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色彩義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老師這幾年對同學們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大家都很感動。
B.在今天舉行的決賽中,我國選手有實力染指金牌的項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馬拉松比賽。
C.這次世界杯足球賽,各個強隊厲兵秣馬、覬覦桂冠。
D.李白與杜甫分別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們的作品風格迥異,真有天壤之別。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色彩義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老師這幾年對同學們耳提面命,諄諄教誨,大家都很感動。
B.在今天舉行的決賽中,我國選手有實力染指金牌的項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馬拉松比賽。
C.這次世界杯足球賽,各個強隊厲兵秣馬、覬覦桂冠。
D.李白與杜甫分別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們的作品風格迥異,真有天壤之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深圳高級中學2007屆高三年級綜合測試(一)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題。

 。ㄍ豸酥┢鸺颐貢。復授護軍將軍。羲之既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乃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待之,羲之嘆惜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之。道士云:“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濒酥廊粚懏,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f7i通“榧”,樹名)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崩讶缙溲裕烁傎I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痹c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翼深嘆伏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樂死!”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背⒁云涫目,亦不復征之。

  時劉惔丹楊尹,許詢嘗就惔宿,床幃新麗,飲食豐甘,詢曰:“若此保全,殊勝東山。”惔曰:“卿若知吉兇由人,吾安得保此!濒酥谧,曰:“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倍瞬⒂欣⑸

(節(jié)選自《晉書·王羲之傳》)

 。圩ⅲ葭婔恚翰芪捍蟪,精于書法。張芝:字伯英,東漢人,書法家,專習草書,被尊稱為“草圣”。巢、許:巢父、許由,相傳均為唐堯時隱居的高士。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契:傳說中商族的始祖。

(1)

選出對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4分)

[  ]

A.

羲之嘆惜日  彌:滿。

B.

我書比鐘繇,當行  抗:抵擋。

C.

意甚悅,固求之  市:買。

D.

頃正絲竹陶寫  賴:依賴。

(2)

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4分)

[  ]

A.

攜親友命駕就觀

②過江顛狽,乃亡失

B.

①烹待之

②我卒當樂死

C.

寫《道德經》

②時劉惔丹楊尹

D.

①羲之笑不答

翼深嘆伏

(3)

選出全部表現其“任率”的一項(4分)

①見棐幾滑凈,因書之。

②書其扇,各為五字。

③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④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⑤采藥石不遠千里。

⑥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

[  ]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

選出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4分)

[  ]

A.

王羲之很喜歡鵝,當他得知老婦人將善啼叫的鵝燒煮時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讓他書寫《道德經》作為交換鵝的條件時,他欣然命筆。

B.

王羲之自愧不如張芝練習書法那樣刻苦,但又常常認為自己的書法成就應該在鐘繇、張芝之上。

C.

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體寫給哥哥的信后,感嘆羲之的書法光彩有如神靈的光輝,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戰(zhàn)亂中丟失的張氏書法的風貌。

D.

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間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堅決而不再征召他為官,這與他早年請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羲之既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

②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6)

標點下面的一段話(3分)

