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項是

A.褒山亦謂之華山——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
B.褒之廬也——有穴
C.則或其欲出者——而又不隨以
D.后世之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道也哉
A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項是
[     ]
A.褒山亦謂之華山——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
B.褒之廬也——有穴
C.則或其欲出者——而又不隨以
D.后世之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道也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高一語文 蘇教版(新課標·2004年初審) 蘇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

給下列標點的詞注音。

( 。粒( 。

(2)

對下列兩句中的加粗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1)奈何取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2)后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  ]

A.

(1)句的兩個“之”相同,(2)句的兩個“而”不同。

B.

(1)句的兩個“之”不同,(2)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

(1)句的兩個“之”相同,(2)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

(1)句的兩個“之”不同,(2)句的兩個“而”相同。

(3)

找出對文中加粗詞語理解不正確的并訂正。

(1)不暇:來不及

(2)南畝:泛指農(nóng)田

(3)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4)獨夫:孤單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滅六國(1)者,六國(2)也”“使六國(3)各愛其人”,三個“六國”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部分重點中學2010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 題型:文學作品閱讀

 

永恒的《蒙娜•麗莎》

①去夏訪巴黎盧浮宮,得摩挲《蒙娜•麗莎》肖像的原跡,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術(shù)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達•芬奇的這幅半身美人肖像縱橫都不過十幾寸,可是她的意蘊多么深廣!佩特在《文藝復興論》里說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特殊精神都在這一幅畫里表現(xiàn)無遺。我雖然不知佩特所謂希臘的生氣,羅馬的淫欲和中世紀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從那輕盈笑靨里我仿佛窺見人世和諧靜穆的意境。這種境界在貝多芬樂曲里,在《密羅斯愛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詩里,也常隱約領(lǐng)略過,可是都不如《蒙娜•麗莎》所表現(xiàn)的深刻明顯。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紀人們的熱情,想到達•芬奇作此畫時費四個寒暑的精心結(jié)構(gòu),想象到麗莎夫人臨畫時聽到四周的緩歌慢舞,如何發(fā)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發(fā)呆時,這中世紀的甜夢忽然被現(xiàn)世紀的足音驚醒,一個法國向?qū)ьI(lǐng)著一群四五十個男的女的蜂擁而來了。向?qū)Р俸茏玖拥挠⒄Z指著說:“這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蹦切┤苏绽冻鰩追N驚奇的面孔,說出幾個處處用得著的贊美的形容詞,不到三分鐘又蜂擁而去了。一年四季,人們盡管川流不息地這樣蜂擁而來蜂擁而去,麗莎夫人卻時時刻刻在那兒露出你不知道是懷善意還是懷惡意的微笑。

④從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回想到《蒙娜•麗莎》的作者,我登時產(chǎn)生一種不調(diào)和的感觸,從中世紀到現(xiàn)世紀,這中間有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中世紀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飛快,現(xiàn)在坐飛艇不用幾十分鐘就可走幾百里了。中世紀的著作家要發(fā)行書籍須得請僧侶或抄手抄寫,一個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還不定能抄完一部書,現(xiàn)在大書坊每日可出書萬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詩集了。中世紀許多書籍是新奇的,連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兒那樣淵博,都沒有機會窺亞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歲時才有一次機會借閱《十三經(jīng)注疏》。現(xiàn)在圖書館林立,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紀畫《蒙娜•麗莎》的人須自己制畫具自己配顏料,作一幅畫往往須三年五載才可成功,現(xiàn)在美術(shù)家每日可以成幾幅乃至于十幾幅“創(chuàng)作”了。中世紀人想看《蒙娜•麗莎》須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誼,真能欣賞他,才能僥幸一飽眼福,現(xiàn)在盧浮宮好比十字街,任人來任人去了。

⑤這是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據(jù)歷史家說,我們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得多了。話雖如此說,我對著《蒙娜•麗莎》和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終不免有所懷疑。

⑥在這個現(xiàn)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現(xiàn)代科學和道德信條都比從前進步了,哪里還能迷信宗教崇尚俠義?我們已沒有從前人的呆氣,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別的不說,就是看《蒙娜•麗莎》也只像看破爛朝報了。

⑦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從紐約到巴黎還像從前乘帆船時要經(jīng)許多時日,冒許多危險,美國人穿過盧浮宮決不會像他們穿過巴黎香謝里雪街一樣匆促。

