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同學用0.1082mol/L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
以下是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
實驗序號待測鹽酸溶液體積(mL)滴定管讀數(shù)消耗標準NaOH溶液的體積(mL)
初讀數(shù)末讀數(shù)
120.000.0019.9019.90
220.000.05  
(1)請根據(jù)圖(滴定管局部)讀出第2次實驗的末讀數(shù),填充上表中的兩個空格.
(2)計算待測鹽酸溶液濃度.

分析 (1)根據(jù)滴定管的結構、精確度以及量取的體積是兩次讀數(shù)之差;
(2)根據(jù)c(待測)=$\frac{c(標準)×V(標準)}{V(待測)}$計算,V(標準)用兩次的平均值;

解答 解:(1)滴定管液面讀書為:19.90mL,消耗標準NaOH溶液的體積為:19.90mL-0.05mL=19.85mL,
故答案為:19.90mL;19.85mL;
(2)c(待測)=$\frac{c(標準)×V(標準)}{V(待測)}$=$\frac{0.1082×\frac{19.90+19.85}{2}}{20.00}$mol/L=0.1075mol/L;
答:鹽酸濃度為0.1075mol/L.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和滴定的操作與計算,難度不大,根據(jù)課本知識即可完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用已知濃度的鹽酸滴定由NaOH固體配成的溶液時,下列操作會使滴定結果偏低的是( 。
A.NaOH固體稱量時間過長B.盛放標準鹽酸的滴定管用堿液潤洗
C.用酚酞作指示劑D.固體NaOH中含有Na2O雜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氯仿(CHCl3)常用作有機溶劑和麻醉劑,常溫下在空氣中易被氧化.實驗室中可用熱還原CCl4法制備氯仿,裝置示意圖如圖1及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

物質相對分子質量密度/(g•mL-1沸點/℃水中溶解性
CHCl3119.51.5061.3難溶
CCl41541.5976.7難溶
實驗步驟:
①檢驗裝置氣密性;
②開始通入H2; 
③點燃B處酒精燈;
④向A處水槽中加入熱水,接通C處冷凝裝置的冷水;   
⑤向三頸瓶中滴入20mLCCl4
⑥反應結束后,停止加熱,將D處錐形瓶中收集到的液體分別用適量NaHCO3溶液和水洗滌,分出的產(chǎn)物加入少量無水CaCl2固體,靜置后過濾;
⑦對濾液進行蒸餾純化,得到氯仿15g.請回答:
(1)若步驟②和步驟③的順序顛倒,則實驗中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可能為加熱時氫氣遇氧氣發(fā)生爆炸;生成的氯仿被氧氣氧化.
(2)B處中發(fā)生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Cl4+H2$→_{△}^{催化劑}$CHCl3+HCl.
(3)C處中應選用的冷凝管為如圖2B(填選項字母);冷水應從該冷凝管的a(填“a”或“b”)口接入.
(4)步驟⑥中,用水洗滌的目的為洗掉NaHCO3和NaCl.
(5)該實驗中,氯仿的產(chǎn)率為61%.
(6)氯仿在空氣中能被氧氣氧化生成HCl和光氣(COCl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Cl3+O2=2COCl2+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集氧化、吸附、速凝于一體的新型多功能水處理劑.其生產(chǎn)流程如圖1:

