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A、B、C、D四種生物,構成食物鏈A→B→C,D為分解者,下圖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入B處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圖中“糞便”中的能量屬于食物鏈中A同化的能量
B. 圖中“C攝入”的能量就是從B流入C的總能量
C. 圖中的“乙”表示物種B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
D. 當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時,B的種群數量一般處于K值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傳遞發(fā)生在 ( )
A.種群和種群之間 B.種群內部個體和個體之間
C.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 D.以上三項都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回答下列有關代謝的相關問題。
I.某實驗小組在室溫下進行了酵母菌無氧呼吸的探究實驗(如圖),請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試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 。
(2)滴管中冒出的氣泡是反應產生CO2的結果,將該氣體引入 水溶液,可使該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若試管中的水換成冷水,氣泡產生速率 。
(3)酵母菌無氧呼吸只釋放少量能量,葡萄糖中其余的能量存留在 中。
II.某科研小組利用沉水植物伊樂藻進行了光合作用影響因素的研究,圖甲、乙所示是實驗中(實驗水溫15℃,水采自無污染自然水體。)所測得的不同伊樂藻生物量(g/L)下光照強度與伊樂藻產氧量、pH與伊樂藻凈產氧量的關系。
(1)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來自 ,此反應是在 上進行的。
(2)圖甲中光照強度增加到6×10000lx時,繼續(xù)增加光照強度產氧量不再增加,這時如果適當提高有可能提高產氧量。
(3)pH值為3時,三組伊樂藻的凈產氧量均呈現負值,說明此時 。
(4)當水體的pH大于10時,光合作用產氧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游離CO2減少,導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通過對患某種遺傳病(該病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家系進行調查,繪出如圖系譜,假定圖中第Ⅲ1患該遺傳病的概率是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條件是
A.Ⅱ3和Ⅱ4的父母中有一個是患病者
B.Ⅰ1和Ⅰ2都是攜帶者
C.Ⅱ3和Ⅱ4的父母中都是攜帶者
D.Ⅱ2和Ⅱ3都是攜帶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狼依據兔留下的氣味進行捕食,兔依據狼的氣味或行為特征躲避獵捕。這個事實說明( )
A.生命活動必須依靠信息的傳遞
B.信息能夠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傳遞
D.信息傳遞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圖一是某綠色植物細胞內生命活動示意圖,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過程,甲、乙、丙、丁表示生命活動產生的物質。圖二是溫度影響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研究結果。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中在生物膜上發(fā)生的生理過程有 (用圖中數字表示),乙表示____,丁表示____。該細胞中CO2由產生到被利用,至少穿過____層磷脂分子層。
(2)30℃時限制光合作用的其他環(huán)境因索主要有 。(至少答出兩項)
(3)從圖二可看出,在15℃時,光合作用速率為呼吸作用速率的 倍。假設每天光照12小時,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溫度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1為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細胞內,發(fā)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動請據圖回答問題:
(1)如果圖1為葉肉細胞,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有[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2)如果圖1為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不應具有的結構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在有絲分裂間期,主要的物質變化是____________;在有絲分裂末期,[2]____________與 的形成有關。
(3)下列對圖2中有關生命活動的分析中, 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
②單細胞生物也存在細胞分化過程
③細胞衰老個體也隨之衰老
④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一樣是一種細胞,編程性死亡
(4)圖2中細胞識別是細胞信號傳導的前提,這種信息交流是通過____________實現的,其物質基礎是該結構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