⑧現(xiàn)代人所謂“效率”以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拿法國理姆、亞眠各處幾個中世紀的大教寺和紐約一座世界最高的鋼鐵房屋相比較,或者拿一幅湘繡和杭州織錦相比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價值的標準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乃高尚理想與偉大人格之表現(xiàn)。如果它是經(jīng)過努力而能表現(xiàn)理想與人格的工作,即使結(jié)果失敗了,我們也得承認它是有價值的。

(節(jié)選自朱光潛《永恒的〈蒙娜麗莎)》有改動)

1.作者認為“第一流美術(shù)作品”的共性是                                 (2分)                                  

2.第②段寫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

                                                                           

                                                                           

3.請選出下列說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6分)

A.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都是指中世紀和現(xiàn)世紀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條件上有巨大的差異。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對比,目的是讓我們認識到,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越是條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創(chuàng)作”一詞加了引號,頗含諷刺意味,表明現(xiàn)時代有許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質(zhì)量令人堪憂。

D.對歷史家所謂“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表示“懷疑”,原因是現(xiàn)代人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蒙娜麗莎》般的偉大作品。

E.第⑥段連用幾個問句,表示作者認為現(xiàn)代人輕浮粗率,難成大器。

F.作者欣賞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景仰的是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4.作者反對現(xiàn)代人過分強調(diào)的“效率”,他認為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2分)

                                                                           

                                                                           

5.根據(jù)文章提供的材料,寫一段介紹《蒙娜麗莎》的文字(不超過60字)(3分)

                                                                            

                                                                           

                                                                           

6.“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請舉例加以闡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粵教高二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 2009-2010學年 第21期 總第177期 粵教版(選修) 題型:048

閱讀回答下題

黃岡竹樓記

王禹偁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②然;宜投壺③,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衣,戴華陽巾④,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譙,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復之,得二十稔!编妫∥嵋灾恋酪椅礆q,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注解]

 、儇冢k&):剖削。②丁。合缕迓渥拥穆曇。③投壺:古代宴飲時舉行的一種娛樂游戲,往壺中投箭,中者為勝。④華陽巾:道士戴的頭巾。

[賞析]

  本文是作者被貶為黃州知州時寫的,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因而憤激不平,鄙視富貴,從而產(chǎn)生豁達自適、隨遇而安的思想,本文即是這種心境的流露。全文用字精煉,三、四字句居多,加上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造成外在的辭采美感。這種精美的辭采和其中的思想相互輝映。

[練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不可具狀   狀:形狀

B.

見風帆沙鳥 第:只

C.

公退之   暇:空閑

D.

僅十    稔:年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刳去節(jié)/而余亦悔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B.

至道乙未歲/果予未時還家

C.

皆竹樓之助也/嬴聞如姬父為人

D.

庶斯樓不朽也/人又誰能以身察察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竹樓“清幽雅趣”的一組是

①刳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

②遠吞山光,平挹江瀨

③宜鼓琴,琴調(diào)和暢

④送夕陽,迎素月

⑤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⑥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

[  ]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4)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文章開篇即寫黃州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處,為下文詳寫竹樓作鋪墊,接著作者以聲寫樓,以聲抒情,詳寫了在樓中可以領(lǐng)略到的種種別處無法領(lǐng)略的清幽雅趣。

B.

作者把竹樓寫得情趣盎然,實際上抒發(fā)了自己的飄泊無定之苦,仕途失意之嘆;同時也傳達出作者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及莊重自持的思想情操。

C.

作者極力渲染謫居之樂,把省工廉價的竹樓描繪得幽趣盎然,含蓄地流露出忿懣不平的心情。既有對閑情逸趣的贊美,又有對貶謫遭遇的感喟。前后照應(yīng),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D.

