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對文學(xué)知識的陳述,有誤的一項是

A.漢字“六書”指的是六種漢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B.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見《周禮》,指的是
    《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種經(jīng)書。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禮節(jié),儀表舉止、言談話語、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禮儀。在古代的禮節(jié)中,見面
      常用的禮儀是拜禮和揖禮,而室內(nèi)座位方面又以坐西向東為尊。“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中的“趨”
      是指古人走過長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敬意。
D.雜劇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凈(剛強、兇惡或滑稽的人物)、雜(末、旦、凈以外的雜
      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雜劇的主唱角色。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8 會考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文學(xué)知識的陳述,有誤的一項是
[     ]
A.漢字“六書”指的是六種漢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B.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六藝,見《周禮》,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種經(jīng)書。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禮節(jié),儀表舉止、言談話語、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禮儀。在古代的禮節(jié)中,見面常用的禮儀是拜禮和揖禮,而室內(nèi)座位方面又以坐西向東為尊�!八遮呁�,叨陪鯉對”中的“趨”是指古人走過長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敬意。
D.雜劇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凈(剛強、兇惡或滑稽的人物)、雜(末、旦、凈以外的雜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雜劇的主唱角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題。

朱竹君先生傳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督安徽學(xué)政,過降級,復(fù)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內(nèi)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顧不喜,謂非政要而徒為煩,欲議之。而金壇于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zhí),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啟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未幾,文正卒,炙寰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不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見上,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xué)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fā),先生以是獲安。其后督福建學(xué)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歸數(shù)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nèi)友兄弟,而外好交游。稱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過,輒復(fù)掩之。后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xué)強知不衰,時于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縱,于義理、事務(wù)、情態(tài)無不務(wù),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小學(xué),為學(xué)政時,遏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xué)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xué),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nèi),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zhuǎn)勝,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余南歸數(shù)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dāng)其使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賦詩,游山水,幽險皆至。余間至山中崖谷,輒遏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請開局使尋閱                                    開局:設(shè)置辦事機構(gòu)

     B.欲議之                                            寢:使……停下

       C.摩厲講學(xué)                                           摩厲:切磋  

       D.皆高才酒                                        耽:耽誤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過降級,復(fù)為編修                       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B.謂非政要而徒為煩                       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內(nèi)友兄弟                                     燕王欲結(jié)

       D去人愛思之                                                                   死有知,其幾何離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朱竹君“才華橫溢”的一組是                              (    )

       ①與其弟石君璉,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為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為疏俊奇士

       ③后進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氣奇縱,于義理、事務(wù)、情態(tài)無不備

       ⑤先生以文名海內(nèi),豪逸過伯思

       ⑥余問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朱筠年輕時就憑能文而出名,中進士后,官至日講起居注,但因犯錯被降至編修。

       B.朱筠雖早年得到劉文正公賞識,但當(dāng)劉反對他開四庫館的建議時,他“與文正固爭執(zhí)”,這才使朝廷采納其建議。

       C.朱筠為文才氣奇縱,勸人為學(xué)先識字,語意諄勤,于是很多人往他離開學(xué)政職位后還時常想拜見他。

       D.作者在二十多歲時就認識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談?wù)摗KJ為朱竹君過于喜歡喝酒,朋友眾多,交往甚密而導(dǎo)致過度勞累,并劉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稱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過,輒復(fù)掩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學(xué)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西省吉安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題。

朱竹君先生傳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授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督安徽學(xué)政,過降級,復(fù)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樂大典》,內(nèi)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顧不喜,謂非政要而徒為煩,欲議之。而金壇于文襄公獨善先生奏,與文正固爭執(zhí),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啟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未幾,文正卒,炙寰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不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見上,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xué)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fā),先生以是獲安。其后督福建學(xué)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歸數(shù)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nèi)友兄弟,而外好交游。稱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過,輒復(fù)掩之。后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xué)強知不衰,時于其間屬文。其文才氣奇縱,于義理、事務(wù)、情態(tài)無不務(wù),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小學(xué),為學(xué)政時,遏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xué)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是時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xué),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極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內(nèi),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zhuǎn)勝,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余南歸數(shù)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惜哉!當(dāng)其使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賦詩,游山水,幽險皆至。余間至山中崖谷,輒遏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

