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都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 |
B. |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跟原子所處的化學狀態(tài)和外部條件沒有關系 | |
C. | 德布羅意通過實驗驗證了物質(zhì)波的存在 | |
D. | 核反應方程${\;}_{7}^{14}$N+${\;}_{2}^{4}$He→${\;}_{8}^{17}$O+${\;}_{1}^{1}$ H是α衰變方程 | |
E. | 據(jù)波爾理論,氫原子從高能態(tài)躍遷到低能態(tài)的過程中,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氫原子前后兩個能級之差 |
分析 光電效應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而康普頓效應也反映了光的粒子性;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核內(nèi)自身的因素決定的,與原子所處的化學狀態(tài)無關;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戴維孫是歷史上第一個實驗驗證了物質(zhì)波存在的人;核反應方程${\;}_{7}^{14}$N+${\;}_{2}^{4}$He→${\;}_{8}^{17}$O+${\;}_{1}^{1}$ H是人工核反應方程,根據(jù)波爾理論分析躍遷問題.
解答 解:A光電效應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而康普頓效應也反映了光的粒子性.故A正確;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核內(nèi)自身的因素決定的,與原子所處的化學狀態(tài)無關,故B正確;
C、德布羅意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物質(zhì)波存在的人,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戴維孫是歷史上第一個實驗驗證了物質(zhì)波存在的人,故C錯誤;
D、核反應方程${\;}_{7}^{14}$N+${\;}_{2}^{4}$He→${\;}_{8}^{17}$O+${\;}_{1}^{1}$ H是人工核反應方程,是發(fā)現(xiàn)質(zhì)子的核反應方程.故D錯誤;
E、據(jù)波爾理論,氫原子從高能態(tài)躍遷到低能態(tài)的過程中,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氫原子前后兩個能級之差.故E正確.
故選:ABE.
點評 該題考查光電效應發(fā)現(xiàn)的意義、半衰期、德布羅意波、常見的核反應方程以經(jīng)濟波爾理論等,對于原子物理的基礎知識,大都需要記憶,因此注意平時多加積累.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從第1s末到第3s末合外力做功為0 | |
B. | 從第3s末到第5s末合外力做功為-W | |
C. | 從第5s末到第7s末合外力做功為-W | |
D. | 從第3s末到第4s末合外力做功為-0.75W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增加mgh2 | B. | 增加mg(h1+h2) | C. | 減少mgh2 | D. | 減少mg(h1+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兩列波傳播相同距離時,乙波所用的時間比甲波短 | |
B. | P點比Q點先回到平衡位置 | |
C. | 在P點完成20次全振動的時間內(nèi)Q點可完成30次全振動 | |
D. | 兩列波在相遇的空間區(qū)域能形成穩(wěn)定的干涉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物體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 | B. | 1s~3s內(nèi)物塊A不受摩擦力作用 | ||
C. | 0~1s內(nèi)物塊B對A的摩擦力大小為4N | D. | 水平恒力的大小為12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乙大 | B. | 甲大 | C. | 一樣大 | D. | 無法比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水平面對金屬板的支持力逐漸減小 | B. | 水平面對金屬板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 ||
C. | 拉力F大小不變 | D. | 框架對圓環(huán)的摩擦力逐漸增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P點的電勢高于Q點的電勢 | |
B. | 帶電質(zhì)點在P點具有的電勢能比在Q點具有的電勢能大 | |
C. | 帶電質(zhì)點通過P點時的動能比通過Q點時大 | |
D. | 帶電質(zhì)點通過P點時的加速度比通過Q點時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