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
A.誰知到了這里,反倒……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 B.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C.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qū)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 D.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qū)2012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13
對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人人都羨慕鳳凰的光鮮亮麗,可是,誰知道它那煉獄般的浴火重生?誰又理解它“非梧桐不止”的高潔志向?
理解:這句話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方法,語氣強烈地寫出作者對忍受了煉獄般痛苦后浴火重生、具有高潔志向的鳳凰的贊美。
那綠水碧波歡快地沖進這片石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繞過這塊石輕翻細浪,撞上那塊礁忽喧濤聲,整個灘里笑聲朗朗。
理解: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綠水碧波沖進石灘的暢通與迅速,撞擊到礁石后激起的浪花形態(tài)各異以及水擊礁石所發(fā)出聲音的響亮。
早春的天空,玻璃那樣青,如一層薄薄的蛋殼,那是在畫家的調色板上也調不出的顏色。
理解: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早春天空色彩的清淡、純凈、澄澈。
春天來到香山,我看它的嫵媚;夏天來到香山,我看它的豐腴;秋天來到香山,我看它的綽約;冬天來到香山,我看它的骨氣。
理解: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突出了香山一年四季均有可賞之景又富于變化的特點。整齊的句式讓人讀來朗朗上口,有助于表現(xiàn)香山的景致之美。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
①四季中,人們最喜愛的是春天。生機勃發(fā)繁花似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詩人熱情吟誦的對象。而這些千古華章,又成了人們了解我國春天氣候特點的極好材料。
②我國的春天來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說:“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彼未顣r則在《十二月立春》中寫下這樣的詩句:“盤裝蕎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痹娭械臇|風,即春風。可見,雖然春天急迫地降臨人間,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這春季來得有多快!這類詩句中最精彩的,還是唐代賀知章在長安寫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娙饲皟商炜戳�,枝上還是光禿禿的,可是今天卻看見嫩葉已經從芽苞中綻出。原來,這是因為北方春季升溫快,物候變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園也看到了柳樹兩天內發(fā)葉時情況。正是因為柳樹春季發(fā)葉如此迅速,詩人才會用剪刀這類令人聯(lián)想到動作快速的詞匯來描寫。唐代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比喻人們能夠普遍接受,也就說明我們生活中確有植物在春天迅速開花的事實。
③我國南北春季到來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千古傳誦的佳句。我在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說明,華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時被春風吹綠。如果把連續(xù)五天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作為春季開始的標準,那么北緯28°的長沙3月10日入春,北緯30°的武漢3月15日入春,而北緯32°的南京則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姍姍來遲。可見春天的步伐是有先后的�!按猴L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東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而廣東已經告別春天進入綠陰深深的夏季了。實際上,古代詩人早已發(fā)現(xiàn)南北春季到來的時間不同。例如唐代張敬忠在《邊詞》中說:“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爆F(xiàn)代氣象資料表明,西安大約在3月下旬春天已經開始,而緯度較高的內蒙古五原,春天到來的腳步則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當五原河冰剛融化時,皇都長安則早已姹紫嫣紅過去,時近暮春了。
④古代詩人對我國春季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他們描寫華夏春天的詩詞不僅在文學上,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有改動)
1.閱讀全文,概括我國春天氣候的兩個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為什么要寫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看到的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說法中哪一項符合文章原意?( )
A.作者引用“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因為柳樹的葉子特別像剪刀。
B.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說明我們生活中確有植物在春天迅速開花的事實。
C.蘇州處于北緯31°左右,根據第3段劃線句可以推斷,蘇州的春天應比武漢來得早。