1.對下列句予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請開局使尋閱                     開局:設(shè)置辦事機構(gòu)

   B.欲議之                         寢:使……停下

    C.摩厲講學(xué)                         摩厲:切磋  

    D.皆高才酒                       耽:耽誤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過降級,復(fù)為編修               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B.謂非政要而徒為煩               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內(nèi)友兄弟                       燕王欲結(jié)

    D去人愛思之                       死有知,其幾何離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朱竹君“才華橫溢”的一組是                  (    )

    ①與其弟石君璉,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為諸城劉文正公所知,以為疏俊奇士

    ③后進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氣奇縱,于義理、事務(wù)、情態(tài)無不備

    ⑤先生以文名海內(nèi),豪逸過伯思

    ⑥余問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朱筠年輕時就憑能文而出名,中進士后,官至日講起居注,但因犯錯被降至編修。

    B.朱筠雖早年得到劉文正公賞識,但當(dāng)劉反對他開四庫館的建議時,他“與文正固爭執(zhí)”,這才使朝廷采納其建議。

    C.朱筠為文才氣奇縱,勸人為學(xué)先識字,語意諄勤,于是很多人往他離開學(xué)政職位后還時叫想拜見他。

    D.作者在二十多歲時就認識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談?wù)摗KJ為朱竹君過于喜歡喝酒,朋友眾多,交往甚密而導(dǎo)致過度勞累,并劉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生顧不造謁,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

譯文:

 

   (2)稱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過,輒復(fù)掩之。

譯文:

 

   (3)為學(xué)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3分j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湖北省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是儀傳
  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也。本姓氏,初為縣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儀,言“氏”字“民”無上,可改為“是”,乃遂改焉。
  孫權(quán)承攝大業(yè),優(yōu)文征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呂蒙圖襲關(guān)羽,權(quán)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quán)聽之。從討羽,拜忠義校尉,儀陳謝。權(quán)令曰:“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既定荊州,都武昌,拜裨將軍,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復(fù)授兵,儀自以為非材,固辭不受。黃武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lǐng)辭訟,又令教諸公子書學(xué)。
  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zhèn)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詢,然后施行。進封都鄉(xiāng)侯。后從太子還建業(yè),復(fù)拜侍中、中執(zhí)法。平諸官事、領(lǐng)辭訟如舊。典校郎呂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quán)怒,收嘉系獄,悉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聞之,儀獨云無聞。于是見窮詰累日,詔旨轉(zhuǎn)厲,群臣為之屏息。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dāng)有本末�!眱x據(jù)實答問,辭不傾移。權(quán)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魯二宮初立,儀以本職領(lǐng)魯王傅。為傅盡忠,動輒規(guī)諫,事上勤,與人恭。不治產(chǎn)業(yè),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quán)出望見,問起大宅者誰,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睓�(quán)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其見知信如此。儀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權(quán)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
  時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quán)常責(zé)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職,懼于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聽�!笔聡鴶�(shù)十年,未嘗有過。呂壹歷白將相大臣,或一人以罪聞?wù)邤?shù)四,獨無以白儀。權(quán)嘆曰:“使人盡如是儀,當(dāng)安用科法為!”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wù)從省約,年八十一卒。(《三國志·吳書》)
1.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討羽,拜忠義校尉,儀陳。/謝:辭讓
B.入闕尚書事/�。菏÷浴p少
C.權(quán)遂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D.儀累辭讓,以恩為/戚:親戚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是儀“為人謹慎”的一組是(     )
①呂蒙圖襲關(guān)羽,權(quán)以問儀,儀善其計  
②權(quán)嘗責(zé)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  
③即增俸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  
④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儀據(jù)實答問,辭不傾移”   
⑥呂壹歷白將相大臣,或一人以罪聞?wù)邤?shù)四,獨無以白儀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是儀本姓“氏”,因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無百姓,便改變了自己的姓氏�! �
B.是儀因其清廉、謹慎、正直,而受到孫權(quán)的賞識和高度信任�! �
C.在敘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時,作者主要采用對比的手法以突出是儀的忠勇公正。
D.是儀經(jīng)常提出建議,又從不說人家的短處,于是引起孫權(quán)對他的責(zé)備,說他“不言事,無所是非”。
4.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斷句。
黃武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
5.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呂蒙圖襲關(guān)羽,權(quán)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quán)聽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校郎呂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quán)怒,收嘉系獄,悉驗問。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儀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通俗史學(xué)家蔡東藩

