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酵母菌線粒體的蛋白質(zhì)合成不存在遺傳信息傳遞 | |
B. | 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及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 | |
C. | 生物體內(nèi)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都依賴于細胞膜上的受體來實現(xiàn) | |
D. |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信息都是沿食物鏈從低營養(yǎng)級向高營養(yǎng)級傳遞 |
分析 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既可以來自于生物,也可以來自于無機環(huán)境,信息傳遞對于生物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種群繁衍以及調(diào)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有重要的作用.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可歸納為三種主要方式:①通過體液的作用來完成的間接交流,如內(nèi)分泌細胞分泌→激素進入→體液體液運輸→靶細胞受體信息→靶細胞,即激素→靶細胞;②相鄰細胞間直接接觸,通過與細胞膜結合的信號分子影響其他細胞,即細胞←→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之間的識別和結合;③相鄰細胞間形成通道使細胞相互溝通,通過攜帶信息的物質(zhì)來交流信息.即細胞←通道→細胞.如高等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解答 解:A、蛋白質(zhì)是由DNA控制合成的,因此DNA中的遺傳信息可決定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A錯誤;
B、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種群繁衍同樣也離不開信息傳遞,B正確;
C、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不依賴于細胞膜上的受體,如高等植物植物相鄰細胞之間可以以胞間連絲相連,C錯誤;
D、信息傳遞是雙向的,如狼聞到羊的氣味追,羊聞到狼的氣味跑,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生物膜的功能,信息傳遞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知識點.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水 | B. | 鈣鹽 | C. | 鈉鹽 | D. | 尿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沒有線粒體的細胞一定是原核細胞 | |
B. | 細胞分裂時均能觀察到染色體周期性的變化 | |
C. | 正在質(zhì)壁分離的細胞觀察不到染色體 | |
D. | 酵母菌的DNA是裸露的,所以沒有染色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胰島素調(diào)節(jié)靶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 | B. | 傳出神經(jīng)細胞興奮引起肌肉收縮 | ||
C. | 核糖體上蛋白質(zhì)的合成 | D. | 抗原刺激引發(fā)記憶細胞增殖分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葉綠體內(nèi)膜 | B. | 線粒體外膜 | C. | 細胞膜 | D. | 高爾基體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胞分化既能使細胞數(shù)目增加,也能使細胞種類增加 | |
B. | 細胞分化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 |
C. | 花藥離體培養(yǎng)成單倍體植株體現(xiàn)了體細胞的全能性 | |
D. | 不同細胞中可以產(chǎn)生同一種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病毒細菌感染人體后,機體產(chǎn)生的抗體主要分布在3中 | |
B. | 1、2、3構成人體內(nèi)環(huán)境,體細胞賴以生存 | |
C. | 1、2、3可相互滲透,成分完全相同 | |
D. | 內(nèi)環(huán)境的各種理化性質(zhì)和化學成分不斷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黑龍江雙鴨山一中高二6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是研究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的相關實驗,實驗條件均為最適,實驗結果如下:
實驗一(乳糖濃度為10%) | 實驗二(酶濃度為2%) | ||
酶濃度 | 相對反應速率 | 乳糖濃度 | 相對反應速率 |
0 | 0 | 0 | 0 |
1% | 25 | 5% | 25 |
2% | 50 | 10% | 50 |
4% | 100 | 20% | 65 |
5% | 200 | 30% | 65 |
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
A.實驗一若繼續(xù)增加酶濃度,相對反應速率不再加大
B.實驗一若增加乳糖濃度,相對反應速率將降低
C.實驗二若繼續(xù)增大乳糖濃度,相對反應速率不再加大
D.實驗二若將反應溫度提高5℃,相對反應速率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