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研究人員甲、乙兩個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調查后,發(fā)現甲、乙兩生態(tài)系統的生產者的總能量相同,甲生態(tài)系統只有初級和次級消費者,乙生態(tài)系統則有初級、次級、三級和四級消費者。若兩生態(tài)系統的其它因素都一樣,則


  1. A.
    甲生態(tài)系統的消費者的總能量大于乙生態(tài)系統中消費者的總能量
  2. B.
    乙生態(tài)系統的消費者的總能量大于甲生態(tài)系統中消費者的總能量
  3. C.
    甲、乙兩生態(tài)系統的消費者的總能量相等
  4. D.
    甲、乙兩生態(tài)系統的消費者的總能量等于生產者的總能量
A
甲、乙兩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相等,且甲生態(tài)系統消費者的種類小于乙生態(tài)系統。各級消費者均會由于生命活動而消耗掉許多能量,各級消費者的總能量小于生產者的能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廣東省梅州市曾憲梓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為了探究神經系統對胰島素分泌的影響以及胰島素分泌與血糖變化的相互關系,選取體征相同以及對飼喂信號(鈴聲)反應一致的空腹實驗狗,分組編號后,按下表中實驗措施進行了不同實驗;甲、乙兩圖表示不同實驗條件下獲得的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編號
實驗措施
實驗結果
胰島素變化曲線(10-5mg/dL)
血糖變化曲線(mg/dL)


不處理
a



給予飼喂信號后飼喂食物
 
 

給予飼喂信號不飼喂食物(假飼)
e



注射胰島素溶液
b
 

注射葡萄糖溶液
 


(1)根據不同的實驗措施,在上表中補充填出對應的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標號。
(2)根據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實驗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③號狗的實驗結果說明                    兩種方式共同參與了胰島素分泌和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調節(jié)該過程的神經中樞位于         和下丘腦,Ⅴ曲線回升的血糖來源于                (至少寫出2個來源)。
(4)④、⑤兩組實驗體現了血糖變化與胰島素分泌的相互關系,但還不夠嚴謹,需要增加一組對照實驗,增加對照實驗的實驗措施是                   。
(5)研究者給健康狗注射一種可以特異性破壞胰島B細胞的藥物—鏈脲佐菌素(STZ)進行血糖調節(jié)研究,若要判斷STZ是否成功破壞胰島B細胞,則應在狗飽足狀態(tài)下,通過測定胰島素含量、血糖含量或      來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畢業(yè)班考前模擬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Ⅰ 研究人員利用番茄植株進行了兩組實驗,實驗一、二的結果分別用下圖中的(1)、(2)表示,請據圖回答問題:

(1)實驗一除滿足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需要外,還必需在適宜的            等外界條件下進行。

(2)實驗一的自變量是                ,圖(1)中a點條件下番茄植株相對生長速率低于b點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溫26℃、夜溫20℃一定是番茄植株生長的最適溫度組合嗎?          ,理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圖(2)表示一個種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閉容器內O2含量的變化,據圖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釋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點是              

②該番茄植株經過一晝夜后,是否積累了有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據圖(2)在圖(3)中以A為起點畫出該密閉容器內CO2含量變化的曲線。

(4)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除受溫度光照等條件的影響外同時也會受微生物的影響。在微生物(如酵母菌)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對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計數的方法是:              ,

如檢測結果血球計數板的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的平均數是10個,那么10ml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的數量是             個。

Ⅱ.右圖是對一位患有胃瘺的婦女所進行的臨床實驗結果。

實驗一讓該婦女吃麥片粥,該婦女明顯對麥片粥厭惡;

實驗二讓該婦女吃自選喜歡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炸雞腿、蛋糕等。兩次實驗中食物經咀嚼后都沒有進入胃內。

(1)實驗二胃液分泌量高于實驗一,說明          會直接影響調節(jié)胃液分泌的神經中樞的活動。

(2)把食物通過胃瘺灌入該婦女胃內,一段時間后有胃液分泌;若阻斷神經聯系,食物在胃內仍能引起少量胃液分泌,該實驗結果說明                                    

                       。

(3)有人提出了胃泌素的假說,認為胃黏膜可分泌一種物質——胃泌素,能影響胃液的分泌。請?zhí)骄课该谒貙ξ敢悍置诘淖饔谩?/p>

①主要實驗材料和用品:小鼠若干只、0.9%生理鹽水、胃黏膜提取液.