來新夏

    蔡東藩(1877—1945)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了甲午戰(zhàn)爭的中國失敗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驚天動地的事件。世事紛擾.山河破碎,不能不使這個長期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日益加深其憂惠意識,而不自覺地熔鑄了他具有儒家學(xué)者三項標(biāo)準(zhǔn)的優(yōu)秀品格。

    他出身貧寒,過著簞食瓢飲的日子,住著以教讀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跡官場,也許能博取富貴,但一則他家境貧寒,無力應(yīng)酬;再則他看到官場各種蠅營狗茍的無恥惡習(xí),實為腐敗官場所罕見。從此,他決意敝屣榮華,告病歸里,重回“君子固窮”的舊

日生活。他手無縛雞之力,不過一介書生,但能臨危不懼,鐵骨錚錚,當(dāng)他所寫《民國演義》

問世后,因秉筆直書,有觸犯軍閥劣跡數(shù)處,遂遭武夫恐嚇,彈頭威脅.有人亦勸其曲筆.

“隱惡揚善”,但他決不為動,寧愿擱筆,決不曲筆。蔡東藩的種種立身行事,稱得起是一位善于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真正儒者。

    蔡東藩自絕望于官場,即傾其畢生精力于著述。蔡東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傳之久遠的,則是《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之所以能以極大的毅力完成這套通俗歷史著述.絕非一時沖動的偶然行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礎(chǔ)。他身經(jīng)國運艱危.目擊風(fēng)雨飄搖,不可避免地會像同時代有些知識分子那樣,受到“救亡圖存”時代潮流的沖擊。當(dāng)時,“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富國強兵”等等課題,流傳于社會。蔡東藩也必然會結(jié)合自己的條件作自己的選擇。他深明亡史亡國的教訓(xùn),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識和禿筆凹硯寫出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治亂,用以警覺民眾,振奮精神,以實現(xiàn)其“演義救國”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醞釀過程中,辛亥革命爆發(fā),給他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迎來的卻是北洋軍閥集團的統(tǒng)治和袁世凱的帝制自為,蔡東藩在這種政治惡行的刺激下,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開始,其主要目的是以這個被推翻的專制政權(quán)為靶的,筆伐“洪憲帝制”。他在《清史演義》自序中說:“至關(guān)于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清史演義》著手于民國四年秋,正是袁世凱等辦帝制甚囂塵上的時候,而成書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凱自斃之時。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識的行為。從中也能約略窺知撰者為什么把《清史演義》的寫作提到第一位的奧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詞語也正是作者對“洪憲帝制”的歷史鞭撻。民國十年正是“直皖戰(zhàn)爭”給民眾帶來兵燹災(zāi)禍之際,蔡東藩更運其如椽之筆,進一步地投槍于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現(xiàn)狀。他歷數(shù)民元以來的動亂不寧,更明確表達其正直的史德說:“竊不自揣,謹據(jù)民國紀(jì)元以來之事實,依次演述,分回編纂,借說部之體裁,寫當(dāng)代之狀況。語皆有本,不敢虛誣。”史家應(yīng)有風(fēng)骨,于此可見,亦無怪乎軍閥武夫為之懼,而出以威脅之劣行!

