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項是 |
A.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B.褒之廬冢也——有穴窈然 C.則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隨以怠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項是 |
[ ] |
A.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B.褒之廬冢也——有穴窈然 C.則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隨以怠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高一語文 蘇教版(新課標·2004年初審) 蘇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部分重點中學2010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 題型:文學作品閱讀
永恒的《蒙娜•麗莎》
①去夏訪巴黎盧浮宮,得摩挲《蒙娜•麗莎》肖像的原跡,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術(shù)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達•芬奇的這幅半身美人肖像縱橫都不過十幾寸,可是她的意蘊多么深廣!佩特在《文藝復興論》里說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特殊精神都在這一幅畫里表現(xiàn)無遺。我雖然不知佩特所謂希臘的生氣,羅馬的淫欲和中世紀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從那輕盈笑靨里我仿佛窺見人世和諧靜穆的意境。這種境界在貝多芬樂曲里,在《密羅斯愛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詩里,也常隱約領(lǐng)略過,可是都不如《蒙娜•麗莎》所表現(xiàn)的深刻明顯。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紀人們的熱情,想到達•芬奇作此畫時費四個寒暑的精心結(jié)構(gòu),想象到麗莎夫人臨畫時聽到四周的緩歌慢舞,如何發(fā)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發(fā)呆時,這中世紀的甜夢忽然被現(xiàn)世紀的足音驚醒,一個法國向?qū)ьI(lǐng)著一群四五十個男的女的蜂擁而來了。向?qū)Р俸茏玖拥挠⒄Z指著說:“這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蹦切┤苏绽冻鰩追N驚奇的面孔,說出幾個處處用得著的贊美的形容詞,不到三分鐘又蜂擁而去了。一年四季,人們盡管川流不息地這樣蜂擁而來蜂擁而去,麗莎夫人卻時時刻刻在那兒露出你不知道是懷善意還是懷惡意的微笑。
④從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回想到《蒙娜•麗莎》的作者,我登時產(chǎn)生一種不調(diào)和的感觸,從中世紀到現(xiàn)世紀,這中間有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中世紀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飛快,現(xiàn)在坐飛艇不用幾十分鐘就可走幾百里了。中世紀的著作家要發(fā)行書籍須得請僧侶或抄手抄寫,一個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還不定能抄完一部書,現(xiàn)在大書坊每日可出書萬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詩集了。中世紀許多書籍是新奇的,連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兒那樣淵博,都沒有機會窺亞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歲時才有一次機會借閱《十三經(jīng)注疏》。現(xiàn)在圖書館林立,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紀畫《蒙娜•麗莎》的人須自己制畫具自己配顏料,作一幅畫往往須三年五載才可成功,現(xiàn)在美術(shù)家每日可以成幾幅乃至于十幾幅“創(chuàng)作”了。中世紀人想看《蒙娜•麗莎》須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誼,真能欣賞他,才能僥幸一飽眼福,現(xiàn)在盧浮宮好比十字街,任人來任人去了。
⑤這是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據(jù)歷史家說,我們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得多了。話雖如此說,我對著《蒙娜•麗莎》和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終不免有所懷疑。
⑥在這個現(xiàn)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現(xiàn)代科學和道德信條都比從前進步了,哪里還能迷信宗教崇尚俠義?我們已沒有從前人的呆氣,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別的不說,就是看《蒙娜•麗莎》也只像看破爛朝報了。
⑦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從紐約到巴黎還像從前乘帆船時要經(jīng)許多時日,冒許多危險,美國人穿過盧浮宮決不會像他們穿過巴黎香謝里雪街一樣匆促。
⑧現(xiàn)代人所謂“效率”以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拿法國理姆、亞眠各處幾個中世紀的大教寺和紐約一座世界最高的鋼鐵房屋相比較,或者拿一幅湘繡和杭州織錦相比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價值的標準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乃高尚理想與偉大人格之表現(xiàn)。如果它是經(jīng)過努力而能表現(xiàn)理想與人格的工作,即使結(jié)果失敗了,我們也得承認它是有價值的。
(節(jié)選自朱光潛《永恒的〈蒙娜麗莎)》有改動)
1.作者認為“第一流美術(shù)作品”的共性是 (2分)
2.第②段寫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
3.請選出下列說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6分)
A.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都是指中世紀和現(xiàn)世紀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條件上有巨大的差異。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對比,目的是讓我們認識到,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越是條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創(chuàng)作”一詞加了引號,頗含諷刺意味,表明現(xiàn)時代有許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質(zhì)量令人堪憂。
D.對歷史家所謂“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表示“懷疑”,原因是現(xiàn)代人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蒙娜麗莎》般的偉大作品。
E.第⑥段連用幾個問句,表示作者認為現(xiàn)代人輕浮粗率,難成大器。
F.作者欣賞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景仰的是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4.作者反對現(xiàn)代人過分強調(diào)的“效率”,他認為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2分)
