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7.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探究萘乙酸(NAA)促進插條生根最適濃度的預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在預實驗的基礎上,他們又進一步設計如下實驗探究萘乙酸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請回答相關問題:
1、材料用具:生長旺盛的一年生月季枝條若干、燒杯、培養(yǎng)皿、量筒、NAA、蒸餾水等.
2、配制一系列具有一定多余空格的萘乙酸溶液5份,編號為1-5.
3、實驗步驟:
第一步:將月季枝條隨機均分為 5等份;
第二步:將5份枝條的基部分別浸泡在 l-5號 NAA溶液中;
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條分別進行扦插:
第四步:每天對扦插的枝條生根情況(或長度)進行觀察記錄.
(1)配制的NAA溶液濃度應依次為范圍2ppm、3ppm、4ppm、5ppm、6ppm.
(2)該實驗中的自變量是NAA溶液的濃度.
(3)實驗開始前進行預實驗的意義是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出較為可靠的探究范圍,以避免由于設計不當,盲目開展實驗.
‖某植物有高莖和矮莖,分別由A和a基因控制、寬葉和窄葉分別由X染色體上的B和b基因控制.
1、某基因型為AaXbY個體,產生一個AaaXb精子,則與同時產生的另外三個精子的基因型為C
A、AY  AY  aXbB、AaaXbY  Y         C、AXbY  Y       D、XbAY   AY
2、用31P標記該植物體細胞(含10條染色體)的DNA分子雙鏈,再將這些細胞轉入不含31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再第二次有絲分裂完成后,每個細胞中被31P標記的染色體條數(shù)是C
A、0條      B、10條    C、大于0小于10條     D、以上都有可能
3、某同學將雜合的高莖雌株用秋水仙素處理后,與正常的矮莖雄性雜交,則子代高莖和矮莖的比例為B
A、3:1         B、5:1         C、1:1        D、4:1.

分析 分析圖解:柱形圖是探究萘乙酸(NAA)促進插條生根最適濃度的預實驗的結果,預實驗可以初步確定最適濃度的范圍,并且蒸餾水的對照組可以作為對比確定該濃度范圍是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從實驗結果看出,萘乙酸濃度在4ppm左右為最適宜濃度,因此在進行實驗時,設置的濃度范圍應在4ppm左右的等梯度的濃度.

解答 解:(1)從實驗結果看出,促進插條生根最適萘乙酸濃度應在4ppm左右,題中要求濃度梯度差為1.0ppm,因此配制的NAA溶液濃度應依次為2ppm、3ppm、4ppm、5ppm、6ppm.
(2)從實驗目的和實驗設置看出,該實驗中的自變量是NAA溶液的濃度,因變量是生根的數(shù)量(或長度),同時要嚴格控制無關變量.
(3)實驗開始前進行預實驗是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出較為可靠的探究范圍,以避免由于設計不當,盲目開展實驗.
1、一個基因型為AaXbY的精原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產生了一個AaaXb的精子,說明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開,移向同一極并分配到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所以產生了基因型為AAaaXbXb和YY的兩種次級精母細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類似于有絲分裂,所以基因型為YY的次級精母細胞產生了兩個基因型為Y的精子,而基因型為AAaaXbXb的次級精母細胞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a的兩條染色體移向同一極并分配到同一個精細胞中,所以形成了基因型為AaaXb和AXb的精子.故選:C.
2、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植物體細胞含10條染色體,用31P標記了體細胞的DNA分子單鏈,再將這些細胞轉入不含31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則第一次有絲分裂前期細胞中有10條染色體,20條染色單體,而其中的一半,即10條染色單體不具有31P標記;當細胞處于第一次分裂后期時,染色單體隨機分開,具有31P標記的染色體也隨機進入2個細胞,而某個細胞分到具有31P標記的染色體的數(shù)目為0-10條.因此,細胞分裂完成后每個細胞中被31P標記的染色體條數(shù)是0-10條.故選:C.
3、設控制高莖和矮莖的基因分別是A、a,則高莖為AA、Aa,矮莖為aa.某同學將雜合的高莖雌株Aa用秋水仙素處理后基因型為AAaa,與正常的矮莖雄性aa雜交,AAaa產生的配子AA:Aa:aa=1:4:1,即A-:aa=5:1,aa產生的配子全部是a.因此子代高莖和矮莖的比例為5:1.故選:B.
故答案為:
(1)2ppm、3ppm、4ppm、5ppm、6ppm
(2)NAA溶液的濃度
(3)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出較為可靠的探究范圍,以避免由于設計不當,盲目開展實驗
1、C
2、C
3、B

