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22
默寫
⑴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⑵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⑶商女不知亡國恨,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⑷但愿人長久,______________。(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陶淵明《桃花源記》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 屋舍儼然 儼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鮮美 鮮美: (4)無論魏晉 無論:
2、選出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D、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3、選出加點詞詞義相的一項( )
A、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佛印絕類彌勒
B、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中軒敞者為艙
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4、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是( 。
A、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有些成語出自選文所在的課文,請寫出其中的兩個。
6、翻譯句子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2)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7、桃花源中的人們?yōu)槭裁炊跐O人"不足為外人道"?談談你的理解。
8、“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請用簡潔的文字回答。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陶淵明《桃花源記》選段,完成完成9-16題。(1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9.解釋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 )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11.選出加點詞詞義相的一項( )(2分)
A. 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佛印絕類彌勒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1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說了些什么 ,試概括為三點。(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據(jù)以上選文,請寫出兩個出自本文的成語(2分)
1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請用簡潔的文字回答。(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陶淵明《桃花源記》選段,完成完成9-14題。(1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9.解釋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 )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11.選出加點詞詞義相的一項( )(2分)
A. 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佛印絕類彌勒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1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說了些什么 ,試概括為三點。(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據(jù)以上選文,請寫出兩個出自本文的成語(2分)
1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請用簡潔的文字回答。(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相命肆農耕,日人從所憩。桑竹垂余蔭,寂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窌峤煌,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注釋」①肆:盡力。②靡:沒有。③曖:隱蔽。④俎: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
B.上面節(jié)選的《桃花源詩》的詩句與《桃花源記》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等。
C.《桃花源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和《桃花源記》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工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安徽省蒙城縣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名句名篇
默寫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補寫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計6分)
① ,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②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 。(周敦頤《愛蓮說》)
③ ,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④坐觀垂釣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⑤晴川歷歷漢陽樹, 。(崔顥《黃鶴樓》)
⑥ ,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默寫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4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默寫題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