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點從靜止開始以1 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經(jīng)5 s后做勻速運動,最后2 s的時間質點做勻減速運動直至靜止,則質點勻速運動時的速度是多大?減速運動時的加速度是多大?

5m/s    負方向

解析試題分析:由題意畫出圖示如下,

由運動學公式知:
,
最后2 s勻減速直線運動:
負號表示a與v0方向相反.
考點:勻變速直線運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分)A、B兩物體(視為質點)在同一直線上同時出發(fā)向同一方向運動,物體A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的大小a=2m/s2,物體B在A的后面相距L=16m處,以v1=10m/s的速度做勻速運動。兩物體追逐時,互從近旁通過,不會相碰。求: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物體B追上物體A?
(2)共經(jīng)過多長時間A、B兩物體再次相遇?
(3)A、B兩物體兩次相遇之間相距最遠的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分)如圖所示,在傾角θ=30º的斜面上放置一段凹槽B,B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槽內靠近右側壁處有一小物塊A(可視為質點),它到凹槽左側壁的距離d=0.10m。A、B的質量都為m=2.0kg,B與斜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可認為等于滑動摩擦力,不計A、B之間的摩擦,斜面足夠長,F(xiàn)同時由靜止釋放A、B,經(jīng)過一段時間,A與B的側壁發(fā)生碰撞,碰撞過程不計機械能損失,碰撞時間極短。取g=10m/s2。求:

(1)物塊A和凹槽B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大;
(2)物塊A與凹槽B的左側壁第一次碰撞后瞬間A、B的速度大;
(3)從初始位置到物塊A與凹槽B的左側壁發(fā)生第三次碰撞時B的位移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分)一位旅客可用三種方法從常州到蘇州旅游:第一種是乘普客汽車經(jīng)312國道到達;第二種方法是乘快客汽車經(jīng)滬寧高速公路到達;第三種方法是乘火車到達;下面是三種車的發(fā)車時刻及里程表,已知普客汽車全程平均時速為60km/h,快客汽車全程平均時速為100km/h,兩車途中均不停站,火車在中途需停靠無錫站5min,設火車進站和出站都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是2400km/h2,途中勻速行駛,速率為120km/h。若現(xiàn)在時刻是上午8點05分,這位旅客想早點到達蘇州,請你通過計算說明他該選擇乘什么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懸掛的直桿AB長為L1,在其正下方距B端L2處,有一長為L3的無底圓筒CD,若將懸線剪斷,直桿能穿過圓筒。求:

(1)從懸線剪斷至直桿B端到達圓筒上端所用的時間;
(2)直桿穿過圓筒所用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分)某電視劇制作中心要拍攝一特技動作,要求特技演員從高80m的大樓樓頂自由下落到行駛的汽車上,若演員開始下落的同時,汽車從60m遠處由靜止向樓底先勻加速運動3s,再勻速行駛到樓底,為保證演員能安全落到汽車上(不計空氣阻力,人和汽車看作質點,g取10m/s2),求:
(1)汽車由靜止出發(fā)開到樓底的時間   
(2)汽車勻加速運動時的加速度a和汽車勻速行駛的速度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分)如圖所示,在某市區(qū),一輛小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向東勻速行駛,一位游客正由南向北從斑馬線上勻速橫穿馬路,司機發(fā)現(xiàn)前方有危險(游客在D處),經(jīng)0.7s作出反應,緊急剎車,仍將正步行至B處的游客撞傷,汽車最終停在C處,為了解現(xiàn)場,警方派一相同小車以法定最高速度vm=14m/s,行駛在同一路段,在肇事汽車的起始制動點A緊急剎車,經(jīng)14m后停下來,現(xiàn)測得AB=17.5m、BC=14m、BD=2.6m,

問:(1)肇事汽車的初速度是多大?(2)游客橫穿馬路的速度是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分) 一輛摩托車在十字路口遇紅燈,當綠燈亮時摩托車從靜止以4m/s2的加速度開始行駛,恰在此時,一輛汽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駛來與摩托車同向行駛,摩托車在后追汽車,求:
(1) 摩托車從路口開始加速起,在追上汽車之前兩車相距的最大距離是多少?
(2) 摩托車經(jīng)過多少時間能追上汽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物體由靜止開始做直線運動,其v-t圖像如圖所示。

(1)OA、AB、BC三個階段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2)5s內的總位移大小
(3)5s內的平均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