②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實驗步驟

a.把生長發(fā)育相同的健康小鼠分成數量相等的甲、乙兩組

b.甲組靜脈注射一定濃度的胃黏膜液,乙組注射等量的0.9%生理鹽水。

c.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飼養(yǎng),觀察并記錄小鼠胃液的分泌狀況。

④實驗結果預測:

a.如果                                                       ,假設成立。

b.如果                                                       ,假設不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屆廣東省梅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為了探究神經系統對胰島素分泌的影響以及胰島素分泌與血糖變化的相互關系,選取體征相同以及對飼喂信號(鈴聲)反應一致的空腹實驗狗,分組編號后,按下表中實驗措施進行了不同實驗;甲、乙兩圖表示不同實驗條件下獲得的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編號

實驗措施

實驗結果

胰島素變化曲線(10-5mg/dL)

血糖變化曲線(mg/dL)

不處理

a

給予飼喂信號后飼喂食物

 

 

給予飼喂信號不飼喂食物(假飼)

e

注射胰島素溶液

b

 

注射葡萄糖溶液

 

(1)根據不同的實驗措施,在上表中補充填出對應的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標號。

(2)根據胰島素和血糖含量變化曲線,實驗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③號狗的實驗結果說明                      兩種方式共同參與了胰島素分泌和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調節(jié)該過程的神經中樞位于          和下丘腦,Ⅴ曲線回升的血糖來源于                 (至少寫出2個來源)。

(4)④、⑤兩組實驗體現了血糖變化與胰島素分泌的相互關系,但還不夠嚴謹,需要增加一組對照實驗,增加對照實驗的實驗措施是                    。

(5)研究者給健康狗注射一種可以特異性破壞胰島B細胞的藥物—鏈脲佐菌素(STZ)進行血糖調節(jié)研究,若要判斷STZ是否成功破壞胰島B細胞,則應在狗飽足狀態(tài)下,通過測定胰島素含量、血糖含量或       來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0116 月考題 題型:填空題

為研究兩種植食性魚類的種群數量變化,某研究所2001年起在兩個魚養(yǎng)殖兩種植食性魚類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為食),并按照每1000m投放16條放入了魚苗。兩個魚塘相鄰,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僅食水草)和肉食性魚類。數據統計如下:

(1)調查甲、乙兩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投放魚苗后,兩個魚塘中原有的野生魚類的數量變化情況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結果為養(yǎng)殖業(yè)提供了相關的參考依據,如每年的捕撈量。甲種魚的年捕撈量大約為___條/1000m。
(4)研究人員又研究了混合放養(yǎng)的情況,他們按兩種魚各50條/1000m的標準進行投放,連續(xù)統計了種群密度如下:

①.混合放養(yǎng)后,兩個種群的K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__________,原因主要與兩個種群的__________有關。
②.此狀態(tài)下,乙種魚的年捕撈量應為__________。
③.混合放養(yǎng)比單獨放養(yǎng)相比,產量___________(提高、降低、基本不變)。
(5)影響甲、乙兩種魚種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題中提到的外,還受多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為研究兩種植食性魚類的種群數量變化,某研究所2001年起在兩個魚養(yǎng)殖兩種植食性魚類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為食),并按照每1000m投放16條放入了魚苗。兩個魚塘相鄰,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僅食水草)和肉食性魚類。數據統計如下: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種群密度

16

95

159

192

203

198

16

63

112

153

156

151

(1)調查甲、乙兩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投放魚苗后,兩個魚塘中原有的野生魚類的數量變化情況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結果為養(yǎng)殖業(yè)提供了相關的參考依據,如每年的捕撈量。甲種魚的年捕撈量大約為__________條/1000m。

(4)研究人員又研究了混合放養(yǎng)的情況,他們按兩種魚各50條/1000m的標準進行投放,連續(xù)統計了種群密度如下: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種群密度

50

96

129

136

127

130

50

81

100

98

102

99

①混合放養(yǎng)后,兩個種群的K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__________,原因主要與兩個種群的__________有關。

②此狀態(tài)下,乙種魚的年捕撈量應為__________。

③混合放養(yǎng)比單獨放養(yǎng)相比,產量___________(提高、降低、基本不變)。

(5)影響甲、乙兩種魚種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題中提到的外,還受多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