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用堿式滴定管準確取出25.00mL 1 mol/L高錳酸鉀溶液
B.將溴丙烷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加熱,冷卻后加
硝酸銀溶液,檢驗其中溴元素
C.用氫氧化鈉固體與稀鹽酸混合,測量混合前后溫度變化,
證明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
D。用右圖裝置干燥氨氣,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B | C | D | ||
A | E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操 作 | 現 象 |
點燃酒精燈, 加熱至170℃ |
Ⅰ:A中燒瓶內液體漸漸變黑 Ⅱ:B內氣泡連續(xù)冒出,溶液逐漸褪色 |
… | |
實驗完畢, 清洗燒瓶 |
Ⅲ:A中燒瓶內附著少量黑色顆粒狀物,有刺激性氣味逸出 |
設 計 | 現 象 | |
甲 | 在A、B間增加一個裝有某種試劑的洗氣瓶 | Br2的CCl4溶液褪色 |
乙 |
與A連接的裝置如下: |
D中溶液由紅棕色變?yōu)闇\紅棕色時,E中溶液褪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屆浙江省余姚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帶解析) 題型:實驗題
(13分) 某研究性實驗小組欲驗證濃硝酸在與Cu、Ag合金的反應過程中除生成NO2氣體外,還會有少量NO生成、并測定Cu、Ag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常溫下,NO2與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時幾乎只有無色的N2O4液體或晶體存在”。為此,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卮鹣铝袉栴}:
(1)寫出A中Cu與HNO3反應可能的離子方程式 。
(2)實驗前先打開A部分的活塞K1,持續(xù)通一段時間的氮氣再關閉K1,其目的是 ;裝置中B瓶的作用是 。
(3)停止反應后,打開D中的活塞K2并通入O2,若有NO生成,則D中出現的現象是 ;實驗發(fā)現,通入的O2溫度高低對實驗現象有較大影響,為便于觀察應通入(填“熱”或“冷”) 的O2。
(4)實驗測得如下數據:實驗前,Cu、Ag合金的質量:15.0g,濃HNO3:40mL 13.5 mol·L-1;實驗后A溶液:V=40mL c(H+)=1.0 mol·L-1。假設反應中HNO3 既無揮發(fā)也無分解,則:①參加反應的HNO3的物質的量為 mol
②若已測出反應后E裝置的生成物中含氮元素的質量m克,則為確定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還需測定的數據是 ,若測得該數據為n,寫出合金中銅的質量(設為x克)的求算式子(只需列式子,不需解方程) 。
(5)為減小上述實驗誤差,在D中觀察到實驗現象后還須進行的操作是 。
(6)若已知Cu、Ag合金的質量為m g,且溶解完全。只利用A裝置中反應后的溶液進行簡單的操作,也可以確定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其實驗操作過程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3分) 某研究性實驗小組欲驗證濃硝酸在與Cu、Ag合金的反應過程中除生成NO2氣體外,還會有少量NO生成、并測定Cu、Ag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常溫下,NO2與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時幾乎只有無色的N2O4液體或晶體存在”。為此,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卮鹣铝袉栴}:
(1)寫出A中Cu與HNO3反應可能的離子方程式 。
(2)實驗前先打開A部分的活塞K1,持續(xù)通一段時間的氮氣再關閉K1,其目的是 ;裝置中B瓶的作用是 。
(3)停止反應后,打開D中的活塞K2并通入O2,若有NO生成,則D中出現的現象是 ;實驗發(fā)現,通入的O2溫度高低對實驗現象有較大影響,為便于觀察應通入(填“熱”或“冷”) 的O2。
(4)實驗測得如下數據:實驗前,Cu、Ag合金的質量:15.0g,濃HNO3:40mL 13.5 mol·L-1;實驗后A溶液:V=40mL c(H+)=1.0 mol·L-1。假設反應中HNO3 既無揮發(fā)也無分解,則:①參加反應的HNO3的物質的量為 mol
②若已測出反應后E裝置的生成物中含氮元素的質量m克,則為確定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還需測定的數據是 ,若測得該數據為n,寫出合金中銅的質量(設為x克)的求算式子(只需列式子,不需解方程) 。
(5)為減小上述實驗誤差,在D中觀察到實驗現象后還須進行的操作是 。
(6)若已知Cu、Ag合金的質量為m g,且溶解完全。只利用A裝置中反應后的溶液進行簡單的操作,也可以確定合金中Cu的質量分數,其實驗操作過程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