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蟲蚜體型微小,能附著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為食為了對棉蚜蟲害進行監(jiān)測.科研小組從某年6月lO日開始對某棉田棉蚜種群數(shù)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
調查日期(月-日)6-l06-156-206-256-30 7-57-10 7-157-20
棉蚜數(shù)量(只/株)0.424.794l.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
(1)棉蚜與棉花的種間關系是
 

(2)調查棉蚜種群數(shù)量可采用
 
法.據(jù)表分析調查期間棉蚜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曲線呈
 
 型,在7月10日種群增長就基本停止了,說明種群數(shù)量達到了
 

(3)若長期使用農(nóng)藥防治棉蚜,會導致棉蚜種群的抗藥基因頻率
 
(增大、不變、減小),試分析原因
 

(4)從細胞工程角度,可通過
 
技術來防治棉蚜.你認為還可通過什么途徑來防治?
 
考點:種間關系,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
專題:
分析:1、根據(jù)表格分析,6月10日-7月20日種群數(shù)量先增加,后基本不變,呈現(xiàn)S型曲線,K值為2175.6左右.
2、S型曲線受限制的指數(shù)增長函數(shù),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shù)量增長情況,存在環(huán)境容納的最大值K.
解答: 解:(1)判斷寄生關系有兩點,1、寄生蟲必須生活在寄主體內或體表;2、必須從寄主體內獲取營養(yǎng).以上兩點棉蚜蟲與棉花植林都滿足,則棉蚜與棉花的種間關系是寄生.
(2)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敘述“調查某種昆蟲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蟲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樣方法.”,說明樣方法主要適用于活動能力弱的生物.從上表數(shù)據(jù)中得知到7月10日種群增長就停止,說明達到了環(huán)境容納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曲線呈S型.
(3)長期使用農(nóng)藥,不斷篩選出具有抗藥性的棉蚜蟲,淘汰沒有抗藥性的棉蚜蟲,最終導致棉蚜種群的抗藥基因頻率增大.
(4)從細胞工程角度,可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來防治棉蚜,另外培育抗病新品種、引入該棉蚜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等.
故答案為:
(1)寄生
(2)樣方    S    環(huán)境容納量(K值)
(3)增大   由于農(nóng)藥的選擇作用,具有抗藥性的棉蚜增多
(4)植物體細胞雜交         培育抗病新品種、引入該棉蚜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密度調查法,種群數(shù)量變化,種間關系,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意在考查學生提取題干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圖1表示某淋巴細胞,膜外顆粒為抗體;圖2是該細胞在抗體分泌前幾種生物膜面積的示意圖.下列對于該細胞以及抗體合成、加工及分泌過程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該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培養(yǎng),以獲得更多的單一的抗體
B、該細胞分泌抗體后的三種生物膜面積變化是:內質網(wǎng)減少、高爾基體沒有明顯改變、細胞膜增加
C、此細胞能發(fā)生堿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有③④⑥
D、抗體分泌前后生物膜面積發(fā)生變化,說明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分析下面圖解判斷以下哪一項不是精子、卵細胞發(fā)生的區(qū)別(  )
A、初級精母細胞、初級卵母細胞的形成時間
B、MⅠ和MⅡ的時間連續(xù)性
C、成熟生殖細胞是否經(jīng)過變形
D、成熟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數(sh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1為科學家應用放射自顯影技術繪制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上DNA分子復制過程示意圖,圖2和圖3為應用同一技術顯示的該DNA片段單鏈的堿基排列順序圖片.據(jù)圖分析回答:

(1)
 
的存在,說明DNA分子復制是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根據(jù)其
 
推測復制具有多個起點,這樣的復制方式
 
了復制速率;根據(jù)其
 
推測這些起點并不同步.
(2)由圖還可以看出DNA分子復制的方向是
 
向的,兩條子鏈的延伸方向是
 
的.比較②段與③段可知,DNA分子復制還具有連續(xù)復制與
 
復制相結合的特點.
(3)應用該技術,研究人員顯示出該DNA片段單鏈的堿基序列自顯影圖片.其中圖2顯示的是圖1中①片段的堿基排列順序,解讀為:GGTTATGCGT,與此序列相同的片段是圖1中的
 
片段.請根據(jù)圖1DNA復制特點推出圖3所顯示的片段模板堿基排列順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番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種蔬果,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番茄培養(yǎng)在含Ca2+、Mg2+、Si4+的培養(yǎng)液中,一段時間后,測定培養(yǎng)液中這三種離子的濃度(圖1).營養(yǎng)液中的無機鹽離子通過
 
