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藝術
大同中學 姚軍
[教學目標]
1.了解藝術的起源、人類審美意識的產(chǎn)生;了解秦俑、敦煌雕刻藝術的歷史概況及其代表作、藝術特征;了解米開朗琪羅、羅丹其人及其代表作。比較中國秦漢時期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塑,從中了解中西方雕刻藝術風格的差異,進而了解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差異;通過剖析藝術作品背后的不同歷史背景,了解不同時代社會文化、思想、風尚對藝術風格的影響。
2.引導學生從觀察藝術品入手,綜合該藝術品所處時代、地域、文化等歷史因素,理解藝術風格差異背后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發(fā)動學生尋找比較的個案,如中西繪畫、不同時代的書法藝術、中西建筑等,分析、歸納信息,形成觀點,分析藝術與社會、文化、政治、風尚、時代的關系。
3.通過欣賞不同時代、地域的雕刻藝術,激發(fā)學生喜愛藝術、欣賞藝術的興趣;通過欣賞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西方雕塑藝術的美學特點差別。
難點:雕塑藝術與不同社會、文化、政治、風尚、時代的關系
說明:
1.生存環(huán)境、生存方式的差異,會使人類對自然、人生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產(chǎn)生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從雕塑藝術這一個案,可管窺中西美學思想迥異之門徑,領略東西方藝術的不同魅力,故為本課重點。
2.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注重意境,三國以后的中國雕塑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佛教造像藝術上,這些造像藝術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西方雕塑的源頭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追求逼真與完美,它經(jīng)歷了從中世紀的“宗教的婢女”到20世紀初“由神殿走向世俗”的流變過程?梢,雕塑藝術是不同社會、文化、政治、風尚、時代的反映,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講授“藝術的起源”。
(1)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講授“藝術”的概念。
按照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哈維蘭的說法,“藝術是人類一種專門行為的產(chǎn)物。它是我們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它有助于我們闡明、理解、欣賞生活。”[1]
(2)引導學生思考藝術的起源。從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和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兩方面思考。
藝術在它的萌芽、早期,是帶有極大實用性的,拿船工號子來說,現(xiàn)在看來這些號子節(jié)奏明朗,很好聽,具有純粹的審美價值,但在航海期間,具有非常實際的作用,能統(tǒng)一行動、鼓舞士氣。(另有一例子見材料一)[2]可見最早的藝術與人們的宗教、圖騰意識有關,人們在這些活動中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藝術,包括壁畫、器皿上的紋樣、簡單的石雕像等,并且建立了最初對于美的追求。(見材料二)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逐漸出現(xiàn)了社會分工,有一部分人可以脫離食物的采集與生產(chǎn),成為創(chuàng)造藝術的工匠,在后,更有專職的藝術家出現(xiàn),所謂藝術,除了有人們不同的審美情趣外,還形成一定的技術來表現(xiàn)之,兩者相得益彰;因此,考察歷代藝術可以從中管窺當時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以及文化特征,也可以看到文明的發(fā)展程度。
2.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學生比較中國秦漢時代和古希臘時代的雕塑藝術。
(1)通過比較觀察(具體材料參見材料三、材料四),請學生談談對兩者風格區(qū)別的觀感。
1.古希臘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體,而秦漢以前中國的雕塑,動物形象似比人物更為逼真;2.古希臘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結構,準確而科學地描繪人物的形態(tài),秦漢時期的中國雕塑則注重氣韻,特別是漢朝的雕塑重神韻,重動感,顯示了中西審美情趣的不同。
(2)講授秦兵馬俑的藝術特征。(筆者一直認為秦兵馬俑的雕塑不是中國先秦至漢代的主流藝術特征,而有其陪葬品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因此要單列出講授)
通過觀察秦兵馬俑的照片,提問學生:這些秦俑與其他秦漢時期的人物雕塑相比有何不同?
前面列出的秦漢雕塑藝術以寫意為主要特征,而秦俑則寫實。
提問學生,對此有何解釋?
