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C=BC=2PA,E、F分別為DB、CB的中點,
(1)證明:AE⊥BC;
(2)求直線PF與平面BCD所成的角.

【答案】分析:(1)連接EF,AF,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可得EF∥DC,結合已知中直角△BCD,可得EF⊥BC,由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可得BC⊥AF,結合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BC⊥面AEF,進而得到AE⊥BC;
(2)連接PE,EF,因為面BCD⊥面ABC,DC⊥BC,我們易得到四邊形APEF為矩形,則∠PFE為PF與面DBC所成的角,解三角形PEF,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1)證明:連接EF,AF,
EF∥DC所以EF⊥BC(2分)
因為△ABC為等邊三角形,所以BC⊥AF(4分)
所以BC⊥面AEF,故BC⊥AE(6分)
(2)連接PE,EF,因為面BCD⊥面ABC,DC⊥BC
所以DC⊥面ABC,而EF∥DC且EF=DC,
所以EF∥PA且EF=PA,故四邊形APEF為矩形(9分)
易證PE⊥面BCD,
則∠PFE為PF與面DBC所成的角,(12分)
在Rt△PEF中,因為PE=AF=BC,EF=DC=BC,
故∠PFE=60°(14分)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其中熟練掌握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垂直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C=BC=2PA,E為DB的中點.
(Ⅰ)證明:AE⊥BC;
(Ⅱ)若點F是線段BC上的動點,設平面PFE與平面PBE所成的平面角大小為θ,當θ在[0,
π4
]
內(nèi)取值時,求直線PF與平面DBC所成的角的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C=BC=2PA,E、F分別為DB、CB的中點,
(1)證明:AE⊥BC;
(2)求直線PF與平面BCD所成的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0•溫州一模)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C=BC=2PA,為DB的中點,
(Ⅰ)證明:AE⊥BC;
(Ⅱ)線段BC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得PF與面DBC所成的角為60°,若存在,試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2•汕頭一模)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C=BC=2PA,E為DB的中點.
(Ⅰ)證明:AE⊥BC;
(Ⅱ)若點F是線段BC上的動點,設平面PFE與平面PBE所成的平面角大小為θ,當θ在[0,
π4
]內(nèi)取值時,直線PF與平面DBC所成的角為α,求tanα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廣西柳鐵一中2010屆高三高考模擬沖刺數(shù)學(文)試題 題型:解答題

(本小題滿分12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如圖,直角△B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正△ABC所在的平面,PA⊥平面ABC,,DB的中點,
(Ⅰ)證明:AEBC;
(Ⅱ)線段BC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得PF與面DBC所成的角為,若存在,試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