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圖所示的裝置中.夾子處于關閉狀態(tài).現(xiàn)將NaOH溶液滴入廣口瓶中.待充分反應后.打開夾子.試管中剛沸騰的水又重新沸騰了.對上述現(xiàn)象解釋正確的是A. 試管內的氣壓減小.沸點升高 B. 試管內的氣壓增大.沸點升高C. 試管內的氣壓減小.沸點降低 D. 試管內的氣壓增大.沸點降低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分)實驗室獲取氮氣有很多種途徑,常見的有3種方法。
方法一:將氨氣(NH3)通過赤熱的裝有氧化銅的玻璃管,生成銅、氮氣和水蒸氣,除去水蒸氣后測得氮氣的密度為1.2508g/L。
方法二:將空氣通過灼熱的銅,得到較純凈的氮氣和氧化銅粉末,測得該氣體的密度為1.2572g/L。 進行實驗時可選擇的實驗儀器如下圖所示(省略夾持裝置與加熱裝置)。

為保證所得氮氣盡可能純凈,除了使用銅外,還可以向裝置           (選填裝置編號)中加入              (填名稱)以除去其它雜質氣體。
方法三:將亞硝酸鈉(NaNO2)和氯化銨的飽和溶液加熱,氮元素全部轉化為氮氣。下圖是實驗室用這種方法制N2,并測定生成N2體積的裝置(部分裝置略去),請回答相關問題。

【查閱資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
(此反應會放出大量的熱);
(2)B部分中冰鹽是冷凝作用   
【實驗探究】
   ;
②20℃時,取含溶質0.21g飽和NH4Cl溶液放入燒瓶,連接裝置;
③調節(jié)水準管,使其與量氣管中液面相平,記錄量氣管中水面讀數(shù)為12.0mL;
④打開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飽和NaNO2溶液,加熱至反應發(fā)生,移走酒精燈;
⑤燒瓶中不再產生氣泡時,關閉活塞;
⑥待冷卻至室溫,調節(jié)兩邊液面高度相平,記錄量氣管中水面讀數(shù)為100.0mL;
⑦處理剩余藥品,整理實驗臺。
【實驗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
(1)加入藥品前必須進行的實驗①是                               
(2)步驟④中,移走酒精燈的目的是                              ;
(3)計算生成氮氣的質量和密度。 (4分,計算過程中以及最終數(shù)據(jù)均保留2位小數(shù))
【解釋與結論】
1892年,英國科學家瑞利(Rayleigh)發(fā)現(xiàn),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氣在相同條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純氮氣密度總是偏大5‰左右。若實驗設計與操作均無錯誤,且氮氣已完全干燥,請解釋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                                  (已知:相同條件下,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與評價】
(1)裝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與蒸餾瓶之間連接的導管所起的作用是     
C
防止NaNO2飽和溶液蒸發(fā)           B.保證實驗裝置不漏氣
C.使NaNO2飽和溶液順利滴下        D.防止溶液沖入U形管
(2)科學家瑞利僅僅是從小數(shù)點第三位數(shù)的差別,發(fā)現(xiàn)了新物質。這啟示我們在今后的學習 和生活中要學習科學家的                  .
A.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懷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學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棄,不要浪費時間
C.不能因為微小的差異而放過一次成功的機會
D.要相信權威,權威一定是正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14分)實驗室獲取氮氣有很多種途徑,常見的有3種方法。
方法一:將氨氣(NH3)通過赤熱的裝有氧化銅的玻璃管,生成銅、氮氣和水蒸氣,除去水蒸氣后測得氮氣的密度為1.2508g/L。
方法二:將空氣通過灼熱的銅,得到較純凈的氮氣和氧化銅粉末,測得該氣體的密度為1.2572g/L。 進行實驗時可選擇的實驗儀器如下圖所示(省略夾持裝置與加熱裝置)。

為保證所得氮氣盡可能純凈,除了使用銅外,還可以向裝置           (選填裝置編號)中加入              (填名稱)以除去其它雜質氣體。
方法三:將亞硝酸鈉(NaNO2)和氯化銨的飽和溶液加熱,氮元素全部轉化為氮氣。下圖是實驗室用這種方法制N2,并測定生成N2體積的裝置(部分裝置略去),請回答相關問題。

【查閱資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
(此反應會放出大量的熱);
(2)B部分中冰鹽是冷凝作用   
【實驗探究】
   ;
②20℃時,取含溶質0.21g飽和NH4Cl溶液放入燒瓶,連接裝置;
③調節(jié)水準管,使其與量氣管中液面相平,記錄量氣管中水面讀數(shù)為12.0mL;
④打開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飽和NaNO2溶液,加熱至反應發(fā)生,移走酒精燈;
⑤燒瓶中不再產生氣泡時,關閉活塞;
⑥待冷卻至室溫,調節(jié)兩邊液面高度相平,記錄量氣管中水面讀數(shù)為100.0mL;
⑦處理剩余藥品,整理實驗臺。
【實驗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
(1)加入藥品前必須進行的實驗①是                               ;
(2)步驟④中,移走酒精燈的目的是                              ;
(3)計算生成氮氣的質量和密度。 (4分,計算過程中以及最終數(shù)據(jù)均保留2位小數(shù))
【解釋與結論】
1892年,英國科學家瑞利(Rayleigh)發(fā)現(xiàn),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氣在相同條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純氮氣密度總是偏大5‰左右。若實驗設計與操作均無錯誤,且氮氣已完全干燥,請解釋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                                  (已知:相同條件下,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與評價】
(1)裝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與蒸餾瓶之間連接的導管所起的作用是     
C
防止NaNO2飽和溶液蒸發(fā)           B.保證實驗裝置不漏氣
C.使NaNO2飽和溶液順利滴下        D.防止溶液沖入U形管
(2)科學家瑞利僅僅是從小數(shù)點第三位數(shù)的差別,發(fā)現(xiàn)了新物質。這啟示我們在今后的學習 和生活中要學習科學家的                  .
A.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懷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學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棄,不要浪費時間
C.不能因為微小的差異而放過一次成功的機會
D.要相信權威,權威一定是正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大慶)以下是中學常見的實驗裝置圖(圖1)

