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
(1)①在一次課外探究活動中,某同學用圖甲所示裝置測量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鐵塊A于長金屬板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已測出鐵塊A的質(zhì)量為1kg,金屬板B的質(zhì)量為0.5kg,用水平力F向左拉金屬板B,使其向左運動,穩(wěn)定時彈簧秤示數(shù)如圖所示(已放大),則A、B間的摩擦因數(shù)                          (g取10m/s2
②將紙帶連接在金屬板B,的后面,通過打點計時器連續(xù)打下一些計時點,測量后的結(jié)果如圖乙所示,圖中幾個連續(xù)的計數(shù)點的時間間隔0.1s,由此可知水平里F=        N

(2)某同學用下列器材測量一電阻絲的電阻Rx :電源E,適當量程的電流表、電壓表各一只,滑動變阻器R,電阻箱Rp,開關S1、S2,導線若干。他設計的電路圖如圖(a)所示
實驗步驟:先閉合S1,斷開S2,調(diào)節(jié)R和RP,使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shù)合理,記下兩表示數(shù)為l1、U1;在保持R和Rp阻值不變,閉合S2,記下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shù)為l2、U2
①請按電路圖在實物圖(b)上連線(要求閉合S1前,華東滑動變阻器的滑動觸頭P處于正確的位置);
②寫出被測電阻RX                     (用電表的示數(shù)表示)
③此實驗中因電流表有內(nèi)阻,電壓表內(nèi)阻不是無限大,被測電阻的測量值    真實值(填“大于”、“小于”)
④用圖(a)電路、            測出電壓表的內(nèi)阻(填“不能”“能”)

(1)①0.25 ②3.5
(2)①實物圖連線如右圖所示.

[
③等于
④能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8分)(1)在物理實驗中,把一些微小量的變化進行放大,是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運用此思想方法的是       (填相應符號)

(2)一微安電表的滿偏電流為500μA,若用一個100Ω的電阻與此電表并聯(lián),成為一個量程為1mA的毫安表,此微安表的內(nèi)阻為      Ω。若將這個毫安表改裝成量程為10V的電壓表,應      聯(lián)一個阻值為        Ω的電阻。
(3)“探究加速度a與物體所受合力F及質(zhì)量m關系”實驗。
①圖a所示為實驗裝置圖。圖b所示是某次實驗得到的一段紙帶,記數(shù)點A、B、C、D、E間的時問間隔為0.1s,根據(jù)紙帶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②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改變砂和砂桶質(zhì)量,進行多次測量.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加速 度a隨拉力F的變化圖線,如圖c所示。圖中直線沒有通過原點,其主要原因是      .
③保持砂和砂桶質(zhì)量不變,改變小車中砝碼質(zhì)量,進行多次測量,分別得到小車加速度a與質(zhì)量m及所對應的÷的數(shù)據(jù)如表中所示:

實驗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8
小車速度a/m·s2
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
小車和砝碼質(zhì)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
      a.請在坐標紙中畫出圖線;

b.根據(jù)作出的圖象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A.待測電壓表V1,量程0~3V,內(nèi)電阻RV1約20kΩ~40kΩ
B.待測電壓表V2,量程0~6V,內(nèi)電阻RV2約40kΩ~80kΩ
C.電阻箱R1,阻值范圍0~99999.9Ω
D.電阻箱R2,阻值范圍0~99.99Ω
E.滑動變阻器R3,阻值范圍0~250Ω,額定電流2.5A
F.滑動變阻器R4,阻值0~20Ω,額定電流2A
G.電池組,電動勢為6V,內(nèi)電阻為0.5Ω
H.單刀開關若干和導線若干
給出RV1的表達式RV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聽說水果也能做電池,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將一個土豆   
做成“水果電池”。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知道這種水果的電動
勢大約1V左右,又用量程為0~3V、內(nèi)阻約50kΩ的伏特表測
其兩極時讀數(shù)為0.96V?墒钱斔麄儗⑺膫這樣的水果電池串
起來給標為“3V,0.5A”的小燈泡供電時,燈泡并不發(fā)光。檢
查燈泡、線路均沒有故障,而用伏特表直接測量其電壓確實
能達到3V多。