5.根據(jù)文章提供的材料,寫一段介紹《蒙娜麗莎》的文字(不超過60字)(3分)
6.“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請舉例加以闡釋。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粵教高二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 2009-2010學年 第21期 總第177期 粵教版(選修)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桂壯紅皮書·高中同步系列·活題巧解巧練·高二語文(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聽泉韓靜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種心靈沐浴沖涼的感覺。琴弓的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鋸開了一個小縫兒,泉水呢,順著左手指頭尖兒款款地流出來。跌撲回還,繞在身邊。心里所有的浮躁、郁悶、煩瑣,都被淙淙流泉沖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凈得很。舌根也甜潤潤濕漉漉。說來真得感謝盲人音樂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會了我們聽泉。讓我們知道感覺山中清泉,應(yīng)該打通生命所有孔竅,只憑眼睛直觀是不夠的。是啊,古人說刑天舞干戚,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就是說人的渾身上下都生著精明的感官,人本來就是精靈剔透的靈長目,我們和炳哥的差別就在于不懂得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生出觸須撫摸自然,從這個角度說,也許我們才是真正的“盲人”。還有,我們沒有化清流為音樂的神力,在盲人音樂家阿炳這里,泉水是靈感的嬰兒。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縱即逝的靈感,再加進自己的天分、才情與生命感悟,人間就淌出了不朽的經(jīng)典,音樂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從前只是窮道士沿街賣藝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楊蔭瀏先生,那音樂的“泉水”不知會在哪兒幽咽斷流了。我在音樂學院學琴的時候,老先生楊蔭瀏的學養(yǎng)和人品極為師生尊崇。楊蔭瀏和阿炳(華彥鈞)之間的理解與默契,是人間知音的絕唱,俞伯牙與鐘子期也不能相比。換句話說,琴師俞伯牙倘若遇到楊蔭瀏,就大可不必因世無知音摔碎瑤琴了。楊蔭瀏是在建國初期為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chǎn),尋訪阿炳的。背著笨重的錄音機,他和阿炳談心,談藝、談琴。用那時候流行的“履帶”般的錄音機帶,錄下了阿炳的曲子。這首曲子無題,阿炳讓楊先生取個題目,楊先生思忖了片刻說,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像這時候阿炳是多么感動和驚奇,他那深陷的眼窩紅了,幾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這位先生不僅聽懂了他,把他的琴聲錄下,讓他的音樂永遠活著,而且,一語點睛,戳動了他的心泉之門。是呵是呵,這娓娓動聽的音樂,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沖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撲了過來。一輪梨花月變成了液體。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著歌,奔跑跳躍在惠山的綠竹林青草地。忽然從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極”,珠玉四濺;忽然在花叢間潛伏蛇行,若斷還連,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鵝卵石溪床上跳著輕盈的舞步,帶著小魚,攜著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樂在胡琴的三個把位回還,如曲水流觴。裝飾音和滑音機智乖巧,似魚嬉水草。抖弓細碎流暢,清流里有訴不盡的柔情!抖吃隆肥腔匦,讓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個夠。更要緊的是,楊先生聽著盲人音樂家心泉的律動,深深感覺到了阿炳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也聽到涌動的泉水里,有一點兒淡淡的哀傷。阿炳和楊蔭瀏都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可映月的二泉還奔涌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記得,這首美妙絕倫的樂曲使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由衷傾倒,他說過,《二泉映月》應(yīng)當跪下來聽。是的,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也許,惟有雙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們感激創(chuàng)造美的阿炳和發(fā)現(xiàn)美的楊蔭瀏。阿炳開掘出了他心中獨一無二的音樂泉,楊蔭瀏牽著“泉水”的手,出了山。
(《新華文摘》2000年第12期,略有改動)
[注]華彥鈞(18931950),現(xiàn)代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出身貧寒,做過道士和吹鼓手,后淪為流浪藝人。傳譜有二胡曲《聽松》《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1)這篇散文多處出現(xiàn)“泉水”,比較下列加粗的詞語,按要求填空。
[ ]
A.泉水呢,順著左手指頭尖兒款款地流出來。
B.那音樂的“泉水”不知會在哪兒幽咽斷流了。
C.他那深陷的眼窩紅了,幾乎要流出“泉水”了。
D.泉水一沖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撲了過來。
E.也聽到了涌動的泉水里,有一點兒淡淡的哀傷。
F.楊蔭瀏牽著“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句與第□句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
第□句與第□句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
(2)“《二泉映月》應(yīng)當跪下來聽”,作者認為小澤征爾這句話的含義是________。
(3)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P>
[ ]
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種心靈沐浴沖涼的感覺!蔽恼掠谩把葑唷倍挥谩靶蕾p”,是因為去演奏它,會更深刻地理解樂曲。
B.楊蔭瀏和阿炳之間“是人間知音的絕唱,俞伯牙與鐘子期也不能相比”,這是因為鐘子期對俞伯牙不能像楊蔭瀏對阿炳那樣“讓他的音樂永遠活著”。
C.文章用尋訪、談心、談藝、談琴、錄音、取題等來詳細地描述楊蔭瀏搶救并傳播波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
D.《二泉映月》表現(xiàn)了阿炳“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傷”,是他對自己身世的訴說。
E.文章標題“聽泉”,點明文章內(nèi)容,實際上也是將全文所涉及的各個方面貫穿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的線索。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天利38套 2008全國各省市名!卧獙n}訓練·語文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導練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設(shè)計必修三語文語文版 語文版 題型:048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