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下面4組組合可能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F1=7N、F2=8N、F3=19NB.F1=8N、F2=2N、F3=11N
C.F1=7N、F2=1N、F3=5ND.F1=10N、F2=10N、F3=1N
D

試題分析:A中F1、F2的取值范圍為[1N,15N],不可能與19N平衡;同理B中F1、F2的取值范圍為[6N,10N],也不可能與11N平衡;C中F1、F2的取值范圍為[6N,8N],也不可能與第三個力5N平衡,D中F1、F2的取值范圍為[0N,20N],有可能與第三個力1N平衡,D正確
點評:此類題型實際上是考察兩個力的合成的取值范圍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人站在岸上通過定滑輪用繩牽引小船,若水的阻力恒定不變,則在船勻速靠岸的過程中(   )
A.繩的拉力不斷增大B.小船受的浮力不斷增大
C.繩的拉力不斷減小D.小船受的浮力不斷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作用在物體上的同一平面內(nèi)的四個共點力合力為零,若其中F2、F3、F4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F(xiàn)­1逆時針方向轉(zhuǎn)過900,而大小保持不變,則此物體所受的合力大小為(   )
A.F1B.2F2C.F1D.F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物體同時受到同一平面內(nèi)的三個力作用,下列幾組力中,它們的合力不可能為零的是
A.5N 、 7N 、 8 NB.2N 、 3N 、 5N
C.1N 、 5N 、 10 ND.1N 、 10N 、 1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物體受到一與水平方向成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水平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物體受到的拉力F與水平地面間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為(     )
A.豎直向上B.豎直向下C.向上偏左D.向上偏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用手握住繩的兩端,在繩的中點懸掛一重物,改變兩繩間的夾角,物體始終處于靜止平衡狀態(tài)。則當(dāng)     時,繩中的拉力最小;當(dāng)     時,繩中的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在角增大的過程中,繩中的拉力逐漸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物體受兩個共點力F1和F2作用,其大小分別是F1=6N.F2=10N,則無論這兩個力之間的夾角為何值,它們的合力不可能是(     )
A.5NB.10NC.16ND.1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給你兩個彈簧測力計,一根橡皮條,一張白紙,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兩個),方木板等按課本要求做《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實驗,實驗中主要步驟有:
A.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jié)點拉至O點,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和細繩的方向,按同標(biāo)度做出這個拉力F ′ 的圖示;
B.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和兩條細繩套的方向,并記下兩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
C.比較一下,力F′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大小和方向是否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相同.
D.用兩只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讓結(jié)點到達某一位置O;
E.把白紙釘在木板上,并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點,讓兩根細繩套拴在橡皮條的另一端(結(jié)點);
F.用鉛筆和刻度尺從力的作用點(位置O)沿著兩繩套的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biāo)度作出這兩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F2的圖示,以F1F2為鄰邊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即為合力F的圖示.
G.  改變兩個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再重復(fù)實驗兩次.
(1)將上述步驟,按實際操作的先后順序填在后面:                                            
(2)在本實驗中,用F表示理論合力,F′ 表示實驗測出的合力,則下面的兩個圖中,比較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小環(huán)套在一水平放置的粗糙長桿上,兩根長度均為l的輕繩一端系在小環(huán)上,另一端系在質(zhì)量為M的木塊上,兩個小環(huán)之間的距離也為l,小環(huán)保持靜止。試求:
  
(1)小環(huán)對桿的壓力;
(2)小環(huán)與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至少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