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 .(2)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兩條性質(zhì):① ,② .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據(jù)實驗內(nèi)容回答問題。

 


    

       

NaOH溶液

 

      A                           B                         C

(1)圖A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            ,放出大量的熱,有黑色固體生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B裝置用于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除圖中所示的方法外,在實驗室中氧氣還可用     (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方法制取。

(3)用稀鹽酸和大理石在C裝置中反應制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并驗證CO2有關(guān)性質(zhì),觀察到燒杯中導管口有氣泡冒出,但無其他明顯現(xiàn)象。若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化學反應,以下方案合理的是______(填序號)。

① 取少量燒杯中液體滴加無色酚酞

② 取少量燒杯中液體滴加足量稀鹽酸

③ 取少量燒杯中液體滴加足量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新進一批濃硝酸,化學興趣小組為研究該試劑的保存方法,開展相關(guān)探究。請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
(1)打開盛裝濃硝酸的試劑瓶,立即觀察到瓶口有白霧產(chǎn)生。據(jù)此可知,濃硝酸具有_________(填一條物理性質(zhì))。為進一步證明濃硝酸具有該性質(zhì),興趣小組設計如圖裝置(脫脂棉團因噴有稀氫氧化鈉與酚酞混合液而呈紅色)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2)將少量濃硝酸置于試管中,采用強光照射或者稍加熱,立即觀察到溶液上方有紅棕色氣體產(chǎn)生。據(jù)此現(xiàn)象可推知濃硝酸具有_________(填一條化學性質(zhì))的性質(zhì)。
(3)通過上述兩個實驗可知,實驗室應如何保存濃硝酸?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據(jù)下列所示裝置,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用A裝置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
(2)用B裝置收集氧氣,當看到有_______時開始收集。
(3)C裝置中充滿水時,可作為氧氣的收集裝置,則氧氣應從     (填“a”或“b”)端通入。
(4)按圖所示,將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盛滿氧氣的集氣瓶中,觀察到木條復燃,且在①中燃燒比在②中旺。以上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氧氣的性質(zhì):①_______;②_______。

①     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6分)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號,下同),收集裝置是___________。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用裝置A、E制取氧氣,收集完氧氣時,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時,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是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請根據(jù)下述實驗內(nèi)容回答問題。

 

 
 
 
 
 

小資料:
1.白磷的著火點為40℃。
2.濃鹽酸和濃氨水均是具有揮發(fā)性的無色液體,揮發(fā)出的氯化氫氣體和氨氣反應生成氯化銨。
(1)圖A為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錐形瓶內(nèi)空氣體積為220mL,注射器中水的體積為50mL,實驗時先夾緊彈簧夾,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熱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將錐形瓶從熱水中取出,待白磷熄滅、錐形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2)圖B為探究分子運動的實驗,在玻璃管兩端同時放入蘸有試劑的棉花,發(fā)現(xiàn)在玻璃管內(nèi)形成了環(huán)狀白煙且偏向蘸有濃鹽酸的棉花一端。由此得到的結(jié)論是       。
(3)在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實驗中,為證明使石蕊變色的物質(zhì)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使用如圖C所示的裝置,應采取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填數(shù)字序號,可重復選用)。
①從b端通氮氣;②將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放入廣口瓶中;③從a端通二氧化碳;④從分液漏斗中滴加適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