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將某種植物純合的藍色品種與純合的鮮紅色品種雜交,F(xiàn)1為藍色。若讓F1藍色與純合鮮紅色品種雜交,其后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藍色:鮮紅色=3:1。
(1)取F1植株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獲得______(幼苗/種子/幼苗或種子)后用秋水仙素進行處理,得到的個體中與親本基因型相同的占______。
(2)F1藍色植株自花受粉,后代基因里有_____種;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_____。
(3)該植物的另一對性狀紅莖對綠莖為顯性,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30對親本進行紅莖×綠莖雜交實驗,F(xiàn)1表現(xiàn)型為紅莖:綠莖=5:1,試解釋_______。該種群紅莖親本中純合子與雜合子的基因型比為_______。
【答案】(1)幼苗 1/2
(2)9 藍色:鮮紅色=15:1
(3)所選的30對親本中紅莖個體既有純合子,又有雜合子 2:1
【解析】(1)根據(jù)題干,可推出植物的藍色品種與鮮紅色品種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藍色對鮮紅色為顯性,藍色品種為A_B_、A_bb、aaB_,鮮紅色品種為aabb。F1植株為AaBb,花藥離體培養(yǎng)后得到幼苗,用秋水仙素進行處理,得到的個體中與親本基因型(AABB+aabb)相同的占1/2。
(2)F1藍色植株AaBb自花受粉,后代基因型有9種,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藍色:鮮紅色=15:1
(3)如紅莖對綠莖為顯性,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紅莖×綠莖雜交后代應為紅莖:綠莖=1:1,如為5:1,說明所選的30對親本中紅莖個體既有純合子,又有雜合子。紅莖親本中純合子與雜合子的基因型比為2:1。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生物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實驗對“過量使用生長激素可降低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進行驗證。
實驗材料:健康小鼠若干只、葡萄糖溶液、生長激素溶液、胰島素溶液、生理鹽水、血糖含量檢測儀、注射器等。
實驗思路:
①將健康小鼠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給兩組小鼠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適當時間后測血糖濃度,記為甲a、乙a。
②給甲組小鼠________________,乙組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小鼠的血糖含量,記為甲b、乙b。
③為使實驗更加科學合理,再給甲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組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小鼠的血糖含量,記為甲c、乙c。
④預期結果。
請回答:
(1)實驗思路填空:
②甲組:________________;③甲組:________________。
④預期結果:甲b________乙b;甲c________甲b(填“<”、“>”、“=”)
(2)實驗思路①中給小鼠口服一定量葡萄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設置實驗思路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犬細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主要感染幼犬,傳染性極強,死亡率極高。犬細小病毒單克隆抗體(CPV McAb)可抑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侵染及病毒的復制,進而殺滅犬體內(nèi)病毒。請回答:
(1)在單克隆抗體CPV McAb的制備過程中,所用到了的細胞工程技術有_____和_____技術。
(2)給成年鼠注射CPV,一段時間后,若鼠血清中抗_____的抗體檢測呈陽性,說明體內(nèi)產(chǎn)生了
_____(填體液或細胞)免疫反應。
(3)將小鼠的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獲得能分泌CPV McAb的雜交細胞的過程中至少要進行兩次篩選,一次是通過_____培養(yǎng)基篩選出雜交細胞,另一次是通過_____篩選出能分泌CPV McAb的雜交細胞。
(4)誘導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對雜交細胞進行培養(yǎng)時,需要
_____的環(huán)境,及營養(yǎng)、溫度、PH和_____環(huán)境適宜的條件。
(5)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單克隆抗體可快速準確的識別CPV,其原因是該抗體具有_____的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以純合葉脈紫色、雄性可育和純合葉脈淺色、雄性不育水稻為親本雜交,F(xiàn)1均為葉脈紫色雄性可育。F2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為:葉脈紫色雄性可育:葉脈淺色雄性可育:葉脈紫色雄性不育:葉脈淺色雄性不育=45:15:3:1。請回答相關問題:
(1)已知水稻葉脈的顏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該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是 。F1葉脈的紫色深淺還與光照條件等因素有關,說明 。F2配子中含葉脈紫色基因的占總數(shù) 。