文中作者將竹樓與古代的四大名樓放在一起寫,運用比喻、對比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高雅的志趣。文章大量運用排比句,間或用韻,清麗而富有情韻,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5)

斷句和翻譯。

1)用斜線“/”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江 山 之 外 第 見 風 帆 沙 鳥 煙 云 竹 樹 而 已 待 其 酒 力 醒 茶 煙 歇 送 夕 陽 迎 素 月 亦 謫 居 之 勝 概 也。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桂壯紅皮書·高中同步系列·活題巧解巧練·高二語文(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聽泉

韓靜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種心靈沐浴沖涼的感覺。琴弓的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鋸開了一個小縫兒,泉水呢,順著左手指頭尖兒款款地流出來。跌撲回還,繞在身邊。心里所有的浮躁、郁悶、煩瑣,都被淙淙流泉沖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凈得很。舌根也甜潤潤濕漉漉。說來真得感謝盲人音樂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會了我們聽泉。讓我們知道感覺山中清泉,應(yīng)該打通生命所有孔竅,只憑眼睛直觀是不夠的。是啊,古人說刑天舞干戚,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就是說人的渾身上下都生著精明的感官,人本來就是精靈剔透的靈長目,我們和炳哥的差別就在于不懂得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生出觸須撫摸自然,從這個角度說,也許我們才是真正的“盲人”。還有,我們沒有化清流為音樂的神力,在盲人音樂家阿炳這里,泉水是靈感的嬰兒。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縱即逝的靈感,再加進自己的天分、才情與生命感悟,人間就淌出了不朽的經(jīng)典,音樂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從前只是窮道士沿街賣藝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楊蔭瀏先生,那音樂的“泉水”不知會在哪兒幽咽斷流了。我在音樂學院學琴的時候,老先生楊蔭瀏的學養(yǎng)和人品極為師生尊崇。楊蔭瀏和阿炳(華彥鈞)之間的理解與默契,是人間知音的絕唱,俞伯牙與鐘子期也不能相比。換句話說,琴師俞伯牙倘若遇到楊蔭瀏,就大可不必因世無知音摔碎瑤琴了。楊蔭瀏是在建國初期為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chǎn),尋訪阿炳的。背著笨重的錄音機,他和阿炳談心,談藝、談琴。用那時候流行的“履帶”般的錄音機帶,錄下了阿炳的曲子。這首曲子無題,阿炳讓楊先生取個題目,楊先生思忖了片刻說,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像這時候阿炳是多么感動和驚奇,他那深陷的眼窩紅了,幾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這位先生不僅聽懂了他,把他的琴聲錄下,讓他的音樂永遠活著,而且,一語點睛,戳動了他的心泉之門。是呵是呵,這娓娓動聽的音樂,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沖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撲了過來。一輪梨花月變成了液體。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著歌,奔跑跳躍在惠山的綠竹林青草地。忽然從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極”,珠玉四濺;忽然在花叢間潛伏蛇行,若斷還連,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鵝卵石溪床上跳著輕盈的舞步,帶著小魚,攜著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樂在胡琴的三個把位回還,如曲水流觴。裝飾音和滑音機智乖巧,似魚嬉水草。抖弓細碎流暢,清流里有訴不盡的柔情!抖吃隆肥腔匦,讓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個夠。更要緊的是,楊先生聽著盲人音樂家心泉的律動,深深感覺到了阿炳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也聽到涌動的泉水里,有一點兒淡淡的哀傷。阿炳和楊蔭瀏都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可映月的二泉還奔涌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記得,這首美妙絕倫的樂曲使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由衷傾倒,他說過,《二泉映月》應(yīng)當跪下來聽。是的,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也許,惟有雙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們感激創(chuàng)造美的阿炳和發(fā)現(xiàn)美的楊蔭瀏。阿炳開掘出了他心中獨一無二的音樂泉,楊蔭瀏牽著“泉水”的手,出了山。

(《新華文摘》2000年第12期,略有改動)

[注]華彥鈞(18931950),現(xiàn)代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出身貧寒,做過道士和吹鼓手,后淪為流浪藝人。傳譜有二胡曲《聽松》《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1)這篇散文多處出現(xiàn)“泉水”,比較下列加粗的詞語,按要求填空。

[  ]

A.泉水呢,順著左手指頭尖兒款款地流出來。

B.那音樂的“泉水”不知會在哪兒幽咽斷流了。

C.他那深陷的眼窩紅了,幾乎要流出“泉水”了。

D.泉水一沖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撲了過來。

E.也聽到了涌動的泉水里,有一點兒淡淡的哀傷。

F.楊蔭瀏牽著“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句與第□句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

第□句與第□句意思相同,都指________。

(2)“《二泉映月》應(yīng)當跪下來聽”,作者認為小澤征爾這句話的含義是________。

(3)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P>

[  ]

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種心靈沐浴沖涼的感覺!蔽恼掠谩把葑唷倍挥谩靶蕾p”,是因為去演奏它,會更深刻地理解樂曲。

