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③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 吾嘗跂而望矣 ⑥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⑦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⑧ 君子生非異也

A、①③⑥⑧
B、②③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⑦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6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③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 吾嘗跂而望矣 ⑥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⑦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⑧ 君子生非異也
A、①③⑥⑧
B、②③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河南省鄭州四中09-10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調(diào)考(2010鄭州四中高一調(diào)考)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③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吾嘗吾嘗跂而望矣      ⑥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⑦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⑧ 君子生非異也

A.①③⑥⑧  B. ②③⑥⑧ C. 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湖南邵陽石齊學校高二下學期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對下列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而望矣跂:踮起腳                B.輿馬者假:利用

C.而不舍鍥:雕刻                      D.而江河絕:斷絕

2.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線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思矣

A.吾嘗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順風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                          D.我決起飛,搶榆枋而止

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題1:對下列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而望矣跂:踮起腳B.輿馬者假:利用
C.而不舍鍥:雕刻D.而江河絕:斷絕
小題2: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線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思矣
A.吾嘗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B.順風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D.我決起飛,搶榆枋而止
小題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小題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湖南邵陽石齊學校高二下學期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題1】對下列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而望矣跂:踮起腳B.輿馬者假:利用
C.而不舍鍥:雕刻D.而江河絕:斷絕
【小題2】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線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思矣
A.吾嘗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B.順風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D.我決起飛,搶榆枋而止
【小題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小題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試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             B.假輿馬者   假:利用

C.鍥而不舍      鍥:雕刻               D.而絕江河   絕:斷絕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點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

A.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譯文: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屆湖南省衡陽市高二學業(yè)水平模擬考試語文卷(有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跂而望矣跂:踮起腳

B.假輿馬者假:利用

C.鍥而不舍鍥:雕刻

D.而絕江河絕:斷絕

2.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線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思矣

A.吾嘗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順風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

D.我決起飛,搶榆枋而止

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

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

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

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

后天的努力。

5.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湖南長郡中學高二學業(yè)水平檢測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                B.假輿馬者   假:利用

C.鍥而不舍      鍥:雕刻                  D.而絕江河   絕:斷絕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點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

A.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小題 5】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譯文: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湖南省衡陽市第八中學高二學業(yè)水平模擬考試語文卷(有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題1】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嘗跂而望矣跂:踮起腳B.假輿馬者假:利用
C.鍥而不舍鍥:雕刻D.而絕江河絕:斷絕
【小題2】下列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加線詞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吾嘗終日思矣
A.吾嘗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B.順風呼,聲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D.我決起飛,搶榆枋而止
【小題3】下邊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君子生非異也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小題4】下列對文意的把握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
態(tài)度、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散文說
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體現(xiàn)。
C.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
品德修養(yǎng),如“積善成德”。
D.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
后天的努力。
【小題5】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