    蔡東藩在歷丈編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述雖以“演義”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謂的“演義體”如《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他不滿意《三國演義》之類的演義書,他在《后漢演義》自序中,曾有所評論說:“若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zé)o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cè)硕�,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辈淌暇鸵源擞^點指導(dǎo)整套通俗演義的寫作而自成一“新演義”體.“新演義”體的特色是,博覽群籍,廣搜史料,文筆力求通俗,敘事端在真實,間入稗史遺聞,不過修飾文字,敷衍情節(jié),要不得脫離歷史正軌。他還采用夾批、后批和注釋等手段.以發(fā)揮自己的史觀、史識。這一“新演義”體裁,很適于普及歷史知識,供社會教化之助。顧便于以國史回歸國人,鼓呼民氣,盡史家之職責(zé),所以,對“新演義”體固不得以小道視之.而當(dāng)譽之為通俗史學(xué),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歷史為題材而著筆為歷史小說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戲說歷史,褻瀆歷史者流,亦當(dāng)自愧于先賢!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l部600余萬字.其

有功史學(xué)自不待言!

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膬身検?/p>

    A.蔡東藩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豐富.對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件目見耳聞.這使《歷朝通俗演義》更具真實性。

    B.由于蔡東藩在寫《民國演義》時堅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筆直書,“寫當(dāng)代之狀況”�!罢Z

皆有本”,使“軍閥武夫為之懼”,而遭到軍閥的恐嚇。

    C.蔡東藩的‘新演義”體與傳統(tǒng)的《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飾文字。

    D.蔡東藩認為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巧為烘染,悅?cè)硕浚恢詡蝸y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不適合“供社會教化之助”。

    E.作者認為《歷朝通俗演義》應(yīng)列入史學(xué)著作之中,作為歷史小說的范例,應(yīng)該效法,而那些戲說歷史、褻瀆歷史的人相比之下應(yīng)當(dāng)慚愧。

