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的模式圖,其中M、N、O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成分.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M、N、O共同構成生物群落B.M是生產(chǎn)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成分
C.N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D.O是消費者,都是自養(yǎng)生物

分析 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分包括: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zhì)和能量.
分析圖解可知,生產(chǎn)者和大氣二氧化碳之間可以進行物質(zhì)的雙向交換,因此M是生產(chǎn)者,O是消費者,N是分解者.

解答 解:A、分析圖解可知,圖中M是生產(chǎn)者,O是消費者,N是分解者,它們共同構成生物群落,A正確;
B、圖中生產(chǎn)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也可以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因此M是生產(chǎn)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成分,B正確;
C、分解者屬于異養(yǎng)生物,都是腐生生物,C正確;
D、圖中O是消費者,都是異養(yǎng)生物,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能夠識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能夠通過圖示碳循環(huán)關系判斷各種成分;識記消費者和分解者均屬于異養(yǎng)生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實驗動物,具有易培養(yǎng)、多種易于區(qū)分的性狀等特點.請回答下列問題:
(1)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探針檢測某雌性果蠅不同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如圖一所示.圖中大寫字母A~H都表示相應的、可能存在的顯性基因,它們分別對隱性基因a~h完全顯性.分析該果蠅的基因型,不可能(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現(xiàn)至少有一對隱性基因純合的情況(不考慮變異),原因是這7類細胞來自同一個雌果蠅個體,顯性基因A~H在這些細胞中具有選擇性表達,說明該果蠅個體的基因型中存在A~H種顯性基因,所以不可能出現(xiàn)至少有一對隱性基因純合的情況.

(2)果蠅X染色體上具有決定眼形的基因B,雌果蠅基因組成與眼形關系如下:
基因組成XBXBXBBXBXBBXBB
眼型正常眼棒眼棒眼(更明顯)
雄性棒眼果蠅的基因組成為XBBY.若d基因與眼形基因B連鎖,且d在純合(XdBBXdBB、XdBBY)時能使胚胎死亡,那么如圖二所示的棒眼雌果蠅與野生正常眼雄果蠅(XBY)雜交,子代果蠅的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為棒眼雌果蠅:正常眼雌果蠅:正常眼雄果蠅=1:1:1.
(3)果蠅2號染色體上存在A~a和C~c兩對等位基因,如圖三.
①A~a或C~c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
②若基因A和C都是純合致死基因,則在一果蠅群體中,果蠅個體可能存在的基因型分別是AaCc、Aacc、aaCc、aacc.
③若基因A和C都是純合致死基因,則圖三所示品系的雌雄果蠅自由交配(不考慮交叉互換和基因突變),其子代中雜合子的概率是100%.子代與親代相比,基因A、a、C、c頻率發(fā)生變化的情況是都不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細胞有絲分裂前期,核膜解體,到末期又重新形成.新形成的核膜是否由舊核膜的碎片連接形成的.現(xiàn)給你提供變形蟲、3H一膽堿(磷脂成分)和其他必需儀器,請設計一實驗過程,預測實驗結果.
(1)實驗步驟:
①將部分變形蟲置于含3H一膽堿的介質(zhì)中培養(yǎng),使其膜(含核膜)被3H一膽堿標記.
②將已標記的核移入未標記的去核的變形蟲中,在無標記的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使其進行細胞分裂.
(2)預測結果及結論:
①新細胞的核膜具有放射性,說明新形成的核膜是由舊核膜的碎片連接形成的.
②新細胞的核膜不具有放射性,說明新形成的核膜不是由舊核模的碎片連接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ATP與ADP的轉化關系如圖,其中①和②為反應過程,③表示某化學鍵.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過程①是分解反應B.反應②的能量來源可以不同
C.③表示高能磷酸鍵D.反應①釋放的能量,可用于生命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顯微鏡是生命科學學習中最基本的實驗工具,借助顯微鏡技能觀察物體的顯微結構,又能測量微小物體的大�。鐖D是某同學在低倍鏡下看到的物象,回答下列問題.
(1)該細胞處于質(zhì)壁分離(或失水) 狀態(tài).該細胞的B/A(%)值是72%左右%.隨著外界溶液濃度的增大,B/A(%)的值將變�。ㄌ钤龃蠡驕p�。ˋ表示細胞長度,B表示原生質(zhì)層長度)
(2)圖中的原生質(zhì)層指③ 和④及兩者間的細胞質(zhì).(填編號)
(3)圖中⑤指的是外界溶液.
(4)用引流法 法加清水可使此細胞恢復原狀.
(5)圖中細胞的長度為9 小格.已知目鏡測微尺每小格7μm,則細胞核的截面積是38.47(左右)μm2.(π=3.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表是探究溫度對乳酸菌種群密度(個/mL)影響的實驗結果,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時間(h)0246810121416
10℃下培養(yǎng)101013151617181920
20℃下培養(yǎng)101214254875110165348
30℃下培養(yǎng)10255580100115120125125
A.研究過程中若培養(yǎng)液被雜菌污染,則實驗結果會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shù)板、滴管等實驗工具
C.可以預計,20℃條件下乳酸菌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一定比10℃下大
D.根據(jù)實驗結果推測,在利用乳酸菌進行酸奶發(fā)酵時,發(fā)酵溫度應控制在20℃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表示人體部分免疫過程.請據(jù)圖回答(括號中填編號,橫線上填文字):

(1)圖中A代表效應T細胞細胞,B代表抗體(物質(zhì)).圖中⑧代表的信號物質(zhì)是淋巴因子.
(2)吞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細胞,這些細胞的功能不同與它們的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不同直接相關.
(3)圖中②~⑦過程中需要抗原刺激的過程是②③④⑤(填序號).
(4)在①~③代表的三種免疫途徑中,HIV侵入人體后,可能激發(fā)的免疫反應途徑有①②③.HIV感染后最終可能導致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幾乎全部喪失,這是因為HIV突破人體的第一、第二道防線,然后攻擊T淋巴細胞,大量破壞T淋巴細胞,不僅破壞細胞免疫,而且因為缺少T淋巴細胞導致體液免疫的喪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植物細胞壁的成分包括( �。�
A.纖維素和果膠B.磷脂和蛋白質(zhì)C.核酸和蛋白質(zhì)D.脂肪和纖維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四川成都外國語高一下期末考試理科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三種可遺傳變異來源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導致基因突變

B.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可導致基因重組

C.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未分離會導致染色體變異

D.所有生物體都可以發(fā)生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