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屬于細胞共性的選項是( 。
①具有細胞壁 ②具有細胞膜 ③以DNA為遺傳物質(zhì) ④具有核膜、菥哂泻颂求w.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曲線a、b表示物質(zhì)跨(穿)膜運輸?shù)膬煞N方式,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質(zhì)不能通過方式a運輸
B.與方式a有關的載體蛋白覆蓋于細胞膜表面
C.抑制細胞呼吸對方式a和b的轉運速率均有影響
D.方式b的最大轉運速率與載體蛋白數(shù)量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在某蛋白質(zhì)的基因指導下的多肽合成過程, 除圖中密碼子外,已知 GAC(天冬氨酸) 、GGU(甘氨酸)、GGG(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終止密碼子)。A—D位點發(fā)生的突變將導致肽鏈延長停止的是
A. D點:丟失T/A
B. B點:T/A→G/C
C. D點:T/A→G/C
D. A點:G/C→A/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人類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系譜圖。據(jù)圖可知該遺傳病為隱性遺傳,但不能確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位于X染色體上。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A. 如果該系譜圖中Ⅲ4是患者,則可以確定該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B. 如果該系譜圖中Ⅱ5不攜帶致病基因,則Ⅲ5是攜帶者的概率為2/3
C.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Ⅲ5是攜帶者,其致病基因來自Ⅰ2的概率為1/4
D.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Ⅲ5是攜帶者,其致病基因來自Ⅰ2的概率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從土壤中篩選產(chǎn)脲酶細菌的過程,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選擇培養(yǎng)基應以尿素為唯一____________;鑒別培養(yǎng)基還需添加____________作指示劑,產(chǎn)脲酶細菌在該培養(yǎng)基上生長一段時間后,由于尿素被分解成的____________使培養(yǎng)基的堿性增強,pH升高,其菌落周圍的指示劑將變成____________色。
(2)在5個細菌培養(yǎng)基平板上,均接種稀釋倍數(shù)為105的土壤樣品液0.1mL,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平板上長出的細菌菌落數(shù)分別為13、156、462、178和191。該過程采取的接種方法是 ____________,每克土壤樣品中的細菌數(shù)量為____________×108個。
(3)與血細胞計數(shù)板計數(shù)法相比,此計數(shù)方法測得的細菌數(shù)較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乳腺上皮細胞合成,分泌乳汁的過程,乳汁中多種成分需要囊泡的轉運。只有囊泡上的SNARE蛋白(v-SNARE)與目標膜上SNARE蛋白(t-SNARE)特異性結合,才會發(fā)生膜融合過程,囊泡中的物質(zhì)才能被精確運輸?shù)侥康牡兀ㄈ鐖D所示)。
(1)圖1中參與酪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細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1中不能由乳腺上皮細胞合成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其通過__________進入乳腺上皮細胞。
(3)由圖2可知囊泡能精確地將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運送并分泌到細胞外,據(jù)圖推測是因為__________,此過程體現(xiàn)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檢測光質(zhì)(不同波長的光)對水生黑藻、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現(xiàn)提供下述材料:紅、綠、白三種顏色的40W的燈泡數(shù)個,試管數(shù)支、黑藻、pH試紙、石蠟油、NaHCO 3溶液.請完成下面的實驗設計并回答相關問題:
實驗開始步驟:在溫度為2O℃環(huán)境,按如圖組裝實驗裝置…
(1)寫出后面實驗設計的主要步驟: .
(2)請預測并簡要分析上述實驗結果: .
(3)若只有一枝黑藻作為實驗材料,簡要寫出實驗設計步驟: .
(4)若不增加實驗用具,指出另一種檢測該實驗結果的簡便方法: .
(5)若上述實驗效果不明顯,請設計一種增加光合強度的方法: .
(6)黑藻可產(chǎn)生ATP的途徑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