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關于果蠅對DDT抗藥性的進化實驗.
實驗一:將一個果蠅群體(第-代)飼養(yǎng)到一定規(guī)模后,用涂有a濃度DDT的玻璃片處理,將成活下來的果蠅后代(第二代)繼續(xù)飼養(yǎng)到一定規(guī)模后用2a濃度的DDT處理,將成活下來的果蠅的后代(第三代)用3a濃度的DDT處理…用同樣的方法逐代將DDT濃度增加1a處理果蠅.到第15代,DDT濃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濃度DDT的果蠅成活.因此,實驗者認為,果蠅的變異是“定向的”,即是在環(huán)境條件(DDT)的“誘導”下產(chǎn)生的,并且認為,該實驗證實了拉馬克“用進廢退學說”的正確性.
另有學者發(fā)現(xiàn)了“實驗一”設計的缺陷,懷疑實驗一得出的結(jié)論的科學性.因而設計了實驗二.
實驗二:將若干對雌雄果蠅分別飼養(yǎng)成若干個家系(家系:一對果蠅子女),此為第一代,然后將每個家系分成兩半,用a濃度分別處理每個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蠅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蠅中,再培養(yǎng)若干個家系(第二代)將每個家系分成兩半,用2a濃度的DDT處理每個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蠅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養(yǎng)若干個家系(第三代),用3a濃度的DDT處理每個家系的一半…用同樣的方法逐代將濃度增加1a處理果蠅.到第15代時,濃度增加至15a,也產(chǎn)生了能抗15a濃度DDT果蠅群體.然而,這些具有抗藥性的果蠅的父母并沒有接觸過DDT.
通過對實驗二的分析后,你認為:
(1)DDT對果蠅變異所起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
,果蠅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果蠅個體的變異是
的,果蠅抗藥性的產(chǎn)生在環(huán)境變化(DDT處理)之(前、中、后)
.
(2)通過對實驗一和實驗二的比較分析,你認為實驗一得出不正確結(jié)論的原因是
.
(3)某中學生物研究小組為證明人工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選用了純種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進行實驗.已知果蠅的長翅(B)對殘翅(b)為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他們的實驗過程如下:
a.選擇一只純種雄性長翅果蠅與一只雌性殘翅果蠅進行雜交,獲得子一代雌雄果蠅;
b.讓子一代果蠅連續(xù)自由交配5代,同時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殘翅果蠅;
c.當子六代所有長翅果蠅自由交配后,統(tǒng)計子七代長翅果蠅和殘翅果蠅在種群中的百分比;
d.根據(jù)殘翅果蠅的百分比計算出B、b基因在種群中的基因頻率,得出結(jié)論.
請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殘翅果蠅,在子四代長翅果蠅中純合子占
.
(2)如果按照上述步驟進行,在子四代長翅果蠅中純合子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