方式進入番茄體內,吸收結果表明番茄對Si4+的吸收最少,而對另外兩種離子的吸收較多,這一差異與根細胞膜上
 
有關.
(2)番茄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分別為25℃和30℃.圖2是在CO2濃度一定、環(huán)境溫度為25℃、不同光照強度條件下測得的番茄葉片的光合作用強度.請據(jù)圖分析:A點時,該植物葉肉細胞產(chǎn)生ATP的場所是
 
.C點時,該植物的總光合速率為
 
mg/100cm2葉?小時(用CO2吸收量表示).
(3)在成熟的番茄果實中番茄紅素含量較高.番茄紅素具有較強的抗衰老和抑癌功效,據(jù)此可判斷該物質的保健功能是通過保護
 
(填寫某種物質)免受損傷,防止癌癥的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①若這是腎小管細胞,則其所處的內環(huán)境是
 

②如果該細胞是漿細胞,則它最終來自于骨髓內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合成
 
.若這是T細胞,則它的成熟場所是
 

③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去掉①中的某種蛋白,把該細胞置于10%的氯化鈉溶液中,細胞形態(tài)沒有變化,說明該蛋白質參與
 
(物質)運輸.在人體內,
 
(激素)通過促進該種蛋白質的功能,在維持體內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④若此細胞是衰老細胞,則①的變化為
 

⑤若此細胞是癌細胞,則①的變化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校生物興趣小組在學習了課本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后想進一步探究酵母菌細胞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產(chǎn)生等量CO2時,哪種條件下消耗葡萄糖較少的問題.他們進了如下實驗:將無菌葡萄糖溶液與少計酵母菌混勻后密封(瓶中無氧氣),按如圖裝置實驗.當測定甲、乙裝置中CaCO3沉淀相等時,撤去裝置,將甲、乙兩錐形瓶溶液分別用濾菌過濾,除去酵母菌,得到濾液1和濾液2.請分析回答:

(1)甲、乙兩組實驗變量是
 
,實驗中需控制的無關變量主要有
 

(2)酵母菌產(chǎn)生CO2的場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己知濾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過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質能通過)、濾液l和濾液2等,繼續(xù)完成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將
 
的濾液1和濾液2分別倒入U型管的A、B兩側并標記:
②一段時間后觀察
 
的變化.
實驗結果預測結論: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到樹冠迅速生長,繁殖能力強,植株覆蓋密度大.下表為薇甘菊人侵后,以其人侵點為圓心向外擴展,形成的三類樣區(qū).表格所示的為這三類樣區(qū)的分布情況及不同樣區(qū)(取土樣的數(shù)量、體積相同)的中小型土壤動物的個體數(shù)量和類群數(shù)統(tǒng)計結果.據(jù)此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樣區(qū)薇甘菊覆蓋度 入侵年齡 線蟲 蜱螨目  彈尾目

(通稱“跳蚤”
 其他昆蟲或小動物 個體總數(shù)類群數(shù) 
薇甘菊 大于90% 5年以上 1890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錯區(qū)10%~30% 3年左右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區(qū)  0 未入侵 1084120 143  49 1396 14
數(shù)量總計   4172 478 365 211 522619 
(1)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不同樣區(qū)捕獲到的中小型土壤動物個體數(shù)量不盡相同,動物個體數(shù)量最多的樣區(qū)是
 
.薇甘菊人侵后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的
 
影響不大,而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的
 
影響較大.
(2)薇甘菊與本土植物的關系是
 
.在上述調查年份中,入侵區(qū)薇甘菊的數(shù)量增長呈現(xiàn)
 
.入侵區(qū)薇甘菊的覆蓋度大于90%,人侵的結果是使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
 
,致使該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填“增強”或“減弱”).從本土植物區(qū)變成薇甘菊入侵區(qū)說明群落發(fā)生了
 

(3)薇甘菊與我們常見的菊花雖然同屬菊科,但不是同一個物種.支持這一判斷最重要的依據(jù)是自然條件下,薇甘菊與菊花之間存在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人類有很多染色體變異可引起疾病,下列患者屬于基因缺失造成的是( 。
A、先天愚型
B、Klinefelter綜合癥
C、貓叫綜合癥
D、Turner綜合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