O72-+H2O
(3)已知KSP[Al(OH)3]=2×10-33,$\root{3}{0.2}$=0.58,要使Al3+沉淀完全,則溶液中的c(H+)最大不應超過1.7×10-5mol/L.
(4)某鉻礦石10.4t,按上述方法轉化制得了10.218t的Na2Cr2O7,假設上述轉化過程中,鉻元素的損失忽視不計,則該礦石中鉻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某學生中和滴定實驗的過程中如下:(a)取一支堿式滴定管;(b)用蒸餾水洗凈;(c)即加入標準的NaOH溶液;(d)記錄液面刻度讀數;(e)用酸式滴定管精確放出一定量待測酸液;(f)置于未經待測酸液潤洗的潔凈錐形瓶中;(g)加入適量蒸餾水;(h)加入酚酞試液2滴;(i)滴定時,邊滴邊搖蕩;(j)邊注視滴定管內液面的變化;(k)當小心滴到溶液由無色變成粉紅色時,即停止滴定;(l)記錄液面刻度讀數;(m)根據滴定管內的兩次讀數得出NaOH溶液體積為22mL.
上述實驗過程中的錯誤共幾處( 。
A.2B.3C.4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取三張藍色石蕊試紙濕潤后貼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順序分別滴加濃硝酸、98.3%的濃硫酸、新制氯水,三張試紙最終變成(  )
A.白、紅、白B.紅、黑、白C.紅、紅、紅D.白、黑、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