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研究DNA分子復制方式時進行了如下的實驗研究(已知培養(yǎng)用的細菌大約每20 min分裂一次,產(chǎn)生子代,實驗結果見相關圖示)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1)實驗一、實驗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實驗三結果CDDNA復制________(/不是)半保留復制。

(3)如果實驗三的結果都為E,據(jù)此可判斷DNA分子的復制方式________(/不是)半保留復制。

(4)如果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與結果D相比,結果E密度帶的數(shù)量和位置________,寬度不同的是________帶。

 

【答案】

(1)對照作用

(2)

(3)不是

(4)沒有變化 輕

【解析】(1)實驗一和實驗二分別表示用14N15N標記細菌的DNA,其作用是與后面的實驗形成對照。

(2)從結果C、D看新形成的DNA保留了原來DNA的一條鏈,DNA復制具有半保留復制的特點。(3)結果E表明原來被15N標記的DNA的兩條鏈沒有分開。

(4)結果D和結果E都有2DNA15N/14N,結果D2DNA14N/14N,結果E6DNA14N/14N,所以密度帶的數(shù)量和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寬度發(fā)生變化的是輕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2012學年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統(tǒng)考生物試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10分)以下是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時做過的一些實驗。根據(jù)實驗分析回答:
(1)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蝗蟲的體細胞中有24條染色體,生殖細胞中只有12條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有具有了24條染色體;认x子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雙親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一樣。子代體細胞中的24條染色體,按形態(tài)來分,兩兩成對,共12對,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薩頓立即想到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他們的分離與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由此假說                      
                      。薩頓所應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2)1909年摩爾根偶然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為了研究白眼性狀的遺傳,他用紅眼的雌果蠅與這只白眼的雄果蠅交配,子一代全為紅眼。他將子一代中紅眼的雌雄果蠅交配,子二代中紅眼和白眼之間的數(shù)量比是3:1,就果蠅的紅眼和白眼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來看,其遺傳表現(xiàn)符合分離定律,表明果蠅的紅眼和白眼是受                 
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的性狀表現(xiàn),總是與性別相聯(lián)系。于是,摩爾根及其同事設想: 
                                                                                  
摩爾根等人的設想可以合理地解釋實驗現(xiàn)象。后來,他們又通過       等實驗方法,進一步驗證了這些解釋。摩爾根所應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3)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根據(jù)對DNA的X光衍射結果,以及對DNA分子不同堿基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提出DNA分子_____________結構模型。他所應用的研究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3屆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統(tǒng)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以下是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體的遺傳和變異時做過的一些實驗。根據(jù)實驗分析回答:

(1)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蝗蟲的體細胞中有24條染色體,生殖細胞中只有12條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有具有了24條染色體;认x子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雙親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一樣。子代體細胞中的24條染色體,按形態(tài)來分,兩兩成對,共12對,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薩頓立即想到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他們的分離與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由此假說                      

                       。薩頓所應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2)1909年摩爾根偶然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為了研究白眼性狀的遺傳,他用紅眼的雌果蠅與這只白眼的雄果蠅交配,子一代全為紅眼。他將子一代中紅眼的雌雄果蠅交配,子二代中紅眼和白眼之間的數(shù)量比是3:1,就果蠅的紅眼和白眼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來看,其遺傳表現(xiàn)符合分離定律,表明果蠅的紅眼和白眼是受                  

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的性狀表現(xiàn),總是與性別相聯(lián)系。于是,摩爾根及其同事設想: 

                                                                                  

摩爾根等人的設想可以合理地解釋實驗現(xiàn)象。后來,他們又通過        等實驗方法,進一步驗證了這些解釋。摩爾根所應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3)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根據(jù)對DNA的X光衍射結果,以及對DNA分子不同堿基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提出DNA分子_____________結構模型。他所應用的研究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2012學年吉林省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科學家在研究蠶豆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有絲分裂周期時,分別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標記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標記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兩種核苷酸被細胞里利用的速率繪成曲線如圖所示。已知蠶豆有絲分裂周期為20h。下列對結果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b點時,細胞正在大量合成RNA     B.d點時,細胞中DNA含量達到最大值

       C.ce階段,細胞最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D.蠶豆有絲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時間不超過6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年重慶八中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理綜生物卷 題型:選擇題

科學家在研究蠶豆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有絲分裂周期時,分別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標記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標記尿嘧啶核苷酸(32P-UdR),把兩種核苷酸被細胞利用的速率繪成曲線如圖(一)所示。已知蠶豆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周期為20 h。培養(yǎng)20h后,根據(jù)細胞DNA含量不同,將細胞分為三組,每組的細胞數(shù)如下圖(二)。下列對結果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乙組細胞處于ce段,此階段細胞最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

       B.蠶豆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時間不超過6 h

       C.丙組中只有部分細胞的細胞膜從中部向內(nèi)凹陷?

       D.甲組有部分細胞處于ac段,RNA聚合酶活性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年河北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 題型:選擇題

科學家在研究蠶豆很尖分生區(qū)細胞的有絲分裂周期時,分別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標記胸腺嘧啶脫氧核著酸(15N-TDR),用32P標記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兩種核苷酸被細胞利用的速率給成曲線如下圖。已知蠶豆有絲分裂周期為20h。下列對結果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b點時,細胞正在大量合成RNA

B.d點時,細胞中DNA含量達到最大值

C.ce階段,細胞最容易發(fā)生基因突變

D.蠶豆有絲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時間不超過6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