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397  8405  8411  8415  8421  8423  8427  8433  8435  8441  8447  8451  8453  8457  8463  8465  8471  8475  8477  8481  8483  8487  8489  8491  8492  8493  8495  8496  8497  8499  8501  8505  8507  8511  8513  8517  8523  8525  8531  8535  8537  8541  8547  8553  8555  8561  8565  8567  8573  8577  8583  8591  447090 

6、姓名蘊涵著豐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資源、歷史積淀、社會符號、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養(yǎng)成果,請選擇一個方面,結(jié)合《紅樓夢》中人物姓名說一說你所領(lǐng)悟到的文化內(nèi)涵。(4分)

 

勿忘我

――訪泰戈爾故居   

⑴鳥兒唱起歌來,婉轉(zhuǎn)而悠長,鳥兒說起話來, 清脆而繞舌。通往西萊達的小路猶如鳥語,蜿蜒細窄綿長。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寧靜。無數(shù)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夢游。芒果樹將影子留給樹下的花草,抖落些陽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剛剛收割完畢,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著禾苗從鄰居懷里探頭探腦。在另一片新綠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鯰魚拱起的脊背。

⑵一段矮墻上,坐著兩個白衣人,他們懷抱著琴,吟唱著。我問莎妲芙,“他們是誰,唱的什么?”“當?shù)剞r(nóng)民,他們唱的是孟加拉回教詩人拉龍的歌。你知道,拉龍曾住在附近,深受泰戈爾的影響……”

⑶泰戈爾故居占地大約11公頃。三層的樓房建有兩層露臺。二層的涼臺向前伸出,三層的露臺更大,上面只有一座類似亭臺的房間,房間的尖端猶如一座細小的金字塔。白墻紅窗,花園環(huán)繞,玫瑰盛開,榕樹亭亭如蓋。西面一片大池塘,一條碎石路穿過花園,直抵水邊。池上石橋一彎,池旁樹影婆娑,那是一棵Bokul樹,據(jù)說是泰戈爾親手栽種的。

⑷在故居的涼臺上,一條小船靜靜地臥在我的身旁。那條船是一條房船,取了一個和她漂泊的大河同樣的名字――博多。從掛在故居底層的照片上,我看到她船頭高挑,前艙寬大,上面站著一個人。后艙的木柱撐起傾斜的屋頂,框出許多拱形的門窗,一支桅桿從房頂伸出,卻不是向上,而是朝前。房船除了立柱門窗,幾不見船屋壁板,坐在里面一定是四面來風。

⑸西萊達的田野畫出詩人的仙鄉(xiāng),博多河的流水攪擾著詩人的夢魂。那片池塘懷抱著星星,猶如母親擁著她的小命芽兒。那棵Bokul樹碎花飄落,也飄落著天女口中的香液。在豪雨傾盆、孤燈微弱的夜晚,在那既不想讀也不能寫的無眠時刻,詩人等待著黑夜退卻為森林的隱士,等待著靈性的翅膀再度展開。詩人傾聽著洪水與饑荒對話,也傾聽著金色花綻開的聲音。詩人將假模假式的英文詩歌評論擲向桌面,卻讓無言的月光流瀉出永恒的哲思。和莫扎特一樣,無論真實的人生如何,泰戈爾只向世界展現(xiàn)自然和人類最淳樸的美,而這美最具有神性。

⑺這座房子有15個房間,只有一樓掛著照片、畫作和手跡的復制品,不多的家具分散在幾個房間里,也未標明是否為泰戈爾或家族的遺物。照片中只有三張和本地有關(guān):房子、船屋、還有一張是泰戈爾全家在房前的合影。據(jù)說泰戈爾來此8年之后,其家人才從加爾各答過來團聚,估計這合影是在1898年之后拍攝的。

⑻在俄國,我曾走訪托爾斯泰莊園,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我也曾在羅馬排隊進入濟慈故去的房間。就自然環(huán)境而言,只有西萊達的泰戈爾故居能與圖拉的托翁莊園媲美。

