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抗旱型農(nóng)作物能通過細胞代謝,產(chǎn)生一種代謝產(chǎn)物,調節(jié)根部細胞液的滲透壓,此代謝產(chǎn)物在葉肉細胞和莖部細胞中卻很難找到.
(1)此代謝產(chǎn)物在莖部和葉肉細胞中很難找到,而在根部細胞中卻能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現(xiàn)有一抗旱植物,其體細胞內有一個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為r(旱敏基因).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r:ATAAGCATGACATTA;R:ATAAGCAAGACATTA.抗旱基因突變?yōu)楹得艋虻母驹蚴菈A基對替換.研究得知與抗旱有關的代謝產(chǎn)物主要是糖類,該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狀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實現(xiàn)的.
(3)已知抗旱型(R)和多顆粒(D)屬于顯性性狀,且控制這兩種性狀的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純合的旱敏型多顆粒植株與純合的抗旱型少顆粒植株雜交,F(xiàn)1自交:
①F2抗旱型多顆粒植株中雙雜合子所占比例是$\frac{4}{9}$.
②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從理論上講F3中旱敏型植株所比例是$\frac{1}{6}$.
③某人用一植株和一旱敏型多顆粒的植株作親本進行雜交,發(fā)現(xiàn)后代出現(xiàn)4種表現(xiàn)型,性狀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抗旱:旱敏=1:1,多顆粒:少顆粒=3:1.若只讓F1中抗旱型多顆粒植株相互授粉,F(xiàn)2的性狀分離比是24:8:3:1.

分析 1、細胞分化是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表達,其遺傳物質不發(fā)生改變;
2、分析R和r的堿基序列可知,R和r有一個堿基發(fā)生變化,因此R突變成r是堿基對發(fā)生替換;由題意可知,該抗旱基因是通過影響糖類代謝影響抗旱性能的,因此是該抗旱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進而控制抗旱這一性狀的;
3、由題意知,抗旱型(R)和多顆粒(D)屬于顯性性狀,且控制這兩種性狀的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這兩對等位基因在遺傳時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根據(jù)親本的表現(xiàn)型寫出親本的基因型,根據(jù)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解答.

解答 解:(1)莖部、葉肉細胞以及根尖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完全相同,而莖部和葉肉細胞中不能產(chǎn)生該代謝產(chǎn)物,說明控制該植物合成的基因在根尖細胞中選擇性表達.
(2)對比R基因與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從而突變成了r基因,這是堿基對的替換引起的基因突變.與抗旱有關的代謝產(chǎn)物是糖類,糖類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說明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
(3)由題干信息知,親本基因型為rrDD、RRdd,F(xiàn)1的基因型為RrDd.
①F1自交,F(xiàn)2抗旱型多顆粒植株($\frac{9}{16}$R_D_)中雙雜合子($\frac{4}{16}$RrDd)所占比例為$\frac{4}{9}$.
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frac{1}{3}$,Rr占$\frac{2}{3}$,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為$\frac{2}{3}×\frac{1}{4}=\frac{1}{6}$.
③由題意知,該植株與旱敏型多顆粒植株的基因型分別為RrDd、rrDd,F(xiàn)1中抗旱型多顆粒植株的基因型為$\frac{1}{3}$RrDD、$\frac{2}{3}$RrDd,它們相互受粉,用分解組合法解答是:Rr×Rr→3R_:1rr,基因型為DD和Dd的個體自由交配,產(chǎn)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別是D:d=2:1,因此,自由交配后DD:Dd:dd=($\frac{2}{3}$)2:2×$\frac{2}{3}×\frac{1}{3}$:($\frac{1}{3}$)2=4:4:1,因此D_:dd=8:1,對于兩對性狀來說,后代表現(xiàn)型的比例是(3R_:1rr)(8D_:1dd)=24R_D_:8rrD_:3R_dd:1rrdd,故F2的性狀分離比是抗旱型多顆粒:旱敏感型多顆粒:抗旱型少顆粒:旱敏感型少顆粒=24:8:3:1.
故答案為:
(1)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堿基對替換      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
(3)①$\frac{4}{9}$
②$\frac{1}{6}$
③24:8:3:1.

