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果一個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其初速度大小為19.6m/s,經(jīng)過2s達到了最高點,速度為0,求物體上拋過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分析 已知2s內(nèi)的初末速度,則由加速度的定義式即可求得全程的平均加速度.

解答 解: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a=$\frac{△v}{△t}$=$\frac{0-19.6}{2}$=-9.8m/s2
答:物體上拋過程中的平均加速度為-9.8m/s2

點評 本題考查加速度的定義,要注意明確此處的平均加速度不是加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將全程視為勻變速運動求出的加速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0.質(zhì)量為m的物體置于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前進了s的距離,撤去力F后,物體又前進了s的距離后停止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為$\frac{F}{2}$B.物體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為F
C.運動過程中的最大動能為$\frac{1}{2}$FsD.物體運動到位移中點時的速度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用29N的水平拉力F拉著一個質(zhì)量為5kg的物體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前進了10m,物體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3,則此過程中拉力F做的功為290 J,物體增加的動能為140 J.(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若有一個小孩從滑梯上由靜止開始沿直線勻加速下滑.當他下滑的距離為l時,速度為v;那么,當他的速度是$\frac{v}{2}$時,下滑的距離是( 。
A.$\frac{l}{2}$B.$\frac{2l}{2}$C.$\frac{l}{4}$D.$\frac{3l}{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某汽車正以12m/s的速度在路面上勻速行駛,前方出現(xiàn)緊急情況需剎車,加速度大小是6m/s2,求汽車5s末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M、N是兩塊面積很大、相互平行而又相距較近的帶電金屬板,兩板之間的距離為d,兩板間的電勢差為U.同時,在這兩板間還有一方向與電場正交而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一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粒子通過M板中的小孔沿垂直于金屬板的方向射入,粒子在金屬板中運動時恰好不碰到N板,其運動軌跡如圖所示,圖中P點是粒子運動軌跡與N板的相切點.以小孔處為坐標原點O、粒子射入方向為z軸正方向、沿M板向上為y軸正方向,不計粒子所受重力及從小孔中射入時的初速度.求:
(1)粒子經(jīng)過P點時的速率;
(2)若已知粒子經(jīng)過P點時的加速度大小為a,則粒子經(jīng)過P點時所受的磁場力為多大?
(3)推導磁感應強度B與m、q、d、U之間的關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已知氘核質(zhì)量為2.0136u,中子質(zhì)量為1.0087u,氦核的質(zhì)量為3.0150u.
(1)寫出兩個氘核聚變成氦核的核反應方程;
(2)計算上述核反應中釋放的核能;
(3)若兩氘核以相等的動能E做對心碰撞即可發(fā)生上述核反應,且釋放的核能(設為△Ε)全部轉(zhuǎn)化為機械能,中子的質(zhì)量設為m. 求:反應中生成的氦核和中子的動能各是多少?(用本小題中的物理符號表示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如圖甲所示,有一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垂直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磁場邊界OP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45°,緊靠磁場右上邊界放置長為L、間距為d的平行金屬板M、N,磁場邊界上的O點與N板在同一水平面上,O1、O2為電場左右邊界中點.在兩板間存在如圖乙所示的交變電場(取豎直向下為正方向).某時刻從O點豎直向上以不同初速度同時發(fā)射兩個相同的質(zhì)量為m、電量為+q的粒子a和b.結果粒子a恰從O1點水平進入板間電場運動,由電場中的O2點射出;粒子b恰好從M板左端邊緣水平進入電場.不計粒子重力和粒子間相互作用,電場周期T未知.求:

(1)粒子a、b從磁場邊界射出時的速度va、vb
(2)粒子a從O點進入磁場到O2點射出電場運動的總時間t;
(3)如果金屬板間交變電場的周期T=$\frac{4m}{qB}$,粒子b從圖乙中t=0時刻進入電場,要使粒子b能夠穿出板間電場時E0滿足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降落傘在勻速下降過程中遇到水平方向吹來的風,若風速越大,則降落傘( 。
A.下落的時間越長B.下落的時間越短C.落地時速度越大D.落地時速度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