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軌道上有三個木塊,A、B、C,質(zhì)量分別為mB=mc=2m,mA=m,A、B用細(xì)繩連接,中間有一壓縮的彈簧 (彈簧與滑塊不栓接)。開始時A、B以共同速度v0運動,C靜止。某時刻細(xì)繩突然斷開,AB被彈開,然后B又與C發(fā)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終三滑塊速度恰好相同。求BC碰撞前B的速度。
設(shè)共同速度為v,球A和B分開后,B的速度為,由動量守恒定律有,,聯(lián)立這兩式得B和C碰撞前B的速度為。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在足夠長的光滑水平軌道上靜止三個小木塊A、B、C,質(zhì)量分別為mA=1kg,mB=1kg,mC=2kg,其中BC用一個輕彈簧固定連接,開始時整個裝置處于靜止?fàn)顟B(tài);AB之間有少許塑膠炸藥,A的左邊有一個彈性擋板(小木塊和彈性擋板碰撞過程沒有能量損失).現(xiàn)在引爆塑膠炸藥,若炸藥爆炸產(chǎn)生的能量有E=9J轉(zhuǎn)化為AB沿軌道方向的動能,AB分開后,A恰好在B、C之間的彈簧第一次恢復(fù)到原長時追上B,并且與B發(fā)生碰撞后粘在一起.求:

(1)在A追上B之前彈簧彈性勢能的最大值;
(2)AB相碰以后彈簧彈性勢能的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5-6所示,物體A置于小車B上,A與B之間光滑無摩擦。它們以共同的速度v前進。突然碰到障礙物C,將A從車上碰了出去,A被碰回的速度大小也是v。問:小車B的速度將怎樣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試在下述簡化情況下,由牛頓定律和運動學(xué)公式導(dǎo)出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系統(tǒng)是兩個質(zhì)點,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線運動,要求說明推導(dǎo)過程中每步的根據(jù),以及公式中各符號和最后結(jié)果中各項的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6-2-17所示,已知光滑水平面上有質(zhì)量為M的長板正以速度v0向右運動,某時刻,質(zhì)量為m的木塊以與M等大的速度v0從長板右端進入長板上面向左運動,mM.已知木塊沒有滑離長板且最后木塊和長板相對靜止,求從木塊滑上長板到木塊與長板相對靜止的過程中,木塊和長板相對水平面的位移大小之比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6-2-10所示,人站在小車上不斷用鐵錘敲擊小車的一端.下列各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如果地面水平、堅硬光滑,則小車將向右運動.
B.如果地面水平、堅硬光滑,則小車將在原地附近做往復(fù)運動.
C.如果地面阻力較大,則小車有可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向右運動.
D.敲打時,鐵錘跟小車間的相互作用力是內(nèi)力,小車不可能發(fā)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如圖所示,在水平光滑地面上有A、B兩個木塊,A、B之間用一輕彈簧連接.A靠在墻壁上,用力F向左推B使兩木塊之間彈簧壓縮并處于靜止?fàn)顟B(tài).若突然撤去力F,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木塊A離開墻壁前,墻對木塊A的沖量大小等于木塊B動量變化量的大小
B.木塊A離開墻壁前,彈性勢能的減少量等于木塊B動能的增量
C.木塊A離開墻壁時,B的動能等于A、B共速時的彈性勢能
D.木塊A離開墻壁后,當(dāng)彈簧再次恢復(fù)原長時,木塊A的速度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有一內(nèi)表面光滑的金屬盒,底面長為L=1.2m,質(zhì)量為m1=1kg,放在水平面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2,在盒內(nèi)最右端放一半徑為r=0.1m的光滑金屬球,質(zhì)量為m2=1kg,現(xiàn)在盒的左端給盒施加一個水平?jīng)_量I=3N?s,(盒壁厚度,球與盒發(fā)生碰撞的時間和能量損失均忽略不計).g取10m/s2,求:
(1)金屬盒能在地面上運動多遠(yuǎn)?
(2)金屬盒從開始運動到最后靜止所經(jīng)歷的時間多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個平板小車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平板車上有一立柱,立柱頂端用細(xì)線拴一個小球,使小球偏離豎直方向一個角度后由靜止釋放.釋放后小球?qū)⒑土⒅l(fā)生多次碰撞,在二者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中,小車在水平面上(   )
A.一定向右運動B.一定向左運動
C.一定保持靜D.可能向右運動,也可能向左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