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5.如圖所示,物體A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運動,物體B勻速上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A向右減速運動
B.物體A向右加速運動
C.繩與水平方向夾角α=30°時vA:vB=2:$\sqrt{3}$
D.繩與水平方向夾角α=30°時,vA:vB=$\sqrt{3}$:2

分析 將B的運動分解為沿繩子方向和垂直于繩子方向,沿繩子方向上的分速度等于A的速度,根據A、B的速度關系,確定出B的運動規(guī)律,根據f=μFN,抓住B豎直方向上的合力為零,判斷摩擦力的變化.

解答 解:A、將A的運動分解為沿繩子方向和垂直于繩子方向,沿繩子方向上的分速度等于B的速度,如圖,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有:vAcosα=vB,所以:
${v}_{A}=\frac{{v}_{B}}{cosα}$,α減小,所以A的速度減小,但不是勻減速.故A正確,B錯誤.
C、D、根據vAcosα=vB,斜繩與水平成30°時,${v}_{A}:{v}_{B}=2:\sqrt{3}$.故C正確,D錯誤.
故選:AC.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B的實際速度是合速度,沿繩子方向上的分速度等于A的速度,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兩物體速度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a)所示,傾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桿底端固定一電量為Q=2×10-4C的正點電荷,將一帶正電小球(可視為點電荷)從斜桿的底端(但與Q未接觸)靜止釋放,小球沿斜桿向上滑動過程中能量隨位移的變化圖象如圖(b)所示,其中線1為重力勢能隨位移變化圖象,線2為動能隨位移變化圖象.(g=10m/s2,靜電力恒量K=9×10 9 N•m2/C2 )則:
(1)求小球的質量m和電量q;
(2)斜桿底端至小球速度最大處由底端正點電荷形成的電場的電勢差U;
(3)在圖(b)中畫出小球的電勢能E隨位移s變化的圖線.(取桿上離底端3m處為電勢零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摩天輪順時針勻速轉動時,重為G的游客經過圖中a、b、c、d四處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A.游客在a處受的摩擦力向右B.游客在b處受的支持力小于G
C.游客在c處受的摩擦力等零D.游客在d處受的支持力大于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電容器是一種常見的電子元件,對電容器認識正確的是( 。
A.根據公式Q=CU,只要電容器兩端加上足夠的電壓,電容器可以儲存無限量的電荷
B.電容器的電容與它所帶電荷量成正比
C.電容器的電容與它兩極板間的電壓成正比
D.電容的常用單位有μF和pF,1μF=106p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甲所示,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粒子經加速電壓U1,加速后,在水平方向沿O1O2垂直進入偏轉電場.已知形成偏轉電場的平行板電容器的極板長為L,兩極板間距為d,O1O2為兩極板的中線,P是足夠大的熒光屏,且屏與極板右邊緣的距離為2L.不考慮電場邊緣效應,不計粒子重力.求:
(1)粒子進入偏轉電場的速度v的大;
(2)若偏轉電場兩板間加恒定電壓,電子經過偏轉電場后正好打中屏上的A點,A點與極板M在同一水平線上,求偏轉電場所加電壓U2;
(3)若偏轉電場兩板間的電壓按如圖乙所示作周期性變化,要使電子經加速電場后在t=0時刻進入偏轉電場后水平擊中A點,試確定偏轉電場電壓U0以及周期T分別應該滿足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正弦式電流電動勢瞬時值e=Emsinωt,其中Em=NBSω,電流瞬時值i=Imsinωt,Im=$\frac{NBSω}{R+r}$,電壓瞬時值u=Umsinωt,Um=$\frac{NBSω}{R+r}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R1和R2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均為正方形的導體,R1表面邊長為2L,R2表面邊長為L,若R1的阻值為16Ω,則R2的阻值為(  )
A.32ΩB.16Ω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一輛汽車的速度從靜止增大到10m/s的過程中,合外力做功為W1;它的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過程中,合外力做功為W2.則W1:W2=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如圖所示,一導體AB在點電荷Q的電場中發(fā)生靜電感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導體中M、N兩點的電場強度相等
B.感應電荷在M點產生的場強大于感應電荷在N點產生的場強
C.如果把A端用一導線接地,則導線中將有電子流入大地
D.N點的電勢大于M點的電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