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9.發(fā)光、發(fā)熱是化學變化的現象之一,許多物質在氧氣中燃燒都伴隨發(fā)光發(fā)熱現象,那么凡是有發(fā)光發(fā)熱現象的變化都一定是化學變化嗎?
為了探究這一問題,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小明同學找來蠟燭與白熾燈做了下列對比實驗,請你幫他完成下表中有關內容。
實驗內容 |
實驗現象 |
結論與解釋 |
(1)點燃蠟燭,分別用干冷燒杯和沾有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觀察現象,約1-2分鐘后再吹滅蠟燭。 |
(1)干冷燒杯內壁出現水珠,用手觸摸燒杯壁,有發(fā)燙的感覺;(2)石灰水變渾濁; |
(1)蠟燭燃燒時 有熱量和氣體放出;(2)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因此發(fā)生的是化學變化。 |
(2)觀察白熾燈泡內鎢絲的顏色和狀態(tài),然后通電,觀察現象,約1-2分鐘后停止通電,比較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是否發(fā)生變化。 |
(1)通電后,燈泡發(fā)出白光,用手靠近燈泡,有發(fā)燙的感覺; (2)停止通電后,鎢絲顏色和狀態(tài)沒有 變化(填“有”或“沒有”) |
(1)鎢絲通電時,也有熱量和光放出; (2)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填“有”或“沒有)因此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 |
18.(2007年·荊州)小華同學用右圖所示裝置進行中和反應實驗,反應后為確定硫酸和氫氧化鈉是否剛好完全反應,他取出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觀察到酚酞試液不變色,于是他得出“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結論。
(1)寫出該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小亮認為小華的結論不準確,他認為除了“恰好中和”外還有第二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 。
(3)請你另外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上述燒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寫下表(選擇甲、乙中的一個作答):
實驗 |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甲 |
|
|
恰好中和 |
乙 |
|
|
第二種可能性 |
17.(2007年·海南)工業(yè)生產硫酸的重要反應之一為 ,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 X化學式為 ,V2O5 中V的化合價為 ,V2O5在反應中作 。
16.某同學在網上學習時獲得信息:在沙漠高溫灼烤下,沙粒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鈣會發(fā)生反應:,含有這類沙粒的“沙塵暴”可中和酸雨。請回答:
(1)、“沙塵暴”中能中和酸雨的物質的化學式是 。
(2)、若該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則中和酸雨的化學方程式為 。
15.在化學反應中,物質所含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例如:2H2+Cl22HCl,反應前后H、Cl的化合價發(fā)生了變化,該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1)根據元素化合價發(fā)生變化的分析,下列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①3Fe+2O4Fe3O4 ②H2O+CO2=====H2CO3 ③NaOH+HCl=====NaCl+H2O
④H2+CuOCu+H2O ⑤2KMnO4K2MnO4+MnO2+O2 ↑ ⑥CaCO3CaO+CO2↑
(2)含有高價態(tài)元素的化合物,通常具有氧化性。如:將銅片放入氯化鐵溶液中,氯化鐵能將單質銅氧化成氯化銅,自身還原成氯化亞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14.市售紫葡萄的表皮上常附有一些淺藍色的斑點,它是為了防治酶菌而噴灑的農藥波爾多液。波爾多液可由硫酸銅溶液與石灰水混合而制得(配制時不能用鐵制容器,因為硫酸銅溶液能跟鐵反應)。其中石灰水可由生石灰跟水反應制得,而生石灰可由煅燒石灰石得到。按以下反應類型寫出以上敘述中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
置換反應: ;復分解反應: 。
13.如下圖所示,質量相等的兩份過氧化氫溶液a和b,向a中加入二氧化錳,同時把b加熱,完全反應后,收集到氧氣的量隨時間變化的函數圖象正確的是(C)
12.在反應中,銅元素由+2價變?yōu)?價,氫元素由0價變?yōu)?1。這類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據此判斷以下反應中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 B.
C.Na2CO3+Ca(OH)2=CaCO3↓+2NaOH D.
11.氧化銀鈕扣電池常用于手表和計算器,電池內的總反應可以表示為:Zn+Ag2O=ZnO+2Ag,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氧化銀具有氧化性 B.鋅發(fā)生了氧化反應
C.氧化銀發(fā)生了還原反應 D.在反應中鋅元素的化合價降低
10.下列反應不屬于分解反應的是()
A.點燃蠟燭 B.加熱堿式碳酸銅
C、加熱氧化汞 D.食鹽水蒸發(fā)后析出食鹽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