作者認為蔡東藩“具有儒家學(xué)者三項標(biāo)準(zhǔn)的優(yōu)秀品格”,請結(jié)合文章作簡要概括。蔡東藩將《清史演義》提到第一,并在寫書的時間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ll部600余萬字。你認為影響他寫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福建省漳州市四地七校高三第四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日知錄》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學(xué),有俗儒之學(xué)。學(xué)者,將以明體適用也。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于心,筆之于書。其術(shù)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謂通儒之學(xué)。若夫雕琢詞章,綴輯故實,或高談而不根,或剿說而無當(dāng),深淺不同,同為俗學(xué)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實學(xué),若鄭漁仲、王伯厚、魏鶴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極古今,通達治體,曷嘗有空疏無本之學(xué)哉!明代人才輩出,而學(xué)問遠不如古。自其少時,鼓篋讀書,規(guī)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長,雖欲學(xué)而無及。間有豪雋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嶄然自見者,又或采其華而棄其實,識其小而遺其大。若唐荊川、楊用修號稱博通者,可屈指數(shù),然其人去古人有間矣。
昆山顧寧人先生,生長世族,少負絕異之資。潛心古學(xué),九經(jīng)諸史略能背誦。尤留心當(dāng)世之故,實錄奏報,手自抄節(jié),經(jīng)世要務(wù),一一講求。事關(guān)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賢豪長者,考其山川風(fēng)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出必載書簏以隨,旅店少休,披尋搜討,常無倦色。有一疑義,反復(fù)參考,必歸于至當(dāng)。有一獨見,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后止。當(dāng)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語學(xué)問,必斂衽推顧先生。凡制度、典禮有不能明者,必質(zhì)諸先生;墜文、軼事有不知者,必征諸先生。先生手畫口誦,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也。
先生著書不一種,此《日知錄》則其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者。凡經(jīng)義、史學(xué)、官方、吏治、藝文之屬,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謬誤。至于嘆禮教之衰遲,傷風(fēng)俗之頹敗,則古稱先,規(guī)切時弊,尤為深切著明。學(xué)博而識精,理到而辭達。是書也,意惟宋元名儒能為之,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耒少從先生游,嘗手授是書。先生沒,復(fù)從其家求得手稿,校勘再三,刻之以行世。
嗚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也。魏司馬朗復(fù)井田之議,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東水利之策,至異世而見用。立言不為一時,錄中固已言之矣。異日有整頓民物之責(zé)者,讀是書而憬然覺悟,采用其說,見諸施行,于世道人心實非小補。如第以考據(jù)之精詳,文辭之博辨,嘆服而稱述焉,則非先生所以著此書之意也。
(選自《清文觀止》)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詳其得失之故考:考察
B.其術(shù)足以世匡:糾正
C.自宋迄元,人實學(xué)尚:崇尚
D.九經(jīng)諸史能背誦略:省略
【小題2】下列句子陳述的內(nèi)容全都屬于“通儒之學(xué)”的一組是(3分)
①其術(shù)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華而棄其實,識其小而遺其大
③則古稱先,規(guī)切時弊           ④立言不為一時
⑤考據(jù)之精詳,文辭之博辨       ⑥至異世而見用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題3】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為顧炎武的學(xué)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師的學(xué)問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對顧寧人的治學(xué)態(tài)度、治學(xué)特點和學(xué)術(shù)成就進行了全面介紹。
B.本文開門見山,借區(qū)分通儒之學(xué)和俗儒之學(xué)的本質(zhì)區(qū)別,暗示了顧寧人先生是真正的通儒,《日知錄》是經(jīng)世致用的通儒之學(xué)。
C.作者在第二段中將宋元明三代的著名學(xué)者與古人進行比較,認為他們的治學(xué)與古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從而為下文評價顧寧人先生張本。
D.作者從第三段起開始正面介紹顧寧人先生的生平和治學(xué),并認為他遠非一個時代之人,《日知錄》遠非一個時代的著作。
【小題4】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事關(guān)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3分)
(2) 是書也,意惟宋元名儒能為之,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問題。
通俗史學(xué)家蔡東藩
來新夏
        蔡東藩(1877—1945)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了甲午戰(zhàn)爭的中國失敗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驚天動地的事件。世事紛擾,山河破碎,不能不使這個長期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日益加深其憂患意識,而不自覺地熔鑄了他具有儒家學(xué)者三項標(biāo)準(zhǔn)的優(yōu)秀品格。
        他出身貧寒,過著簞食瓢飲的日子,住著以教讀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跡官場,也許能博取富貴,但一則他家境貧寒,無力應(yīng)酬;再則他看到官場各種蠅營狗茍的無恥惡習(xí),實為腐敗官場所罕見。從此,他決意敝屣榮華,告病歸里,重回“君子固窮”的舊日生活。他手無縛雞之力,不過一介書生,但能臨危不懼,鐵骨錚錚,當(dāng)他所寫《民國演義》問世后,因秉筆直書,有觸犯軍閥劣跡數(shù)處,遂遭武夫恐嚇,彈頭威脅,有人亦勸其曲筆,“隱惡揚善”,但他決不為動,寧愿擱筆,決不曲筆。蔡東藩的種種立身行事,稱得起是一位善于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真正儒者。