D.“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強調了古詩詞的科學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價值。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題。(6分)
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
四季中,人們最喜愛的是春天。生機勃發(fā)繁花似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詩人熱情吟誦的對象。而這些千古華章,又成了人們了解我國春天氣候特點的極好材料。
我國的春天來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說:“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彼未顣r則在《十二月立春》中寫下這樣的詩句:“盤裝蕎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痹娭械臇|風,即春風。可見,雖然春天急迫地降臨人間,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這春季來得有多快!這類詩句中最精彩的,還是唐代賀知章在長安寫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娙饲皟商炜戳�,枝上還是光禿禿的,可是今天卻看見嫩葉已經從芽苞中綻出。原來,這是因為北方春季升溫快,物候變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園也看到了柳樹兩天內發(fā)葉時情況。正是因為柳樹春季發(fā)葉如此迅速,詩人才會用剪刀這類令人聯(lián)想到動作快速的詞匯來描寫。唐代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比喻人們能夠普遍接受,也就說明我們生活中確有植物在春天迅速開花的事實。
我國南北春季到來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千古傳誦的佳句。我在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說明,華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時被春風吹綠。如果把連續(xù)五天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作為春季開始的標準,那么北緯28°的長沙3月10日入春,北緯30°的武漢3月15日入春,而北緯32°的南京則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姍姍來遲。可見春天的步伐是有先后的�!按猴L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東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而廣東已經告別春天進入綠陰深深的夏季了。實際上,古代詩人早已發(fā)現(xiàn)南北春季到來的時間不同。例如唐代張敬忠在《邊詞》中說:“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現(xiàn)代氣象資料表明,西安大約在3月下旬春天已經開始,而緯度較高的內蒙古五原,春天到來的腳步則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當五原河冰剛融化時,皇都長安則早已姹紫嫣紅過去,時近暮春了。
古代詩人對我國春季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他們描寫華夏春天的詩詞不僅在文學上,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有改動)
13.閱讀全文,概括我國春天氣候的兩個特點。(2分)
14.第二段中為什么要寫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看到的情況?(2分)
15.下列說法中哪一項符合文章原意?(2分)( )
A.作者引用“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因為柳樹的葉子特別像剪刀。
B.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說明我們生活中確有植物在春天迅速開花的事實。
C.蘇州處于北緯31°左右,根據第段劃線句可以推斷,蘇州的春天應比武漢來得早。
D.“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強調了古詩詞的科學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價值。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題。(14分)
古詩詞中的華夏春天
四季中,人們最喜愛的是春天。生機勃發(fā)繁花似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詩人熱情吟誦的對象。而這些千古華章,又成了人們了解我國春天氣候特點的極好材料。
我國的春天來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說:“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彼未顣r則在《十二月立春》中寫下這樣的詩句:“盤裝蕎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痹娭械臇|風,即春風。可見,雖然春天急迫地降臨人間,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這春季來得有多快!這類詩句中最精彩的,還是唐代賀知章在長安寫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娙饲皟商炜戳ι线€是光禿禿的,可是今天卻看見嫩葉已經從芽苞中綻出。原來,這是因為北方春季升溫快,物候變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園也看到了柳樹兩天內發(fā)葉時情況。正是因為柳樹春季發(fā)葉如此迅速,詩人才會用剪刀這類令人聯(lián)想到動作快速的詞匯來描寫。唐代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边@個比喻人們能夠普遍接受,也就說明我們生活中確有植物在春天迅速開花的事實。
