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6.最近某報道稱某一路段有一輛汽車和自行車追尾相撞事件,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汽車正以v0=72km/h速度向前行使,司機發(fā)現(xiàn)正前方△x=45m處有一以v=6m/s的速度與汽車同方向勻速行駛的自行車,司機發(fā)現(xiàn)后,以a=2m/s2的加速度開始剎車,最終還是導致了追尾事件的發(fā)生.請你判斷此新聞是真是假.
某同學解法如下:
解:汽車速度減為0所用時間為:t=$\frac{v_0}{a}$=10s
在10s內汽車前進的位移為:x1=$\frac{v_0}{2}$t=100m
10s內自行車前進的位移為:x2=vt=60m
由于x2+△x=105m>x1,汽車停止運動時,自行車位于汽車之前,所以該同學從中得出不可能發(fā)生車禍,認為此新聞是假的.
(1)你認為該同學判斷是否正確,請分析之.
(2)如果發(fā)生追尾相撞,請你解出從汽車減速開始到兩車追尾所用時間;如果不發(fā)生追尾相撞,請你解出兩車運動過程中的最小距離.

分析 (1)該同學判斷不正確,理由是對能否發(fā)生車禍的臨界條件把握不夠,汽車速度大于自行車速度,判斷是否發(fā)生車禍的臨界條件是汽車速度減小至與自行車速度相同時,看位移是否滿足汽車位移大于自行車位移與兩車距離之和,而不是以汽車速度減至為0為判斷依據.
(2)當兩車的速度相等時相距最近,根據速度公式求出時間,再由位移公式求解最小距離.

解答 解:(1)該同學判斷不正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根據速度位移關系知,汽車速度減至與自行車速度相等時汽車的位移 x1=$\frac{{v}^{2}-{v}_{0}^{2}}{2a}$=$\frac{{6}^{2}-2{0}^{2}}{2×(-2)}$m=91m
此過程中經歷的時間 t=$\frac{v-{v}_{0}}{a}$=$\frac{6-20}{-2}$s=7s
所以此過程中自行車的位移 x2=vt=6×7m=42m
由于x1>x2+△x=42m+45m=87m,所以會發(fā)生車禍.
(2)由上知兩車將發(fā)生追尾相撞,設從汽車減速開始到兩車追尾所用時間為t′,則有:
  v0t′+$\frac{1}{2}at{′}^{2}$=vt′+△x
代入得:20t′+t′2=6t′+45
解得 t1′=5s,t2′=9s>t=7s,不合理,舍去.
答:(1)該同學判斷不正確,會發(fā)生車禍.
(2)從汽車減速開始到兩車追尾所用時間是5s.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是對于相遇臨界條件的把握,當汽車速度減小至比自行車速度還小時,肯定不會發(fā)生車禍,真正的臨界條件是兩車速度相等時是否發(fā)生車禍是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在利用自由落體“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

(1)下列器材中不必要的一項是C(只需填字母代號).
A.重物    B.紙帶    C.天平    D.50Hz低壓交流電源     E.毫米刻度尺
(2)關于本實驗的誤差,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選擇質量較小的重物,有利于減小誤差
B.選擇點擊清晰且第1、2兩點間距約為2mm的紙帶,有利于減小誤差
C.先松開紙帶后接通電源會造成較大的誤差
D.本實驗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重物在下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阻力的作用
(3)如圖所示為實驗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把第一個點記做O,另選連續(xù)的4  個點A、B、C、D作為測量的點.經測量知道A、B、C、D各點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62.78cm、70.00cm、77.58cm、85.52cm.根據以上數(shù)據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等于6.86J,動能的增加量等于6.85 J.(已知所用重物的質量為1.00kg,當?shù)刂亓铀俣萭=9.80m/s2,結果取3位有效數(shù)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誤差允許范圍內,機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在玻璃皿的中心放一個圓柱形電極B,沿邊緣內壁放一個圓環(huán)形電極A,把A、B分別與電源的兩極相連,然后在玻璃皿中放入導電液體.現(xiàn)把玻璃皿放在如圖所示的磁場中,液體就會旋轉起來.若從上向下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接電源正極,B接電源負極,液體順時針旋轉
B.A接電源負極,B接電源正極,液體順時針旋轉
C.A、B與50 Hz的交流電源相接,液體持續(xù)旋轉
D.僅磁場N、S極互換后,重做該實驗發(fā)現(xiàn)液體旋轉方向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在測量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的電池組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選下列圖1、圖2兩種電路中的哪一個?圖2(填“圖1”或“圖2”).
某次實驗中,根據實驗數(shù)據在圖3U-I坐標系中已經完成描點作圖,請你根據圖象處理數(shù)據.
你得到的實驗結果是:該電電池組的電動勢為E=2.98V,內電阻r=1.00Ω.(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某同學用毫米刻度尺、20分度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分別測量一塊金屬板的長、寬、厚.測量結果分別如圖1中甲、乙、丙所示,則刻度尺的讀數(shù)為8.38cm,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為1.165cm,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為0.3708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所示,半徑為R的環(huán)形塑料管豎直放置,AB直線跟該環(huán)的水平直徑重合,且管的內徑遠小于環(huán)的半徑.AB及其以下部分處于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中,管的內壁光滑.現(xiàn)將一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球從管中A點由靜止釋放,小球受到的電場力跟重力相等,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小球釋放后,第一次達到最高點C時恰好對管壁無壓力
B.小球釋放后,第一次經過最高點C時對管壁的壓力為2mg
C.小球釋放后,第一次經過最低點D和最高點C時對管壁的壓力之比為5:1
D.小球釋放后,第一次回到A點的過程中,在D點出現(xiàn)速度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在相距為d的A、B兩板之間有a、b、c三點,a點距A板$\frac{1}{3}$d,b、c兩點距B板也是$\frac{1}{3}$d,A板接地,A、B間電壓為U,如圖所示,則b點的電勢為$\frac{2}{3}U$,+q從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電場力做功為$-\frac{1}{3}qU$,-q在a點具有的電勢能為$-\frac{1}{3}q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
(1)下面列出的措施中,哪些是有利于減少實驗誤差的AC
A.橡皮條彈性要好,拉到O點時拉力適當大些
B.兩個分力F1和F2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C.拉橡皮條時,橡皮條、細繩和彈簧測力計平行貼近木板面
D.拉橡皮條的繩要細,而且越短越好
(2)其中兩個實驗步驟分別是A.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張白紙,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一端拴上兩個繩套,通過細繩同時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與方木板平面平行)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它與細繩的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點,在白紙上用鉛筆記下O點的位置并讀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和F2.B.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拉橡皮條,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并記下細繩的方向.
請指出以上步驟中的錯誤或疏漏:A中是未記下兩條細繩的方向.B中是未說明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位置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所示,水平放置的匝數(shù)n=100,面積S=0.20m2,電阻r=0.5Ω的線圈.線圈與右側傾斜平行放置的導軌MN、PQ相接(良好接觸).導軌間距L=0.5m,傾斜導軌平面與水平面成θ=530角.導軌處于豎直向上的勻強磁場中,將質量為m=30g、電阻為R=0.5Ω光滑金屬棒ab放在傾斜導軌上,棒與導軌垂直.當在線圈所在處加一豎直方向B1=0.5+0.1t(T)的均勻變化的勻強磁場(圖中未畫出),ab棒恰好能靜止.導軌電阻不計,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線圈產生的電動勢E及線圈所在處的磁場方向
(2)通過ab棒的電流I
(3)ab棒所在處的磁感應強度B2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