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江蘇省南通中學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復習高三化學 ].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研究乙醇氧化的實驗并驗證其產(chǎn)物,設計了甲、乙、丙三套裝置(圖中的夾持儀器均未畫出,“△”表示酒精燈熱源),每套裝置又可劃分為①、②、③三部分。儀器中盛放的試劑為:a-無水乙醇(沸點:78 ℃);b-銅絲;c-無水硫酸銅;d-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
(1)簡述兩套方案各自的優(yōu)點: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
(2)集中兩套方案的優(yōu)點,組成一套比較合理完善的實驗裝置,可按氣流由左至右的順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例如甲①,乙②)
(3)若要保證此實驗有較高的效率,還需補充的儀器有__________。理由______。
(4)實驗中能驗證乙醇氧化產(chǎn)物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
(5)裝置中,若撤去第①部分,其它操作不變,則無水硫酸銅無明顯變化,其余現(xiàn)象與(4)相同,推斷燃燒管中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定溫度下,在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
2A(g) + B(g) 3C(g), 若反應開始時充入2 mol A和2 mol B,達平衡后A的體積分數(shù)為a %。其它條件不變時,若按下列四種配比作為起始物質,平衡后A的體積分數(shù)大于a %的是()
A.2mol C
B.2mol A、1mol B和1mol He(不參加反應)
C.1mol B和1 mol C
D.2mol A、3mol B和3mol 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圖所示為某晶體的一個晶胞,該晶體由A、B、C三種基本粒子組成。試根據(jù)晶胞判斷,該晶體的化學式為
A.A6B8C B.A2B4C C.A3BC D.A3B4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實驗室利用Zn和稀HCl反應制取H2,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是( )
A. 增大鹽酸的濃度 B. 給反應液加熱
C.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 D. 向溶液中加入醋酸鈉晶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由實驗得知用電解法將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還原為金屬單質時,電極所通過的電荷量Q正比于金屬的物質的量n和金屬離子化合價a的乘積,Q=F·na,其中F是一恒量,稱為法拉第常數(shù),它與金屬的種類無關(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A=6.023×1023 mol-1,電子電荷量e=1.6×10-19 C,Cu的摩爾質量:64×10-3 kg·mol-1)。
(1)試求出法拉第常數(shù)F(電荷量以庫侖為單位,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2)如果電解硫酸銅溶液獲得1 kg的金屬銅,通過電解槽的電荷量是多少?
(3)用電鍍的方法在半徑為R的銅球表面均勻地鍍上很薄的銀層,在電鍍槽中銅球是陽極還是陰極?另一電極是什么材料?若電流為I,通電時間為t,銀的相對原子質量為A,金屬銀的密度為ρ,求鍍層的厚度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蘇丹紅是許多國家禁止用于食品生產(chǎn)的合成色素,其中“蘇丹紅Ⅱ號”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
下列關于“蘇丹紅Ⅱ號”說法錯誤的是
A. 分子中含有苯環(huán) B. 化學式為C18H16N2O
C. 屬于甲苯的同系物 D. 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對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稱為聚合物或高聚物,是因為它們大部分是由小分子通過聚合反應而制得的
B.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但通常結構并不復雜
C.對于一塊高分子材料,n是一個整數(shù)值,因而它的相對分子質量是確定的
D.高分子材料可分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兩大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方案合理的是
A.向沸騰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以制備Fe(OH)3膠體
B.測定工業(yè)燒堿的含量(含雜質碳酸鈉)可稱取一定量樣品放人錐形瓶中,加適量水溶解,再加入稍過量氯化鋇溶液,用酚酞作指示劑,用標準濃度的鹽酸滴定
C.用分液漏斗分離苯與硝基苯
D.除去氯化鐵酸性溶液中的氯化亞鐵:加入適量的硝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