(1)實驗室用鋅粒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要制備并收集干燥的氫氣,請將所選裝置接口按從左到右順序連接為
bdci
bdci

(2)實驗室制取氧氣有多種方法.
a,用KMnO4制氧氣應選用
作為發(fā)生裝置(填裝置序號).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在a處連接一段導管,把導管伸入盛有水的燒杯中,雙手緊捂試管,如果導管口有氣泡出現(xiàn),說明裝置不漏氣
在a處連接一段導管,把導管伸入盛有水的燒杯中,雙手緊捂試管,如果導管口有氣泡出現(xiàn),說明裝置不漏氣

b.如用H2O2溶液制氧氣,除H2O2溶液外還需要加入的試劑是
二氧化錳
二氧化錳
(填名稱).如圖2是實驗室制備氣體的一種裝置圖.該裝置的特點是:打開彈簧夾,塊狀固體和液體接觸,反應發(fā)生;關閉彈簧夾后,產生的氣體將液面壓回,使固體和液體分開,反應停止.用H2O2溶液制氧氣時,
不可以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此裝置.
C.實驗室還用KClO3來制備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將KClO3與MnO2的混合物ag加熱一段時間,得到bg固體,將得到的固體溶于水,過濾、洗滌、干燥后,又得到cg固體,則KCl03的分解率為
245(a-b)
96(a-c)
×100%
245(a-b)
96(a-c)
×100%
.(用含a,b.c的式子表示)(提示:KCl03的分解率是指已分解KClO3質量與原加入KClO3質量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碳酸鎂晶須(MgCO3·nH2O,n = 1~5的整數(shù))廣泛應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產品等領域。為測定碳酸鎂晶須中n的值,學習小組設計了如下裝置并進行了3次實驗:(不考慮稀鹽酸揮發(fā)

【查閱資料】:

a、碳酸鎂晶須受熱分解,生成3種氧化物;

b、相對分子質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實驗步驟】

   ▲  

②準確稱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裝置中,連接儀器;

③打開彈簧夾a,鼓入一段時間空氣,稱量C裝置的質量;

④關閉彈簧夾a,打開分液漏斗活塞,緩緩滴入稀鹽酸至不再產生氣體為止;

⑤打開彈簧夾a,   ▲   ;

編  號

1

2

3

實驗前

228.00

228.00

228.00

實驗后

229.10

229.11

229.09

⑥準確稱量C裝置的質量(如右表);

⑦重復上述步驟;

⑧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實驗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

(1)完善實驗步驟:①   ▲   ;⑤   ▲  

(2)請計算碳酸鎂晶須中的n值。(要求有計算過程,3分)

(3)A裝置中盛放的溶液是   ▲   ;

(4)D裝置的作用是   ▲   ;

【實驗反思】

(5)實驗結果與理論值有偏差,原因可能是   ▲  

(6)下列選項中,會造成實驗結果偏大的是   ▲   ;偏小的是   ▲   ;

①反應結束后,沒有通空氣;           ②稱量C裝置前,沒有通空氣;

③沒有A裝置;                        ④沒有D裝置;

⑤稀鹽酸滴加速率太快;               ⑥C裝置中NaOH溶液濃度過大;

(7)為精確測定n的值,在老師指導下,小組同學稱取13.8 g MgCO3·nH2O進行熱重分析,并繪制出如圖所示的熱重曲線示意圖。則:

①t2℃時,剩余固體為   ▲   (填化學式);

②最終剩余的4.0 g物質是   ▲   (填化學式);

③MgCO3·nH2O完全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京京同學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等知識進行了研究。

(1)根據(jù)右圖中的實驗現(xiàn)象判斷,稀鹽酸里的A、B、C、D四種金屬中,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后面的金屬是(填字母)            。

(2)將甲、乙兩種金屬片分別放入硫酸銅溶液中,乙表面析出紅色固體,甲沒有明顯現(xiàn)象。判斷甲、乙、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             

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

(3)查閱資料:金屬在活動性順序里的位置越后,其化合物越不穩(wěn)定,所以它的氧化物越容易被還原.在下列①②中各寫一個化學方程式,③中寫出還原金屬氧化物的方法。

(4)查閱資料: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后面的金屬Cu,在常溫下雖然不能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但可以與稀硝酸反應,其化學方程式為:

    3Cu+8HNO3(稀)=3Cu(NO3)2+2NO ↑ +4H2O

反應生成的NO是無色、難溶于水的氣體,在常溫下與空氣中的O2迅速化合生成NO2,NO2是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

用右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可以證明銅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氣體是NO。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關閉彈簧夾,將干燥管放人帶有水的燒杯中,若觀察到                                ,則表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②按右圖所示進行實驗:打開彈簧夾,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內的氣體,稀硝酸沿著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              ,停止抽拉注射器,關閉彈簧夾,觀察干燥管內的現(xiàn)象:                                   。反應停止后,打開彈簧夾,用注射器抽取千燥管內的氣體(事先已將注射器內原有的氣體推出),關閉彈簧夾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氣,觀察到氣體變?yōu)榧t棕色。

③上述實驗完成后,用足量NaOH溶液將氣體吸收,其目的是                 

④下圖是NO2氣體和空氣混合的實驗示意圖,觀察圖中A、B、D的表示方法,在C處畫出相應的氣體組成的粒子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