        蔡東藩自絕望于官場,即傾其畢生精力于著述。蔡東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傳之久遠的,則是《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之所以能以極大的毅力完成這套通俗歷史著述,絕非一時沖動的偶然行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礎(chǔ)。他身經(jīng)國運艱危,目擊風(fēng)雨飄搖,不可避免地會像同時代有些知識分子那樣,受到“救亡圖存”時代潮流的沖擊。當(dāng)時,“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富國強兵”等等課題,流傳于社會。蔡東藩也必然會結(jié)合自己的條件作自己的選擇。他深明亡史亡國的教訓(xùn),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識和禿筆凹硯寫出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治亂,用以警覺民眾,振奮精神,以實現(xiàn)其“演義救國”的素質(zhì)。就在他思考醞釀過程中,辛亥革命爆發(fā),給他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迎來的卻是北洋軍閥集團的統(tǒng)治和袁世凱的帝制自為,蔡東藩在這種政治惡行的刺激下,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開始,其主要目的是以這個被推翻的專制政權(quán)為靶的,筆伐“洪憲帝制”。他在《清史演義》自序中說:“至關(guān)于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薄肚迨费萘x》著手于民國四年秋,正是袁世凱等辦帝制甚囂塵上的時候,而成書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凱自斃之時。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識的行為。從中也能約略窺知撰者為什么把《清史演義》的寫作提到第一位的奧秘所在。而自序中的詞語也正是作者對“洪憲帝制”的歷史鞭撻。民國十年正是“直皖戰(zhàn)爭”給民眾帶來兵燹災(zāi)禍之際,蔡東藩更運其如椽之筆,進一步地投槍于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現(xiàn)狀。他歷數(shù)民元以來的動亂不寧,更明確表達其正直的史德說:“竊不自揣,謹據(jù)民國紀(jì)元以來之事實,依次演述,分回編纂,借說部之體裁,寫當(dāng)代之狀況。語皆有本,不敢虛誣�!笔芳覒�(yīng)有風(fēng)骨,于此可見,亦無怪乎軍閥武夫為之懼,而出以威脅之劣行!
        蔡東藩在歷史編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述雖以“演義”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謂的“演義體”如《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他不滿意《三國演義》之類的演義書,他在《后漢演義》自序中,曾有所評論說:“若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zé)o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cè)硕�,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觀點指導(dǎo)整套通俗演義的寫作而自成一“新演義”體,“新演義”體的特色是,博覽群籍,廣搜史料,文筆力求通俗,敘事端在真實,間入稗史遺聞,不過修飾文字,敷衍情節(jié),要不得脫離歷史正軌。他還采用夾批、后批和注釋等手段,以發(fā)揮自己的史觀、史識。這一“新演義”體裁,很適于普及歷史知識,供社會教化之助。顧便于以國史回歸國人,鼓呼民氣,盡史家之職責(zé),所以,對“新演義”體固不得以小道視之,而當(dāng)譽之為通俗史學(xué),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歷史為題材而著筆為歷史小說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戲說歷史,褻瀆歷史者流,亦當(dāng)自愧于先賢!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其有功史學(xué)自不待言!
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膬身検牵?nbsp;    )
A.蔡東藩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豐富,對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件目見耳聞,這使《歷朝通俗演義》更具真實性。
B.由于蔡東藩在寫《民國演義》時堅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筆直書,“寫當(dāng)代之狀況”“語皆有本”,使“軍閥武夫為之懼”,而遭到軍閥的恐嚇。
C.蔡東藩的“新演義”體與傳統(tǒng)的《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飾文字。
D.蔡東藩認為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巧為烘染,悅?cè)硕浚恢詡蝸y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不適合“供社會教化之助”。
E.作者認為《歷朝通俗演義》應(yīng)列入史學(xué)著作之中,作為歷史小說的范例,應(yīng)該效法,而那些戲說歷史、褻瀆歷史的人相比之下應(yīng)當(dāng)慚愧。
2.作者認為蔡東藩“具有儒家學(xué)者三項標(biāo)準(zhǔn)的優(yōu)秀品格”,請結(jié)合文章作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東藩將《清史演義》提到第一,并在寫書的時間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你認為影響他寫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xué)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通俗史學(xué)家蔡東藩
來新夏
蔡東藩(1877~1945)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了從甲午戰(zhàn)爭的中國失敗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勝利等等驚天動地的事件。
蔡東潘自絕望于官場,即傾其畢生精力于著述。蔡東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傳之久遠的,則是《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身經(jīng)國運艱危,目擊風(fēng)雨飄搖,不可避免地會像同時代有些知識分子那樣,受到“救國圖存”時代潮流的沖擊。當(dāng)時,“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富國強兵”等等課題,流傳于社會。蔡東藩也必然會結(jié)合自己的條件作出自己的選擇。他深明亡史亡國的教訓(xùn),用自己的文史知識和禿筆凹硯寫出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治亂,用以警覺民眾,振奮精神,以實現(xiàn)其“演義救國”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醞釀過程中,辛亥革命爆發(fā),給他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迎來的卻是北洋軍閥集團的統(tǒng)治和袁世凱的帝制自為,蔡東藩在這種政治惡行的刺激下,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肚迨费萘x》著手于民國四年秋,正是袁世凱帝制甚至囂塵上的時候,而成書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凱自斃之時。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識的行為,也是作者對“洪憲帝制”的歷史鞭撻。
蔡東藩在歷史編纂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述雖以“演義”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謂的“演義體”如《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他不滿意《三國演義》之類的演義書,他在《后漢演義》自序中說:“羅氏所著作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zé)o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cè)硕�,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之處不少也�!辈淌鲜苋寮椅幕瘋鹘y(tǒng)影響,以史為鑒,并以此觀點指導(dǎo)整套通俗演義寫作。“新演義”體的特色是,博覽群籍,廣搜史料,文筆力求通俗,敘事端在真實,間入稗史遺聞,不過修飾文字,敷衍情節(jié),更不得脫離歷史正軌。他還采用夾批、后批和注釋等手段,以發(fā)揮自己的史觀、史識。這一“新演義”體裁,很適于普及歷史知識,使國人知興替之道,供社會教化之助,鼓呼民氣,盡史家之職責(zé)。所以,對“新演義”體固不得以小道視之。后之以歷史為題材而著筆為歷史小說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戲說歷史,褻瀆歷史者流,亦當(dāng)自愧于先賢!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寫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其有功史學(xué)自不待言!
【小題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分)