我國南北春季到來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千古傳誦的佳句。我在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說明,華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時被春風吹綠。如果把連續(xù)五天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作為春季開始的標準,那么北緯280的長沙3月10日入春,北緯300的武漢3月巧日春到,而北緯320的南京則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姍姍來遲�?梢姶禾斓慕癫绞怯邢群蟮摹!按猴L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東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而廣東已經告別春天進入綠陰深深的夏季了。實際上,古代詩人早已發(fā)現(xiàn)南北春季到來的時間不同。例如唐代張敬忠在《邊詞》中說:“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爆F(xiàn)代氣象資料表明,西安大約在3月下旬春天已經開始,而緯度較高的內蒙古五原,春天到來的腳步則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當五原,河冰剛融化時,皇都長安則早已姹紫嫣紅過去,時近暮春了。
我國的春季冷暖多變。宋代詩人吳濤的《絕句》中講了這樣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碧鞖馀療岬萌藗円呀洿┢饐我�,桃花落盡,野梅結籽,田野里已經響起蛙聲,可是突然間,蛙聲卻沒有了:這在氣象學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蕭立在《春寒嘆》中形象地描寫了“倒春寒”造成的災害。“今年有田誰力種?恃牛如命牛亦凍。君不見鄰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币购诟睿L呼嘯,賴以生存的耕牛已經凍死,風中夾雜著八十老翁凄慘的哭聲,令人心碎。為什么會出現(xiàn)“倒春寒”的現(xiàn)象呢?因為我國春季還經常有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冷空氣。如果前期冷空氣少,春暖快,長期積聚的北方強冷空氣一旦南下,便會發(fā)生強烈的季節(jié)逆轉,春天里又會出現(xiàn)嚴寒的天氣。
古代詩人對我國春季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他們描寫華夏春天的詩詞不僅在文學上,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有改動)
15.第二段中為什么要寫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園看到的情況?(2分)
1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可見春天的腳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腳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春天的到來,語言生動。
B.“西安大約在3月下旬春天已經開始”,句中的“大約”表明西安每年進入春天的具體時間并不固定,符合客觀事實,語言準確。
C.“春天里又會出現(xiàn)嚴寒的天氣”,句中的“又”字說明了“倒春寒”的特點,強調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學上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句中的“而且”說明了古詩詞的文學價值遠遠超過了科學價值。
17.第四段中兩處引用了古詩來說明我國春天的氣候特點。作者為什么先引用吳濤的《絕句》,后引用蕭立的《春寒嘆》》?(3分)
18.我國的氣候非常復雜。除了本文的介紹外,你從下列詩句中還能發(fā)現(xiàn)我國春天其它的什么特點?請選擇一首,寫出你的發(fā)現(xiàn)。(2分)
(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選擇第( )首,我的發(fā)現(xiàn)是: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①泡一壺香茗,在這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輕輕地翻開一本《客家之子》,猶如走進了客家的歷史長卷。我見到了一位位胸懷大志、正氣凜然的客家先人;我聽到了他們振聾發(fā)聵、鏗鏘有力的豪言;我感受到了他們心憂天下、萬死不辭的愛國熱情。
②他們的思想,猶如劃破黑夜的閃電,照亮了歷史,照亮了未來;他們的靈魂,猶如 ,點燃了夢想,點燃了希望!
③戰(zhàn)火紛飛的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宋王朝氣數已盡。許多人都以“識時務者為俊杰”為由,“棄暗投明”,歸附元朝。卻有一人,一臉正氣拒絕投降;卻有一人,艱難困苦歷盡折磨;卻有一人,從容不迫走上刑場;卻有一人,寧死不屈引頸就義!他,便是《客家之子》中第一人的文天祥。一首蕩氣回腸的《過零丁洋》,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一曲義薄云天的《正氣歌》,使民族正氣沛然于天地之間!
④我不禁要感嘆,好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一副錚錚鐵骨,好一個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客家忠魂!你可知道,在你之后,有多少忠烈之士前仆后繼,在“多難興邦”的血淚史上留下英名?是那孤城喋血的蔡蒙吉,是那驍勇善戰(zhàn)的袁崇煥,是那捐軀赴國難的劉光第……他們身上都流動著客家人的血,他們體內都跳動著客家人的心!一身民族正氣,一脈相承,貫通古今!
⑤是堅守四行倉庫奮勇殺敵的謝晉元,教會了我做人應“臨大節(jié)而不辱,處危難而自若”;是棄筆從戎、濟世救國的丘逢甲教會了我,要為“樹捍衛(wèi)國家民族之勛業(yè)”而努力學習;是壯志滿懷、才高八斗的黃遵憲教會了我,要“摶扶搖羊角,直上九萬里!”……一部《客家之子》,讓我認識了震驚文壇的“廣東第一才子”——宋湘,讓我了解了力挽汪瀾的元帥——葉劍英,讓我記住了弄潮商海的實業(yè)家——張弼士。一本《客家之子》,將經久不衰的客家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讓我跟那么多的客家先輩們“面對面”交流,怎能叫我不感到激動,不感到驕傲?他們在我心中,已不是一個個普通人,而是我要學習的榜樣,是我發(fā)憤圖強的動力和源泉!