B.楊蔭瀏和阿炳之間“是人間知音的絕唱,俞伯牙與鐘子期也不能相比”,這是因為鐘子期對俞伯牙不能像楊蔭瀏對阿炳那樣“讓他的音樂永遠活著”。

C.文章用尋訪、談心、談藝、談琴、錄音、取題等來詳細地描述楊蔭瀏搶救并傳播波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

D.《二泉映月》表現(xiàn)了阿炳“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傷”,是他對自己身世的訴說。

E.文章標題“聽泉”,點明文章內(nèi)容,實際上也是將全文所涉及的各個方面貫穿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的線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天利38套 2008全國各省市名!卧獙n}訓練·語文 題型:048

答謝民師書

蘇軾

  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某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自還海北①,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②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shù)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庇衷唬骸稗o達而已矣!狈蜓灾褂谶_意,即疑若不文③,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④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于賦,何哉⑤?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jié)⑥,便謂之經(jīng),可乎?屈原作《離騷經(jīng)》,蓋《風》《雅》之再變者⑦,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奔娂姸嘌,豈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字⑧,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游焉;蛏兴涗洠敒樽鲾(shù)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圩ⅲ茛僮赃海北:作者被貶到海南赦免后渡海北還。②左右:對人的尊稱。③疑若不文:懷疑似乎不需要講究文采。④揚雄:西漢學者。⑤“此正所謂”四句:意謂文辭艱深而內(nèi)容淺易就是雕蟲篆刻,不僅揚雄的賦是這樣,他的《太玄》《法言》部屬于這一類。⑥變其音節(jié):指不用賦的格律形式而改寫散文。⑦《詩經(jīng)》的風雅中有一些表達憂怨之情的篇章,漢人稱為“變風”“變雅”。⑧惠力:惠力寺。法雨堂:殿堂名。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近奉,亟辱問訊        違:離別

B.

起居佳勝,感慰深矣     審:明白

C.

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     坐:因為

D.

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淺易之說 文:文采

(2)

下列各組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

①數(shù)賜臨,傾蓋如故 ②生孩六月,慈父

B.

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 ②舍鄭以為東道主

C.

①豈能有益左右、其身也,則恥師焉

D.

①非人所能口舌定貴賤也、诜蛞近,則游者眾

(3)

下列各項,不屬于作者贊同的寫文章的法則的一項是

[  ]

A.

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

B.

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C.

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

D.

辭達而已矣

(4)

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  ]

A.

文章開頭寒暄幾句,流露被貶的感慨,同時也對謝民師的熱情相待以及兩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別高興。感情曲折變化,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

B.

作者從評說謝民師的文章入手,暢談自己對文章的見解。敘議結(jié)合,旨在明理。作者以行云流水為喻,生動而富于形象,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C.

文章羅列了屈原、賈誼、司馬相如等作家,論其優(yōu)劣,以明“辭達”的內(nèi)涵。作為反證,作者分析揚雄的失誤,認為他主要在于沒有很好地掌握“辭達”這一要領(lǐng)。

D.

全文平易自然,流暢婉轉(zhuǎn),行文曲折舒緩,含而不露,須悉心品味,方能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如陳年美酒,初入口也許一般,但稍許回味,才覺甘醇無限。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 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下列兩句中的加粗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如泥沙?使負棟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2)后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A.(1)句的兩個“之”相同,(2)句的兩個“而”不同。
B.(1)句 的兩個“之”不同,(2)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1)句的兩個“之”相同,(2)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1)句的兩個“之”不同,(2)句的兩個“而”相同。
2.對文中加粗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
②南畝:泛指農(nóng)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啞:難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據(jù)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句中四處“后人”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 的人。
4.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nèi)部原因造成的 ,見解極為深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導練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

對下列兩句中的加粗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奈何取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②后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  ]

A.

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

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

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

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2)

對下列詞語的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函谷:即函谷關(guān)。

②南畝:泛指農(nóng)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弘y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  ]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

根據(jù)文意,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句中四處“后人”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唐人;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

對上面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

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nèi)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設(shè)計必修三語文語文版 語文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①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C后人而復哀D后人也。

(1)

對下列兩句中加粗的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

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

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

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

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2)

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

②南畝:泛指農(nóng)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啞:難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  ]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③

D.

②④⑥⑦

(3)

下列對文中畫線的四個“后人”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

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

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nèi)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