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校生物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校的小型農業(yè)生態(tài)園內,開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學探究活動。他們選取了長勢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苗甲、乙、丙,分別放置在溫室內進行無土栽培(培養(yǎng)條件見下表)。
玉米苗 | 溫室內二氧化碳濃度 | 培養(yǎng)液 |
甲 | 0.06% | 土壤浸出液 |
乙 | 0.03% | 土壤浸出液 |
丙 | 0.06% | 蒸餾水 |
在光照、溫度等其他條件都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三株玉米苗的長勢和重量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顯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長得快,你認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對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長勢,丙的長勢明顯比甲弱,可見,玉米苗的生長還需要_________。
(4)對溫室里的農作物要提高產量采取的措施除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增施肥料外,夜晚還要適當降低溫度,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認真閱讀材料一二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2年1~3月,廣東省報告手足口病病例31635例,手足口病備受關注,主要病因是“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的病死率比較高,嚴重威脅兒童的身體健康。
衛(wèi)生部對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視,組織專家多次到高發(fā)區(qū)進行技術監(jiān)督和檢查,衛(wèi)生部還多次進行了培訓,并采取以下的措施:
A.要對重癥病例及時救治;
B.切實做到“四早”: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以早期識別和發(fā)現(xiàn)重癥病人;
C.切實地將重癥病人按照“四集中”的原則,即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把重癥患者收治到有實力的綜合醫(yī)院進行集中救治;
D.在全國開展的衛(wèi)生整頓活動。
材料二:“不打農藥可抗蟲,少吃化肥也長壯,僅用雨水照樣活”的“綠色超級稻”你聽說過嗎?
作為全球水稻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農藥和化肥最多的國家,而水稻用水占了全國總耗水量的一半以上。殘留的農藥最終進入人們的餐桌;長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耗水量不斷增加等,使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科學家啟動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數(shù)據(jù)庫。科學家們研究每個基因的作用,進而培育出高產抗病的“超級水稻”。2008年,上海科學家培育出的節(jié)水抗旱的“綠色超級稻”已經在全國一些地區(qū)推廣種植。
(1)根據(jù)材料一,回答以下問題:
①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是________,它是一種沒有________的生物。
②你認為該病毒的易感人群為________;從傳染病預防的措施的角度看,資料中屬于控制傳染源的是____________;“在全國開展的衛(wèi)生整治活動”這一措施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材料二,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為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的營養(yǎng)儲存于水稻種子結構的________中;水稻種子萌發(fā),除外界環(huán)境條件外,需要的自身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施用化肥能提高水稻產量,因為化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科學家利用水稻基因數(shù)據(jù)庫培育多品種水稻,實際上這是________多樣性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④你認為,“綠色超級稻”的推廣種植,對環(huán)境保護有什么積極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