A.蔡東藩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豐富,對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件目見耳聞,這使《歷朝通俗演義》更具真實性。
B.作者認為《歷朝能俗演義》應(yīng)列入史學(xué)著作之中,作為歷史小說的范例,應(yīng)該效法,而那些戲說歷史、褻瀆歷史的人相比之下應(yīng)當(dāng)慚愧。
C.蔡東藩的“新演義”體與傳統(tǒng)的《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飾文字。
D.蔡東藩認為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巧為烘染,悅?cè)硕浚恢詡蝸y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不適合“供社會教化之助�!�
【小題2】蔡東藩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并在寫書的時間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小題3】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你認為影響他寫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江蘇省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通俗史學(xué)家蔡東藩
來新夏
蔡東藩(1877~1945)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了從甲午戰(zhàn)爭的中國失敗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勝利等等驚天動地的事件。
蔡東潘自絕望于官場,即傾其畢生精力于著述。蔡東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傳之久遠的,則是《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身經(jīng)國運艱危,目擊風(fēng)雨飄搖,不可避免地會像同時代有些知識分子那樣,受到“救國圖存”時代潮流的沖擊。當(dāng)時,“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富國強兵”等等課題,流傳于社會。蔡東藩也必然會結(jié)合自己的條件作出自己的選擇。他深明亡史亡國的教訓(xùn),用自己的文史知識和禿筆凹硯寫出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治亂,用以警覺民眾,振奮精神,以實現(xiàn)其“演義救國”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醞釀過程中,辛亥革命爆發(fā),給他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迎來的卻是北洋軍閥集團的統(tǒng)治和袁世凱的帝制自為,蔡東藩在這種政治惡行的刺激下,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肚迨费萘x》著手于民國四年秋,正是袁世凱帝制甚至囂塵上的時候,而成書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凱自斃之時。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識的行為,也是作者對“洪憲帝制”的歷史鞭撻。
蔡東藩在歷史編纂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述雖以“演義”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謂的“演義體”如《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他不滿意《三國演義》之類的演義書,他在《后漢演義》自序中說:“羅氏所著作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zé)o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cè)硕�,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之處不少也。”蔡氏受儒家文化傳統(tǒng)影響,以史為鑒,并以此觀點指導(dǎo)整套通俗演義寫作�!靶卵萘x”體的特色是,博覽群籍,廣搜史料,文筆力求通俗,敘事端在真實,間入稗史遺聞,不過修飾文字,敷衍情節(jié),更不得脫離歷史正軌。他還采用夾批、后批和注釋等手段,以發(fā)揮自己的史觀、史識。這一“新演義”體裁,很適于普及歷史知識,使國人知興替之道,供社會教化之助,鼓呼民氣,盡史家之職責(zé)。所以,對“新演義”體固不得以小道視之。后之以歷史為題材而著筆為歷史小說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戲說歷史,褻瀆歷史者流,亦當(dāng)自愧于先賢!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寫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其有功史學(xué)自不待言!
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分)