⑼在西萊達,我自由自在地走著。我走到池塘旁,坐在Bokul樹下。那樹正開著黃白色的花,細小而清香,人們把這花穿成手環(huán)和項鏈,一個孩子給了我一串,我掛在脖子上。我再次登上頂樓,遙望樹海和博多河。我想象著泰戈爾在房船上寫《金色的帆船》和《江河集》,在孟加拉的田野里寫《收獲集》,而在那棵樹下寫《吉檀迦利》。

⑽太陽斜了,疲倦的光流連在樹海上,我依然站在西萊達故居的頂樓上。綠樹哼鳴著,似乎那不僅是樹的哼鳴,好像有人在唱。細聽,果然是水邊傳來的聲音。我跑下樓,胸前的花環(huán)跳躍著。沿著碎石路,穿過花園矮墻,歌聲越來越近。

⑾歌聲來自池塘邊。

⑿在閃動著夕陽的池水旁,在那落花飄飄的Bokul樹下,一個老人、一個中年人和一個孩子正在彈唱。中年人舉起單弦琴,前后搖動,繃出錚錚之音。老人敲著小銅镲,孩子和中年人高聲唱著。童音帶著村野的稚氣,中年人的聲音并不渾厚,含著甜味。樹影和石橋在水面上流動著。在“守財奴”般的夕陽藏起它的金子之前,人們圍坐四周,低頭聽著,以手拍打著地面。

⒀中年人和孩子繼續(xù)唱著:“當我的腳印不再印在這條小路上,當我不再在這條河上劃船,那時候,你可會記得我?當灰塵布滿琴弦,當枝蔓爬滿房屋的圍墻,當花園成為莽叢,當苔蘚環(huán)繞著池塘的邊緣,那時候,你可會記得我?”

⒁哦,我們怎能忘記你,雖然你“旅行的時間很長,旅途也是很長”。我們怎會忘記你!你的詩“穿遍廣漠的世界,在許多星球之上留下轍痕”!

[ 注:《吉檀迦利》,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文中所唱歌詞、所用詩句都出自泰戈爾詩歌 ]

試題詳情

5、綜觀全文,作者分別從                     這兩個角度來說明姓名文化這一遺產(chǎn)已經(jīng)明顯衰落,到了必須搶救并且難以傳承的地步。(2分)

試題詳情

4、根據(jù)文意,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6分)(        )(        )

A、宗親不是血緣之親,而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橫向聯(lián)系。

B、作者認為現(xiàn)代名字早已無所謂文化,因為它僅僅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符號罷了。

C、作者用“有些孔子的后裔都拋棄了自己應(yīng)有的輩次”這一現(xiàn)象來說明那個時代階級斗爭的嚴酷。

D、作者認為過去的秀才或私塾先生他們負起了古代人名文化的傳承之責。

E、人名不再成為文化,主要是因為起名不講究,甚至非常草率。

F、本文圍繞姓氏名字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展開,分析了這一文化被遺忘的現(xiàn)狀和原因,以警策的語言呼吁必須搶救形式名字文化。

試題詳情

3、第八段中作者列舉大量名字的用意是                                     (2分)

試題詳情

2、  作者認為“人名文化的衰敗以至斷裂”其原因是(2分)

(1)、                                                                 

(2)、                                                                    

試題詳情

1、  第三段中“文化之根”的含義是                          (2分)

試題詳情

⑵根據(jù)“實驗1、3”可知,                                          ;

⑶試從上述實驗中尋找合適數(shù)據(jù)并通過簡單計算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與物體本身的密度無關(guān)。

計算過程:

 

 

 

 

試題詳情

實驗4:把石塊浸沒在水中,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0.6N。

分析上述實驗結(jié)果,可以得到初步結(jié)論:

⑴根據(jù)“實驗1”可知,                                             ;

試題詳情

實驗3:把金屬塊浸沒在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3.1N(已知

ρ硫酸銅);

試題詳情

實驗2:把金屬塊浸入水中一部分,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3.6N;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