⑥輕輕地合上書本,任憑思緒在梅州的山水間徜徉。秀美壯麗的梅州河山,養(yǎng)育了多少青史高歌的優(yōu)秀兒女�!皶斣賷^十年斗,歸讀陰那梅水邊”,巍巍青山,記錄了葉劍英元帥叱咤風云的一生。長潭的碧水中遺留著一塊“血斑石”,據說是抗清志士林丹九用鮮血浸染的,那“負崖倚險系蒼生,心與寒潭一樣清;任是史官編不到,山靈知道此孤貞”的詩句仍存留于天地間。沿周溪而上,便是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笨图抑拥某嗄懼倚母刑靹拥�!……
⑦人說,“讀史明理”。讀《客家之子》,我不僅“明理”,連心靈都受到了震撼與洗禮。
(“客都書香節(jié)”優(yōu)秀征文,有刪改。作者:楊婷婷)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沁人心脾 思緒
2.作者在文中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全文舉例詳略得當,詳寫的是 的事跡。
3.在第②自然段空格處填上一個帶有修飾成分的喻體。
4.對文段相關內容的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文中①、③自然段中都運用了排比修辭方法。
B.文中多處引用了相關詩句,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品質。
C.第⑥自然段列舉事例,使用的是時間先后順序。
D.文中第⑦自然段是對全文的升華,感情色彩強烈。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課外選段,回答問題。
最后一根火柴
①一個六人組成的科學考察隊,在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突遇暴風雪,迷失了方向。他們精疲力竭地走了一個下午,也未能走回宿營地。
�、谔鞚u漸黑了下來,年過花甲的老隊長憑多年的野地考察經驗,預感到了某種不祥。他神色凝重地告訴大家,如此惡劣的氣候,營救工作根本無法施行,我們必須設法熬過今晚才有獲救的可能。大家的心倏地像跌進了無底深淵。誰都明白,這里夜間溫度達零下四十多度,要想熬過今晚幾乎是不可能的。
�、郦b獰恐怖的死神,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
�、芩麄儗さ揭粔K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約一米的巨石躲了進去。六個人背靠著,瑟縮著用彼此的體溫取暖。人生諸多欲求,此時已被簡化為對一團火的渴望!
�、莺鋈�,一位隊員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他們棲身的巖縫里竟殘存著許多干枯的灌木!大家激動不已,把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嗜煙的老隊長。老隊長然,從懷里掏出一盒火柴。遺憾的是盒里的火柴僅剩區(qū)區(qū)幾根了。
⑥這里海拔三千多米,不但氧氣稀薄,而且肆虐的寒風無處不入,想一次劃著火柴是非常困難的。一根、兩根、三根,火柴只有“哧”地亮一下,騰起一縷青煙便熄滅了。
⑦僅剩最后一根火柴時,老隊長不敢再劃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這根火柴再不能將木柴點燃,他們六人將魂斷高原。氣氛驟然緊張起來,老隊長擎火柴的手開始微微顫抖。
⑧深思熟慮了許久,老隊長命令大家把臃腫的外衣脫下,擁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體圍成一個圈,將老隊長劃火柴的手圍得密不透風。在火柴擦向磷紙的剎那,每個人都竭力,惟恐自己多吸一些珍貴的氧氣。
�、帷斑辍钡匾宦�,火柴綻開一朵美麗的花,將濃重的夜幕撕開一角。老隊長不敢怠慢,忙將自己的帽子點燃,放在木柴下。一堆翼火瘋狂地燃燒起來!
�、饽且灰梗蔚嚷L。生死之間,大家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時對那根救命火柴產生了神靈般的崇敬與膜拜。天亮了,前來搜救的直升機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他們,他們得救了。
誰也不會想到,創(chuàng)造奇跡的,竟是微不足道的一根火柴!
其實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會有它的偉大之處,譬如這根火柴,盡管它一生只輝煌一次,但這一次卻成了永恒。
那么,誰還有理由自高自大?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
猙獰 |
倏地 |
瑟縮 |
擎著 |
A.nǐng |
shū |
shè |
qíng |
B.níng |
sū |
shè |
jíng |
C.níng |
shū |
sè |
qíng |
D.nǐng |
sū |
sè |
qíng |
(2)在文中空白處選擇合適的詞語。
�、倮详犻L___________,從懷里掏出一盒火柴。
A.心領神會 B.點頭從命
C.惟命是從 D.全神貫注
�、谠诨鸩癫料蛄准埖膭x那,每個人都竭力_________,惟恐自己多吸一些珍貴的氧氣。
A.保持現(xiàn)狀 B.屏住呼吸
C.小心翼翼 D.抑制感情
(3)指出生動形象地說明火柴給六個人帶來生的喜悅的比喻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關主題說明正確一項的是
[ �。�
A.科學考察隊的六個人受到死神的威脅,但一根火柴使他們脫離了危險,從而說明世上再渺小的東西,也會有它的偉大之處。
B.科學考察隊的六個人受到死神的威脅,是老隊長的堅強意志,使他們脫離了危險,反映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
C.一根火柴拯救了六個人的小分隊,從而說明只要有勇氣,便可以戰(zhàn)勝困難,取得勝利。
D.本文歌頌了老隊長過人的機警和頑強不屈的性格。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