點評 本題考查了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以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要求考生能夠明確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能夠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進行相關概率的計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上高第二中學高三4月半月考二理科綜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實驗變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酶催化的反應速率是自變量

B.模擬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關系,正方體瓊脂塊的體積大小是無關變量

C.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中,原生質層位置的變化是無關變量

D.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作用,插條生根數(shù)是因變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實驗操作不當一般情況下不能達到預期結果,但有的實驗或調查若通過及時調整也可順利完成.下列有關敘述合理的是( 。
A.鑒定蛋白質時,在只有斐林試劑的甲、乙液時,可將乙液按比例稀釋得雙縮脲試劑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時,發(fā)現(xiàn)底物與酶的混合液的pH為0.9時,可調至中性
C.調查遺傳病發(fā)病率時,如發(fā)現(xiàn)樣本太少,可擴大調查范圍,已獲得原始數(shù)據(jù)不能再用
D.提取光合作用色素實驗中,如發(fā)現(xiàn)濾液顏色太淺,可往濾液中再添加適量C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表示各種細胞膜的成分及含量,圖示不能說明的是( 。
A.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質
B.細胞膜中脂質主要是磷脂
C.細胞膜中都含有蛋白質、脂質和糖類
D.不同細胞膜中脂質和蛋白質的比例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在果蠅翅的研究中得知,卷曲翅(A)對正常翅(a)為顯性,現(xiàn)依據(jù)實驗探究目的選擇合適果蠅做親本進行雜交實驗:
(1)若要通過一次雜交實驗確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體上,還是在X染色體上,可設計實驗如下:選取純合正常翅雌果蠅和純合卷曲翅雄果蠅的親本雜交,子代可能出現(xiàn)的性狀:如果卷曲翅與正常翅無性別之分,則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如果雌性全為卷曲翅、雄性全為正常翅,則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2)若已確定A、a基因在常染色體上,為進一步探究該基因是否存在顯性純合致死現(xiàn)象(胚胎致死),可設計雜交實驗如下:選取卷曲翅雌果蠅和卷曲翅雄果蠅的親本雜交,如果子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卷曲翅:正常翅=2:1,則存在顯性純合致死,否則不存在.
(3)若已確定A、a基因在常染色體上且存在顯性純合致死現(xiàn)象,選用都為卷曲翅的白眼(XbXb)與紅眼(XBY)果蠅雜交,子代F1中卷曲翅紅眼果蠅的基因型是AaXBXb.卷曲翅紅眼果蠅占F1的比例是$\frac{1}{3}$.
(4)若已確定A、a基因在X染色體上,為進一步探究該基因是否存在隱性雄配子致死現(xiàn)象,可設計的雜交實驗如下:選取卷曲翅雌果蠅和正常翅雄果蠅的親本雜交,如果子代表現(xiàn)為全為雄果蠅,則存在隱性雄配子致死現(xiàn)象,否則不存在.
(5)若已確定A、a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為了進一步探究基因是在XY的同源區(qū)段Ⅰ上還是非同源區(qū)段Ⅱ2上,可設計的雜交實驗如下:選取純合正常翅雌果蠅和純合卷曲翅雄果蠅的親本雜交,如果子一代雄果蠅為正常翅,則這對等位基因位于Ⅱ2上;如果子一代雄果蠅為卷曲翅,則這對等位基因位于Ⅰ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是DNA片段的結構圖,請據(jù)圖回答:
(1)填出圖中部分結構的名稱:[2]一條脫氧核苷酸鏈、[3]脫氧核糖、[5]腺嘌呤脫氧核苷酸[6]腺嘌呤.
(2)從圖中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的兩條鏈是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3)從圖甲可以看出組成DNA分子兩條鏈的方向是反向平行的,從圖乙可以看出組成DNA分子的兩條鏈相互纏繞成雙螺旋結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哪一項不屬于“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 。
A.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fā)育而來
B.羅伯特•虎克發(fā)現(xiàn)并命名了細胞
C.細胞是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它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D.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chǎn)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分析回答:

(1)質壁分離的內因是: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外因是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
(2)圖中的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構成了原生質層.
(3)當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復原時中液體的顏色變變淺,的體積變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湖北省沙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半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生態(tài)學家在德昌縣棄耕地紫莖澤蘭入侵區(qū),開展輕度、中度、重度入侵區(qū)的群落植物多樣性調查(結果如圖1)。同時對輕度入侵區(qū)的能量流動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 2)。

(1)群落中物種數(shù)目的多少稱為_________,重度入侵區(qū)植物物種數(shù)變化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棄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演替的結果,調查說明外來物種的入侵能改變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

(2)紫莖澤蘭與本地植物之間構成___________關系。紫莖澤蘭能分泌化學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時能引起昆蟲和動物拒食?梢,信息能夠調節(jié)生物的__________。

(3)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植物黑麥草能抑制紫莖澤蘭的生長。為了解其抑制機制,進行如下實驗:

①用完全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黑麥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養(yǎng)過黑麥草的營養(yǎng)液加入用于培養(yǎng)紫莖澤蘭幼苗的完全營養(yǎng)液中作為實驗組,對照組加入等量的培養(yǎng)紫莖澤蘭幼苗的完全營養(yǎng)液。

③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觀察并比較兩組紫莖澤蘭幼苗的長勢。

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動時,可通過______________調查初級消費者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個體更易于被捕食,則種群密度的估計值_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變”)。初級消費者到次級消費者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