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甲的電子式是___________。
(2)D的溶液與乙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7 g A與O2反應生成氣態(tài)的B和C時放出22.67 kJ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有的反應可能在水溶液中進行)。
其中A為化合物,甲可由兩種單質直接化合得到,乙為金屬單質,G為酸,乙在G的濃溶液中發(fā)生鈍化。
(1)若A為硫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C能使品紅試液褪色,D的水溶液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
①工業(yè)上反應Ⅱ在 中進行(填設備名稱),工業(yè)上反應Ⅲ用于吸收E的試劑是 。
②D的水溶液呈 性(填“酸”、“堿”或“中”)。③反應I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若甲為淡黃色固體,D、F的溶液均呈堿性,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A、G的濃溶液并使它們接近,有大量白煙生成。則
①甲的電子式是 。②寫出B和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③若17gA與O2反應生成氣態(tài)的B和C時放出226.7kJ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有的反應可能在水溶液中進行).其中甲為淡黃色固體化合物,乙為金屬單質,G為酸,乙在G的濃溶液中發(fā)生鈍化,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化合物A、G的濃溶液并使它們接近,有大量白煙生成.請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些列問題:
(1)寫出甲的電子式是 .
(2)寫出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 .
(3)A溶于水得到得到溶液X,在25℃下,將a mol·L-1的X與b mol·L-1的G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顯中性,則所得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用含a和b的代數(shù)式表示出該混合溶液中X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 .
(4)工業(yè)上采用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是:保持污水的pH在5.0-6.0之間,通過如圖裝置處理污水.
①電解池陽極發(fā)生了兩個電極反應,其中一個反應生成一種無色氣體,則陽極的電極反應式分別是:Ⅰ. ;Ⅱ. .
②為了使該燃料電池長時間穩(wěn)定運行,電池的電解質組成應保持穩(wěn)定,電池工作時必須有部分A物質參加循環(huán)(見上圖).A物質的化學式是 .
(10分)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有的反應可能在水溶液中進行)。
其中A為化合物,甲可由兩種單質直接化合得到,乙為金屬單質,G為酸,乙在G的濃溶液中發(fā)生鈍化。
(1)若A為硫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C能使品紅試液褪色,D的水溶液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
①工業(yè)上反應Ⅱ在 中進行(填設備名稱),工業(yè)上反應Ⅲ用于吸收E的試劑是 。
②D的水溶液呈 性(填“酸”、“堿”或“中”)。③反應I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若甲為淡黃色固體,D、F的溶液均呈堿性,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A、G的濃溶液并使它們接近,有大量白煙生成。則
①甲的電子式是 。②寫出B和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③若17gA與O2反應生成氣態(tài)的B和C時放出226.7kJ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物質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有的反應可能在水溶液中進行).其中甲為淡黃色固體化合物,乙為金屬單質,G為酸,乙在G的濃溶液中發(fā)生鈍化,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化合物A、G的濃溶液并使它們接近,有大量白煙生成.請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些列問題:
(1)寫出甲的電子式是 .
(2)寫出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 .
(3)A溶于水得到得到溶液X,在25℃下,將a mol·L-1的X與b mol·L-1的G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顯中性,則所得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用含a和b的代數(shù)式表示出該混合溶液中X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 .
(4)工業(yè)上采用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是:保持污水的pH在5.0-6.0之間,通過如圖裝置處理污水.
①電解池陽極發(fā)生了兩個電極反應,其中一個反應生成一種無色氣體,則陽極的電極反應式分別是:Ⅰ. ;Ⅱ. .
②為了使該燃料電池長時間穩(wěn)定運行,電池的電解質組成應保持穩(wěn)定,電池工作時必須有部分A物質參加循環(huán)(見上圖).A物質的化學式是 .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C
D
B
B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B
B
C
D
16.(8分,每空兩分)
H O
| ||
(1)HOCH2CH2―N―C―CH3
(2)②
NH2 O
| ||
(3)①CH3CH2CH―C―OH
NO2 NO2
| |
②CH3CH―CH2CH2CH3 CH3CH―CH(CH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