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文后的問題。
假如沒有祖父替我講解“北溟有魚其名為鯤……”,我不會在兒時便引起對海洋的幻想;假如沒有復(fù)旦中學(xué)兩位友人劉家樹和李忠祿的鼓勵,沒有我們合辦的壁報“五布河的一葉”,我不會產(chǎn)生寫作的愿望,我不會走進30年代的“畫夢錄”,不會看見那舊社會廢墟上的“火把”,不會馳騁于契訶夫的“草原”,更不會聽見杰克·倫敦的“曠野的呼聲”。
1948年初,我重讀黎烈文先生所譯的“冰島漁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抵達臺灣后,在寫作上常得黎先生的指導(dǎo)。當(dāng)我
于紐約的街頭時,他又來信勉勵,勸我改用英語寫作。60年代臺灣的大學(xué)教授的待遇微薄,黎先生身兼數(shù)職,對譯著仍不遺余力,因過度勞累于1972年病逝臺北,先生如知祖國的新世界出版社為我印書,當(dāng)引以為慰,含笑九泉。
“胡馬依北風(fēng),越島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里的橘樹,我的詩篇不過是些苦澀的果實。20多年的懷鄉(xiāng)夢,終于在1975年的夏天變成事實,無奈當(dāng)時“四人幫”
,焚書坑儒,九億神州慘遭浩劫。但在那風(fēng)雨如晦的時刻,各地的建設(shè)依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沒有新中國,便沒有長江大橋,黃浦江中便沒有自造的軍艦;沒有新中國,鄉(xiāng)村里便沒有電燈,農(nóng)民便沒有獨立自尊的人格;沒有新中國,便沒有原子彈,更沒有今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選自《〈還鄉(xiāng)夢〉自序》
(1)文中a、b應(yīng)填寫的一組詞語是
[ ]
A.徘徊 |
陷害忠良 |
B.彷徨 |
指鹿為馬 |
C.流浪 |
白色恐怖 |
D.乞討 |
人妖顛倒 |
(2)選文第一段采用兩個并列的假設(shè)復(fù)句,想要說明什么?
(3)對“我重讀黎烈文先生譯的‘冰島漁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一句有多種理解,恰當(dāng)?shù)姆治鍪?/P>
[ ]
A.重讀黎烈文先生的《冰島漁夫》譯文,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使我開始寫作浪漫主義的作品。
B.重讀黎烈文先生《冰島漁夫》的譯文,引起我漂洋過海的欲望。
C.重讀《冰島漁夫》后,激發(fā)了我的決心,尋找自己的路。
D.黎烈文先生引導(dǎo)我走上文學(xué)道路,讀了他的文章后,思路開闊。
(4)選文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對“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園里的橘樹,我的詩篇不過是些苦澀的果實”一句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異國他鄉(xiāng)如同沙漠般荒涼,無法生存,自己的詩篇也不過是些悲苦的哀憐。
B.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不服故鄉(xiāng)水土,對北美生活也難適應(yīng),所以難以有好的詩句。
C.身在異國,心系故園,自己只能用詩來表達對生養(yǎng)自己的故土的思念。
D.表明自己處在心境不適的地方,難以寫出表達自己心緒的詩篇。
E.流露出了生在異國他鄉(xiāng),遠離祖國的苦悶和回歸故園的愿望。
F.表明自己雖處異國他鄉(xiāng),環(huán)境不適,但這些詩篇仍是自己心底情緒的流露。
(6)第三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與“自序”有什么關(guān)系?
(7)這篇自序和課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