(1)配制KOH溶液時,是在每100mL水中溶解61.6g KOH固體(該溶液的密度為1.47g/mL),它的物質的量濃度是10mol/L.
(2)在溶液I中加入KOH固體的目的是AC(填編號).
A.與溶液I中過量的Cl2繼續(xù)反應,生成更多的KClO
B.KOH固體溶解時會放出較多的熱量,有利于提高反應速率
C.為下一步反應提供堿性的環(huán)境
D.使副產(chǎn)物KClO3轉化為 KClO
(3)每制得59.4克K2FeO4,理論上消耗氧化劑的物質的量為0.45mol.從溶液II中分離出K2FeO4后,還得到副產(chǎn)品KNO3、KCl,寫出③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2Fe3++3ClO-+10OH-=2FeO42-+3Cl-+5H2O.
(4)高鐵酸鉀(K2FeO4)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變?yōu)辄S色,并有無色氣體產(chǎn)生,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4FeO42-+20 H+=4Fe3++3O2↑+10H2O.
(5)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制備K2FeO4較好的方法為電解法,其裝置如圖2所示.電解過程中陽極的電極反應式為Fe+8OH--6e-═FeO4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某課外興趣小組欲測定某NaOH溶液的濃度,其操作步驟如下:①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用待測溶液潤洗后,再注入待測溶液,調節(jié)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溶液,并使液面處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記下讀數(shù);將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用待測溶液潤洗錐形瓶2~3次;從堿式滴定管中放入25.00mL待測溶液到錐形瓶中;②將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向其中注入0.1000mol/L標準鹽酸,調節(jié)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溶液,并使液面處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記下讀數(shù);
③向錐形瓶中滴入酚酞作指示劑,進行滴定.滴定至指示劑恰好變色,且半分鐘不變化,測得所耗鹽酸的體積為V1mL;
④重復以上過程,但滴定過程中向錐形瓶加入5mL的蒸餾水,測得所耗鹽酸的體積為V2mL.
(1)錐形瓶中的溶液從紅色變?yōu)闊o色時,停止滴定.
(2)滴定時邊滴邊搖動錐形瓶,眼睛應注視錐形瓶內容液顏色變化;
(3)該小組在步驟①中的錯誤是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液潤洗,由此造成的測定結果偏高(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4)步驟②缺少的操作是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管;
(5)如圖,是某次滴定時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讀數(shù)為22.60mL;
(6)根據(jù)下列數(shù)據(jù):
滴定次數(shù)待測液體(mL)標準鹽酸體積(mL)
滴定前讀(mL)滴定后讀數(shù)(mL)
第一次25.000.5020.40
第二次25.004.0024.10
請計算待測燒堿溶液的濃度為0.08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4.磷酸亞鐵[Fe3(PO42•8H2O]為白藍色晶體,溶于強酸,不溶于水、醋酸和乙醇.主要用于制造磷酸鐵鋰電池.實驗室制備磷酸亞鐵的裝置示意圖如圖、反應和實驗步驟如下.
主要反應為:
3FeSO4+2Na2HPO4+2CH3COONa+8H2O=Fe3(PO42•8H2O↓+3Na2SO4+2CH3COOH
實驗步驟:①在儀器A中先加入抗壞血酸(C6H8O6)稀溶液作底液②向儀器A中,滴入Na2HPO4與CH3COONa混合溶液至pH=4 ③滴入15.2克FeSO4溶液,最終維持pH=6,充分反應后,靜置④進行操作a,干燥得到的磷酸亞鐵12.8克.
(1)儀器A的名稱是三頸燒瓶.
(2)實驗中配制FeSO4溶液時,先要對蒸餾水進行的操作是煮沸、冷卻.
(3)實驗中不是將三種溶液直接混合的原因是避免生成Fe(OH)2沉淀,反應時需不斷攪拌,其目的是使反應物充分接觸,避免生成Fe(OH)2沉淀 .
(4)步驟④進行的操作a是過濾、洗滌.
(5)檢驗磷酸亞鐵粗產(chǎn)品中是否混有氫氧化鐵雜質的方法是取少量固體溶于適量鹽酸,然后滴入KSCN溶液,容易變紅色,說明含有Fe3+,否則不含.
(6)本實驗的產(chǎn)率是7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下面a~e是中學化學實驗中常見的幾種定量儀器:
(a)量筒  (b)容量瓶   (c)滴定管 (d)托盤天平  (e)溫度計
(1)無“0”刻度的是ab(填寫編號).
(2)下列操作能合理的是A
A.用25mL堿式滴定管量取20.00mLNaHCO3
B.用托盤天平準確稱量10.20克碳酸鈉固體
C.用100mL量筒量取3.2mL濃硫酸
D.用500mL容量瓶配制1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495.5mL
(3)某學生根據(jù)三次實驗分別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滴定次數(shù)待測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ml)0.1000mol?L-1鹽酸的體積(ml)
第一次25.0026.11
第二次25.0028.74
第三次25.0026.09
請選用其中合理數(shù)據(jù)列出該氫氧化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計算結果小數(shù)點后保留4位數(shù)字):c(NaOH)=0.1044mol/L
(4)由于錯誤操作,使得上述所測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偏高的是CD(填寫編號).
A.中和滴定達終點時俯視滴定管內液面讀數(shù).
B.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取用25.00ml待測堿溶液注入錐形瓶進行滴定.
C.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裝標準溶液來滴定.
D.把配好的標準溶液倒入剛用蒸餾水洗凈的試劑瓶中然后用來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聞未知液體氣味時,應該將試劑瓶口距離口鼻遠一些,用手輕輕扇動
B.將碘單質從碘的CCl4溶液中分離出來可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
C.用容量瓶配制好一定濃度的某溶液后,塞緊瓶塞并在容量瓶上貼上標簽
D.配制500 mL 0.4 mol•L-1NaCl溶液,必要的儀器如圖乙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易形成簡單陰離子的元素是( 。
A.OB.MgC.NaD.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