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某化學實驗小組的同學為探究和比較SO2Cl2的漂白性,設計了如下的實驗裝置。

(1)實驗室常用軟錳礦(主要成分是MnO2)與濃鹽酸混合加熱的方法制備Cl2,寫出實驗室制備氯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化學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若反應過程中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6 mol,則生成氯氣的物質的量為____________mol。

(2)反應開始一段時間后, B、D兩個試管中的品紅溶液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停止通氣后,再給B、D兩個試管分別加熱,兩個試管中的現(xiàn)象分別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將CNaOH溶液換成水,當通入物質的量比為1:1SO2Cl2,恰好反應生成兩種強酸(其中一種是含氧酸,另一種是無氧酸),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MnO2+4HCl()MnCl2+Cl2↑+2H2O 1:2 3 品紅褪色 品紅褪色 褪色的品紅又恢復成紅色 無明顯現(xiàn)象 吸收多余的SO2Cl2 Cl2+SO2+2H2O===2HCl+H2SO4

【解析】考查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1)制備氯氣反應方程式:MnO2+4HCl()MnCl2+Cl2↑+2H2O,根據(jù)化學反應方程式,MnO2為氧化劑,HCl其中一部分作還原劑,一部分作酸性,因此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生成1molCl2,轉移電子物質的量為2mol,因此轉移電子物質的量為6mol,產生氯氣物質的量為6/2mol=3mol;(2)B: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紅溶液褪色,D:品紅溶液褪色;(3)B:SO2能使品紅溶液褪色,原因是SO2與有色物質結合成不穩(wěn)定物質,受熱恢復到原來的顏色,因此試管B加熱現(xiàn)象:褪色的品紅又恢復成紅色;D:試管D品紅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利用物質的強氧化性,把有色物質氧化,加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顏色,因此加熱試管D現(xiàn)象是無明顯現(xiàn)象;(4)Cl2、SO2有毒,污染空氣,因此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多余的Cl2SO2;氯氣具有強氧化性,SO2以還原性為主,兩者發(fā)生Cl2+SO2+H2O=2HCl+H2SO4。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溶液A加入KSCN溶液后顯紅色.如果溶液A中加入一種物質B,反應后再加入KSCN溶液,不顯紅色,則物質B可能是(  )
A.硫酸
B.氫硫酸
C.硝酸
D.碘化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fā)現(xiàn)并證明碳還以新的單質形態(tài)C60存在.后來人們又相繼得到了C70、C76、C84、C90、C94等另外一些球碳分子.90年代初,科學家又發(fā)現(xiàn)了管狀碳分子和洋蔥狀碳分子.(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金剛石和石墨的熔點肯定要比C60
B.據(jù)估計C60熔點比金剛石和石墨要高
C.無論是球碳分子,還是管狀碳分子、洋蔥狀碳分子,都應看作是碳的同素異形體
D.C60的熔點低于C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類推法在化學學習中經常采用,下列類推的結論正確的是(
A.由Cl2+2KBr═2KCl+Br2所以F2也能與KBr溶液反應置換出Br2
B.常溫下,由Cu+4HNO3(濃)═Cu(NO32+2NO2+2H2O,所以Fe也能與濃硝酸反應產生NO2
C.由Cu+Cl2 ?CuCl2 所以Cu+I2 ?CuI2
D.由鈉保存在煤油中,所以鉀也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科學院官方微信于2017年3月發(fā)表《灰霾專題》,提出灰霾中細顆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圖所示。

(1)根據(jù)上圖信息可以看出,下列哪種氣體污染物不是由機動車行駛造成的_______________。

a.SO2 b.NOx c.VOCs d. NH3

(2)機動車大量行駛是污染源之一。汽車發(fā)動機廢氣稀燃控制系統(tǒng)主要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寫出稀燃過程中NO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科學家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霾呈中性,其主要原因如下圖所示:

請判斷A的化學式并說明判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煤燃燒排放的煙氣含有SO2和NOx,采用NaClO2溶液作為吸收劑可同時對煙氣進行脫硫、脫硝。將含有SO2和NOx的煙氣通入盛有NaClO2溶液的反應器中,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溶液中離子濃度的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其他離子忽略不計):

離子

Na+

SO42

NO3

H+

Cl

濃度/(mol·L1

5.5×103

8.5×104

y

2.0×104

3.4×103

①SO2和NaClO2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中y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甲裝置可直接除去城市廢水中的尿素,既能產生凈化的水,又能發(fā)電。乙裝置可用于人工腎臟間接電化學方法除去代謝產物中的尿素的工作原理。下列關于描述正確的是

A.甲乙裝置連接是a接c、b接d

B.甲裝置工作時H+移向負極

C.乙裝置陰極室溶液的pH與電解前相比將升高

D.a和c電極都發(fā)生CO(NH2)2-6e-+H2O==N2↑+CO2↑+6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果要除去Na2CO3固體中少量的NaHCO3,則應選擇的最佳方法是(  )

A.加入適量鹽酸B.加入NaOH溶液

C.加熱灼燒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M是一種重要材料的中間體,結構簡式為:。合成M的一種途徑如下:

A~F分別代表一種有機化合物,合成路線中的部分產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

已知:①Y的核磁共振氫譜只有1種峰;

②RCH=CH2 RCH2CH2OH;

③兩個羥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穩(wěn)定,易脫水。

請回答下列問題:

(1)Y的結構簡式是 ,D中官能團的名稱是 。

(2)步驟①的反應類型是 。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A和E都能發(fā)生氧化反應 b.1 mol B完全燃燒需6 mol O2

c.C能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 d.1 mol F最多能與3 mol H2反應

(4)步驟化學方程式 。

(5)步驟⑦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6)M經催化氧化得到X(C11H12O4),X的同分異構體中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結構簡式為

a.苯環(huán)上只有兩個取代基,苯環(huán)上的一氯代物有2種

b.水解只生成芳香醇和二元酸,且二元酸的核磁共振氫譜只有2種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小組同學用下列裝置和試劑進行實驗,探究O2KI溶液發(fā)生反應的條件。

供選試劑:30%H2O2溶液、0.lmol/LH2SO4溶液、MnO2固體、KMnO4固體

1小組同學設計甲、乙、丙三組實驗,記錄如下

操作

現(xiàn)象

I的錐形瓶中加入_____,I_________中加入30%H2O2溶液,連接I. Ⅲ,打開活塞

I中產生無色氣體并伴隨大量白霧;中有氣泡冒出,溶液迅速變藍

中加入KMnO4固體,連接,點燃酒精燈

中有氣泡冒出,溶液不變藍

中加入KMnO4固體,中加入適量0.1 mol/L H2SO4溶液,連接、,點燃酒精燈

中有氣泡冒出,溶液變藍

2丙實驗中O2KI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比乙、丙實驗可知,O2KI溶液發(fā)生反應的適宜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為進一步探究該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可采取的實驗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甲、乙、丙三實驗推測,甲實驗可能是I中的白霧使溶液變藍。學生將I中產生的氣體直接通入下列__________ 填字母溶液,證明了白霧中含有H2O2。

A.酸性 KMnO4 B. FeC12 C. Na2S D.品紅

5資料顯示KI溶液在空氣中久置過程中會被緩慢氧化4KI+O2+2H2O==2I2+4KOH。該小組同學取20 mL久置的KI溶液,向其中加入幾滴淀粉溶液,結果沒有觀察到溶液顏色變藍,他們猜想可能是發(fā)生了反應,3I2+6OH-==5I-+IO3-+3H2O造成的。請設計實驗證明他們的猜想是否正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