(1)據(jù)你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應當是:         (不要求寫分析、推導過程)。
(2)為了能盡可能準確測定“水果電池”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若實驗室除了導線和開關外,還有以下一些器材可供選擇:
A.電流表A1(量程為0~0.6A,內(nèi)阻為1Ω)
B.靈敏電流表A2(量程為0~0.6mA ,內(nèi)阻為800Ω)
C.靈敏電流表A3(量程為0~300μA ,內(nèi)阻未知)
D.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約10Ω)
E.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約2kΩ)
F.變阻箱(0~9999Ω)
①實驗中應選擇的器材是________    (填器材前的字母代號)。
②在方框中畫出應采用的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虛線方框內(nèi)是由電阻、電源組成的線性網(wǎng)絡電路,為了研究它的輸出特性,將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按圖示的方式連接在它的輸出端A、B之間。實驗時根據(jù)記錄的多組電流表示數(shù)I、電壓表示數(shù)U,畫出了如圖所示的UI圖線。若將方框內(nèi)的電路等效成電動勢為E、內(nèi)電阻為r的電源,則
(1)可從圖線上求出電源的電動勢  V,內(nèi)電阻r   。
(2)在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動過程中,滑動變阻器的最大功率是  W(已知滑動變阻器的全值電阻較大,且不考慮電表內(nèi)阻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6分)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做“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相鄰兩條亮紋間的距離用帶有螺旋測微器的測量頭(如圖(乙)所示)測出.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將該亮紋定為第1條亮紋,此時手輪上的示數(shù)為0.070 mm,然后同方向轉(zhuǎn)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6條亮紋中心對齊,如圖12—6(乙)所示,此時手輪上的示數(shù)為      mm已知雙縫的距離為d=O.400 mm,測得雙縫到毛玻璃屏的距離為L=O.600 m,求得相鄰亮紋的間距為△x,寫出計算被測量波長的表達式λ=        ,并算出其波長λ=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0分)
在電流表擴大量程的實驗中,要將量程為200 μA的電流表G改裝成量程為0.2 A的電流表,需先用如圖1所示的電路即“半偏法”測出此電流表的內(nèi)電阻Rg
   
(1)在測量Rg的實驗中,滑動變阻器有如下的規(guī)格供選擇:
A.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10
B.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0~1500)為了便于實驗的調(diào)節(jié)操作,減小誤差,滑動變阻器R應選用    。(填入選用器材的字母代號)
(2)當電阻箱的阻值為R1時,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滑動頭P的位置,使電流表G滿偏;保持滑動頭P的位置不動,調(diào)整電阻箱接入電路的阻值,當電阻箱的阻值為R2時,電流表G恰好半偏。則電流表G的內(nèi)電阻Rg=       
(3)若測得Rg=500,為完成上述改裝,需要用一個約為   的電阻與電流表并聯(lián)。
(4)用改裝成的電流表,按圖2所示的電路測量未知電阻Rx。若量未知電阻Rx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1.2 V,而改裝后的電流表的表頭(刻度盤仍為原電流表的刻度)示數(shù)如圖3所示,那么Rx的測量值為__________
(5)如果測量與操作均正確,那么Rx的測量值將     (選填“大于”或“小于”)Rx的真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將萬用表的選擇開關置于“歐姆檔”,再將電表的兩支表筆與負溫度系數(shù)的熱敏電阻(Rt的阻值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溫度降低而增大)兩端相連,這時表針恰好指在刻度盤的正中間.若往Rt上擦一些酒精,表針將向        (填“左”或“右”)移動;若用吹風機將熱風吹向電阻,表針將向        (填“左”或“右”)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4分)在“描繪電場等勢線”的實驗中,有同學想模擬負點電荷附近電場在一個平面上的等勢線,他在木板上依次鋪上白紙、復寫紙、導電紙,并用圖釘固定,然后在導電紙中央平放上一個小圓柱形電極A,如圖所示。則通電時應將電極A接在電源的       (選填“正極”或“負極”),本實驗還需要一個         電極(請寫出形狀)連接電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