(2)根據(jù)實驗結果可以推測:水稻雄性是否可育受獨立遺傳的2對基因控制。為驗證該推測,為F1的花粉授予表現(xiàn)型為 的植株進行雜交,收獲所有植株的稻谷保存至第二年種下,待開花時采集每株水稻的花粉鑒定育性,則子代所有植株中花粉不育的占 。
(3)1970年,袁隆平科研團隊發(fā)現(xiàn)一特殊變異類型的雄性不育野生水稻。這株雄性不育水稻為雜交育種工作提供的極大便利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細菌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沉淀物也有很弱的放射性,是由于保溫時間過長或過短造成的
B.所使用的噬菌體必須是從接種在含35S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的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的
C.采用攪拌和離心等方法是為了把蛋白質和DNA分子分開,以便檢測各自的放射性
D.新形成的噬菌體中沒有檢測到35S,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常品茶、善品茶者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生活的真諦。茶的種類以色澤(或制作工藝)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等不同品種。請回答:
(1)紅茶菌液是一種傳統(tǒng)的活菌飲料,制作流程是:制作紅茶糖液→接種紅茶菌種→發(fā)酵紅茶菌液。紅茶菌種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共同體,可以用 法分離純化得到不同的菌種。在接種活菌之前,紅茶糖液要先煮沸后冷卻,煮沸和冷卻的目的分別是為了 、 。
(2)很多商家在茶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的色素、香精等添加劑,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人們更喜歡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常用 法提取胡蘿卜素, 法提取玫瑰精油。提取的胡蘿卜素可通過 法進一步鑒定。
(3)科學家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實現(xiàn)優(yōu)良茶種的大量繁殖,在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外植體要經(jīng)過 和 過程獲得胚狀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埃博拉病毒(EBO)呈纖維狀,EBO衣殼外有包膜,包膜上有5種蛋白棘突(VP系列蛋白和GP蛋白),其中GP蛋白最為關鍵,能被宿主細胞強烈識別。
(1)以GP蛋白作為疫苗比較安全,其原因是GP蛋白自身沒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員利用經(jīng)EBO免疫后小鼠的_______________細胞與鼠的瘤細胞進行雜交,獲得純凈的單一品種抗體,其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此抗體與藥物制成“生物導彈”,抗擊EBO。
(3)科研人員將GP蛋白基因通過_____________(方法)導入牛受精卵中,可以通過_______________技術從分子水平檢測轉基因牛是否培育成功。
(4)體內(nèi)受精作用進行時防止多精入卵的機制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為獲得較多的遺傳物質相同的早期胚胎,在對囊胚階段的胚胎進行分割時,要注意將內(nèi)細胞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取生理狀態(tài)相同的某種植物新鮮葉片若干,去除主脈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塊,隨機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別放入三種濃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時間后測得甲的濃度變大,乙的濃度變小,丙的濃度不變。假設蔗搪分子不進出細胞,則關于這一實驗結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甲、乙的濃度變化是由水分在細胞與蔗糖溶液間移動引起的
B. 實驗中,細胞與蔗糖溶液間的水分移動屬于自由擴散
C. 丙的濃度不變是因為細胞內(nèi)蔗糖濃度與丙的濃度相等
D. 實驗前,乙的濃度>丙的濃度>甲的濃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發(fā)燒是體溫高出了正常范圍,病菌、病毒感染是導致發(fā)燒的常見原因。請回答下列問題:
(1)大多數(shù)病原體進入人體內(nèi),經(jīng)過 等的攝取和處理,暴露出其特有的 ,引起人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與此同時,某些免疫細胞還會產(chǎn)生白細胞介素等物質,隨血液運輸,作用于 的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使機體的
等器官產(chǎn)熱增多,同時 分泌減少、 收縮,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
(2)通過對上述發(fā)燒過程的分析,說明人體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是 。目前普遍認為, 調(diào)節(jié)網(wǎng)絡是機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主要調(diào)節(jié)機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