可以引導學生從秦人立國之本的文化風格與秦俑的作用來解釋。1、秦人有明顯的務實精神,這種精神在價值觀、倫理觀、文化藝術方面表現(xiàn)得相當明顯;2、作為陪葬器物,秦始皇希望這些兵俑真正能夠起到守衛(wèi)他地下王國的作用,因此塑造形象務求真實,如秦俑塑造之初都是彩繪覆身,極盡真人之貌;3、從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看,出土秦俑近萬件,作為大規(guī)模的陪葬器物,要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分工合作。秦俑的主要構件由拼裝組成,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秦俑的主要構件往往造成多組不同的造型風格,由此構件間通過排列組合,形成秦俑大共性下的個性,這種規(guī)模生產(chǎn)的結果使得工藝技術越來越精湛,秦俑的寫實風格愈加成熟。
3.講授敦煌雕塑藝術。重在論述外來文化對于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風格流變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考藝術的發(fā)展重在文明之間的交流。
(1)引導學生思考敦煌雕塑藝術興盛的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本質(zhì)上在于中國人彼岸世界精神需求的缺失,實際是因為戰(zhàn)亂動蕩的時代人們對于宗教慰籍心靈的需求。
亞歷山大東征給印度帶去了古希臘的風格,促使印度人用一種理想化的方式去塑造他們的覺悟者,犍陀羅藝術也傳入了中國。在此,可以強調(diào)文化交流、融會對于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2)通過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敦煌雕塑藝術的美學魅力。敦煌藝術龐大難以全面涉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選擇下面一二話題展開:
A.比較北魏與盛唐時代造像人物形象與服飾,可見唐代的敦煌藝術經(jīng)過幾百年的本土化后,呈現(xiàn)出純正的中土風格。
B.從佛教造像種類入手,如六朝時期彌勒造像最多,反映了戰(zhàn)亂年代的人民對于和平的向往;而到唐代,供養(yǎng)人的造像多了起來,甚至有同菩薩造像勢比高的情況,這反映了和平年代人們精神生活的世俗化。
4.引導學生比較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藝術以及羅丹的雕塑藝術,探討藝術風格變化背后蘊藏的社會歷史背景。
(1)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回憶文藝復興的時代特征。
文藝復興的雕塑藝術風格承襲了古希臘、羅馬的傳統(tǒng),并有了新的突破。寫實風格仍然為當時重要特征。
(2)引導學生比較米開朗琪羅與羅丹的雕塑。談談羅丹雕塑的特征。
羅丹的做法不再如古典時代的雕塑,呈現(xiàn)完美、如真實般的人體,而是有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獷表面造型的頗有個性的風格,不回避人的體格缺陷、性格弱點。
引導學生理解這一藝術風格變化的原因。
羅丹所處的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古典、浪漫主義走向印象派的時期。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品整齊劃一,加之照相技術的出現(xiàn),那種最大程度還原人體造型的原則受到了沖擊,藝術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些藝術問題。(羅丹的雕塑思想詳見教材分析)
5.小結本課內(nèi)容。點明導言中提出的教學要求:(1)藝術與時代思想、文化、風尚間的依存關系;(2)剖析中西藝術主要風格的差異。
[資料附錄]
材料一:有一次,一位歐洲藝術家在非洲的一個鄉(xiāng)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shù)鼐用窈茈y過地說:“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么過日子呢?”
19世紀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穴壁和巖石上最初發(fā)現(xiàn)它們時,考古學家起初不相信這樣生動逼真的動物圖畫竟會出自冰河時代的人之手。當?shù)剡M而發(fā)現(xiàn)了簡陋的石頭工具和骨頭工具,人們逐漸肯定洞中的野牛、長毛象和馴鹿圖畫確是遠古人刻畫或繪制出來的;它們捕捉的就是那些動物,所以對它們?nèi)绱耸煜。我們走進這些巖洞,穿過又低又窄的通道,一直深深地進入幽暗的山腹之中,向導的手電筒突然一閃,照亮了畫出的一頭公牛,這確實是一種奇異的體驗。顯然,要是僅僅為了裝飾這么一個不便出入的地方,誰也不會一直爬進那可怕的地下深處。而且,那些畫除了臘斯科洞窟(the cave of Lascaux)中的一些以外,很少有清清楚楚地分布在洞頂和洞壁上的。相反,它們有時是一個緊接著一個地繪制或刻畫,沒有什么明顯的順序。對于這些現(xiàn)象,最近情理的解釋仍然是:這就是對圖畫微粒的普遍信仰所留下的最悠久的古跡;換句話說,原是狩獵者認為,只要他們畫個獵物圖――大概在用他們的長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獸也就俯首就擒了。
――貢布里希[英]《藝術的故事》,P41―42,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
材料二:當山頂洞人在尸體旁撒上礦物質(zhì)的紅粉,但他們做出上述種種“裝飾品”,這種原始的物態(tài)化的活動便正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的開始。它的成熟形態(tài)便是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以及遠古圖騰活動。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P11―12,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材料三:
米洛的阿芙羅蒂德 薩莫色雷斯的尼開神像 殺蜥蜴的少年
――圖片資料取自“海納百川”網(wǎng)站,http://hnbc.hpe.sh.cn/
[板書設計]
先秦至漢代雕塑藝術
秦俑雕塑藝術
敦煌雕塑藝術
古希臘雕塑藝術
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
羅丹雕塑藝術
社會、思想背景
注重表現(xiàn)意境(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
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品,“流水線式”的“批量生產(chǎn)”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健陀羅造像藝術也傳入中國
關注人體之美
人文主義
照相技術對于雕塑寫實風格的沖擊
代表作
擊鼓說唱俑、馬踏飛燕
跪射俑
唐代造像
米洛的阿芙羅蒂德、殺蜥蜴的少年、薩莫色雷斯的尼開神像
哀悼基督、大衛(wèi)
青銅時代、思想者
藝術風格
注重氣韻
寫實風格
外來藝術風格不斷中國化,隋唐時代造型世俗化、柔美而端莊
勾勒完美的人體造型
人性在藝術造型中覺醒,與古希臘雕塑藝術一脈相承
不拘泥于造型的完美,藝術形象世俗化,突出人性的美
[訓練設計]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一是秦始皇兵馬俑,圖二是四川綿陽出土的漢代“撫琴俑”,圖三是敦煌第45窟菩薩像,是盛唐時期的作品。觀察這三幅圖,結合歷史、文化背景,提取相關歷史信息三條。
本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注重在言之有理、言之理深。
1.三尊人物雕塑中,漢代的雕塑較為抽象,而秦兵馬俑和敦煌菩薩像則更為寫實。
2.從圖三可以看到,佛教傳入中國后,對中國雕塑藝術產(chǎn)生很大影響。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