點評 本題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作用的實驗,著重考查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濃度設置以及實驗表格的設計,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解題關鍵是考生能夠理解預實驗的實驗目的,并能夠從預實驗的實驗結果中獲得再實驗的濃度范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甲表示動物某一結構模式圖,圖乙是圖甲中某一結構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

(1)甲圖中f、e、c、b和a共同組成反射弧.
(2)興奮在突觸間傳遞時,由電信號→化學信號→_電信號.
(3)乙圖表示的結構是突觸,興奮在A、B間傳遞的方向只能是單向的,原因是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用試劑鑒定某物質產生特定的顏色變化,下列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碘液-淀粉-黃色B.雙縮脲試劑-多肽-紫色
C.蘇丹Ⅲ染液-油脂-紅色D.本尼迪特試劑-蔗糖-紅黃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圖1是物質出入細胞的示意圖,圖2中曲線甲、乙分別代表物質進出細胞的兩種方式.

(1)圖2中曲線甲代表自由擴散,曲線乙中Q點時限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因素有載體的數(shù)量、能量.
(2)若圖1代表某細胞的細胞膜,該細胞能分泌胰島素,其物質運輸方式稱為胞吐,這依賴于細胞膜的一定流動性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是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 (如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以下問題:

(1)在葡萄酒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葡萄酒變酸現(xiàn)象,其原因可能是發(fā)酵液中混有乳酸菌發(fā)酵產生乳酸;也可能是發(fā)酵裝置密閉不嚴,導致醋酸菌生長繁殖,產生醋酸.
(2)某同學嘗試用罐頭瓶制作果酒,在培養(yǎng)過程中,每隔12h左右將瓶蓋擰松一次,此后再擰緊,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放掉發(fā)酵產生的CO2,二是避免氧氣進入和雜菌污染.
(3)在酸性條件下,可用重鉻酸鉀來檢測果酒發(fā)酵是否成功.若要進一步檢測所得果酒中活體酵母菌的密度時,一般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法,但此種方法最終計算得出的菌體數(shù)往往比實際數(shù)目低.
(4)在果酒制作中,加入的新鮮葡萄汁沒有經過滅菌處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檢測不出酵母菌以外的雜菌,從生態(tài)學角度分析:一是酵母菌與雜菌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二是由于果酒中的酒精不利于雜菌的生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關于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赤霉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體的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種具有促進作用的植物激素
D.脫落酸能抑制細胞分裂和種子萌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陜西省西安市高三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下面圖一為某一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的圖像。圖二為洋蔥根尖細胞細胞周期各時段細胞核中DNA和細胞質中mRNA的含量變化。圖三為細胞周期中染色體的變化。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一中C細胞處于細胞分裂______期。遺傳學上做染色體組型分析時常常觀察圖中的A細胞時期,原因是___________,在觀察裝片時要想把B細胞移到視野中央,需將裝片向______移動。

(2)圖二表示的細胞周期中,核糖體功能活躍的時期是________(填字母代號)階段,C時期細胞核DNA、染色體與染色單體比例為________,D階段細胞質中mRNA明顯減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3)研究細胞周期中DNA和RNA的變化情況時,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為區(qū)別DNA和RNA,最好選擇標記的合成原料依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4)圖三中①②過程分別發(fā)生在圖二的___ _、 ___階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真核細胞結構與成分對應關系有誤的是( 。
A.細胞膜:脂質、蛋白質、糖類B.中心體:磷脂、蛋白質
C.植物的細胞壁:纖維素、果膠D.細胞骨架: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貢獻在于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系結構的改變,該藥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細胞膜、線粒體,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青蒿素對瘧原蟲的起始作用方式
B.瘧原蟲的遺傳物質一定是DNA
C.青蒿素會破壞核糖體結構進而影響蛋白質的合成
D.瘧原蟲和青蒿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