A.蔡東藩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豐富,對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件目見耳聞,這使《歷朝通俗演義》更具真實性。

B.作者認為《歷朝能俗演義》應(yīng)列入史學(xué)著作之中,作為歷史小說的范例,應(yīng)該效法,而那些戲說歷史、褻瀆歷史的人相比之下應(yīng)當(dāng)慚愧。

C.蔡東藩的“新演義”體與傳統(tǒng)的《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飾文字。

D.蔡東藩認為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巧為烘染,悅?cè)硕浚恢詡蝸y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不適合“供社會教化之助�!�

2.蔡東藩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并在寫書的時間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3.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你認為影響他寫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通俗史學(xué)家蔡東藩

來新夏

       蔡東藩(1877~1945)的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了從甲午戰(zhàn)爭的中國失敗到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勝利等等驚天動地的事件。

       蔡東潘自絕望于官場,即傾其畢生精力于著述。蔡東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傳之久遠的,則是《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身經(jīng)國運艱危,目擊風(fēng)雨飄搖,不可避免地會像同時代有些知識分子那樣,受到“救國圖存”時代潮流的沖擊。當(dāng)時,“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富國強兵”等等課題,流傳于社會。蔡東藩也必然會結(jié)合自己的條件作出自己的選擇。他深明亡史亡國的教訓(xùn),用自己的文史知識和禿筆凹硯寫出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治亂,用以警覺民眾,振奮精神,以實現(xiàn)其“演義救國”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醞釀過程中,辛亥革命爆發(fā),給他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但迎來的卻是北洋軍閥集團的統(tǒng)治和袁世凱的帝制自為,蔡東藩在這種政治惡行的刺激下,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清史演義》著手于民國四年秋,正是袁世凱帝制甚至囂塵上的時候,而成書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凱自斃之時。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識的行為,也是作者對“洪憲帝制”的歷史鞭撻。

       蔡東藩在歷史編纂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述雖以“演義”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謂的“演義體”如《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他不滿意《三國演義》之類的演義書,他在《后漢演義》自序中說:“羅氏所著作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于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zé)o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cè)硕浚恢詡蝸y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之處不少也�!辈淌鲜苋寮椅幕瘋鹘y(tǒng)影響,以史為鑒,并以此觀點指導(dǎo)整套通俗演義寫作�!靶卵萘x”體的特色是,博覽群籍,廣搜史料,文筆力求通俗,敘事端在真實,間入稗史遺聞,不過修飾文字,敷衍情節(jié),更不得脫離歷史正軌。他還采用夾批、后批和注釋等手段,以發(fā)揮自己的史觀、史識。這一“新演義”體裁,很適于普及歷史知識,使國人知興替之道,供社會教化之助,鼓呼民氣,盡史家之職責(zé)。所以,對“新演義”體固不得以小道視之。后之以歷史為題材而著筆為歷史小說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戲說歷史,褻瀆歷史者流,亦當(dāng)自愧于先賢!

       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余年史事,寫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其有功史學(xué)自不待言!

1.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蔡東藩一生正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生巨變的時代,他經(jīng)歷豐富,對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件目見耳聞,這使《歷朝通俗演義》更具真實性。

       B.作者認為《歷朝能俗演義》應(yīng)列入史學(xué)著作之中,作為歷史小說的范例,應(yīng)該效法,而那些戲說歷史、褻瀆歷史的人相比之下應(yīng)當(dāng)慚愧。

       C.蔡東藩的“新演義”體與傳統(tǒng)的《東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等“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飾文字。

       D.蔡東藩認為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巧為烘染,悅?cè)硕�,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不適合“供社會教化之助�!�

2.蔡東藩決定先從《清史通俗演義》寫起,并在寫書的時間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3.蔡東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兩千年史事,成《歷朝通俗演義》11部600余萬字,你認為影響他寫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