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嘆伏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瀘沽湖
⑴“瀘沽湖有多么美?”人們總愛這么問。
⑵只能這么說:面對瀘沽湖,任何一個傻瓜用一種傻瓜相機,順手這么一按——行了,這張照片準能參加全國影展,說不定還能得獎!
⑶這就是瀘沽湖。
⑷“神仙姿態(tài)”“天上人間”這一類的華麗辭藻你都可以給她,她當之無愧也不稀罕。像所有遺世獨立的無名風景區(qū)一樣,她們的美是孤傲的,是拒絕世俗的探訪的,因為她們的美原本是由于世俗社會的遺忘和冷漠而造成的。九寨溝也好,張家界也好,哈納斯湖也好,現在都著名了。瀘沽湖也會著名的,但是,隨著著名而來的是什么呢?有時候真希望制定一個參觀這類風景區(qū)的法,規(guī)定只有高教養(yǎng)的人才有資格參觀。不然,這類風景區(qū)很快會蕩然無存。
⑸瀘沽湖是摩梭人的伊甸園。
⑹她是人類遙遠的母系社會時期遺失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的一粒最后的種子,一冊字跡不清的孤本,一部有關遠古先民們的電影,一滴保存到了本世紀末的單純水珠兒。
⑺我不想多說自然,自然風光如若沒有人和其他一些生命,便是渾然無覺的。開辟鴻蒙,盤古創(chuàng)造了世界。作為先祖和先知,他臨終看到的是一個生機無限的世界。但是盤古沒有料到,僅僅只過了3000年,人口已經膨脹得使地球的自轉減速,也使整個地球變得乖僻起來。
⑻他留給我們的那些偉大的本錢,已經快花光了。
⑼而瀘沽湖,恰是當初不小心遺落在某個角落的一枚。它還存在,是因為人們在忙亂中沒能注意到它,就像一個人偶然從過去的褲子口袋里翻出了一枚錢幣。
⑽咦?他看著它,奇怪而又欣喜。
⑾他會用它趕快去酒館再喝一杯酒嗎?
⑿沒準兒。
⒀但是摩梭人不會花它。摩梭人也許沒有經濟頭腦,但絕對有生命意識。他們視這枚遺落的金幣為自己的族徽、為自己生存的依據;他們雖然沒有導彈而只有弓弩,卻學會了和諧地與瀘沽湖共存。
⒁摩梭人!
⒂當夜晚來臨,當清澈的湖水輕輕舔著沙灘,款款涌向村落;當村落較為空曠的一角點燃了篝火,火光和笛的聲音首先召喚了青年男女,然后是小孩,然后是老人……
⒃舞蹈就自然而然地跳起來了,摩梭人!
⒄男子多為高大健美的,穿著類似藏民的袍子,戴著硬邊的禮帽,有些像牛仔。女子多是美麗輕盈的,穿了鑲邊的長裙,像一排舞蹈演員似的整齊。
⒅男子和女子很自然的拉起手來,臂挽著臂;他們很自然,看起來心理活動單純而健康。沒有什么男女授受不親的影子,也沒有理論上贊美勞倫斯實際上受困于朱熹的矛盾。他們非常坦然,因坦然而純潔無邪;我們卻有些窘迫,因窘迫而證明我們想得太多。這不太好,可是我們正是因為念頭復雜才進化成“文明人”的呀?這時候,我們或多或少會發(fā)現自己回不去了,想使自己單純已經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了。
⒆但是摩梭人舞蹈起來了!
⒇一支短笛引領者的舞蹈,高大的青年男子在前面,姑娘們拖曳著白裙隨著舞步整齊地抖動;男子和女子挽著手臂有節(jié)奏地搖起又落下;男子的腿長而有力,踏跺和旋扭如同一群駿馬的腿不停地運動著,節(jié)奏強烈,充滿著粗獷單純的力度;女子的面部表情是一種平靜的微笑,是含蓄的陶醉,她們間歇著唱歌和呼喊;所有的女子都天賦地擁有金屬般的嗓音和唱歌的天才,這一切都在夜色的掩護和篝火的照耀下,得以凸現,顯得神秘,顯得光彩迷人!
(21)圍繞著火又被水圍繞,水和火這一對不相容的美麗的矛盾,就這樣和諧地共存了。
(22)至于“歌星”這樣的詞,我想會使摩梭人驚訝不解的。在他們看來,每一個人都會唱歌,就像每一只百靈鳥都會唱歌一樣自然。另外,我們現在使用得很多的名詞和概念,我想也會令他們費解。譬如“離婚”這個詞吧,我猜他們會這么問:“就是他和她的阿助(摩梭人語,朋友。)不好了吧?”
(23)“對,是這么回事兒。”
(24)“那她的阿助就不會再來她家了!
(25)“這……一言難盡!”
(26)究竟是我們文明呢還是他們文明?我們進步了3000年怎么還沒走到人類的起點呢?摩梭人可能什么主義都沒有,什么古典主義,什么浪漫主義,什么超現實主義,她們都不懂。但是都比我們像一些,唯獨我們,正擱淺在昨天與明天的礁區(qū),拼命掙扎。
(27)摩梭人,小心!
(28)瀘沽湖——最后的伊甸園。
(29)這湖畔派兼高蹈派的舞蹈就這么跳著,精力充沛不狂不躁地舞蹈著,歡唱著,直到深夜。
(30)連續(xù)好多個夜晚,我的耳朵里總是升起那短笛的聲音,若隱若現;從很遠的地方飄來,在很近的地方響著。
【小題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

A.文章開篇虛寫瀘沽湖的自然美,只需一個傻瓜用一種傻瓜相機順手這么一按,照片準能參加全國影展,有吸引讀者急于卒讀下文之功效。
B.所有遺世獨立的無名風景區(qū)一旦聲名鵲起,世俗社會的探訪,很快會使風景區(qū)蕩然無存。瀘沽湖被人發(fā)現后,她的美將會消失。
C.第⑹段用排比兼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地表現了瀘沽湖的彌足珍貴。
D.⑼--⑿段作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再現了世人發(fā)現瀘沽湖后的奇怪而欣喜的心態(tài),也表現出作者隱隱的擔憂——瀘沽湖會被人糟蹋掉。
E. 末段寫短笛的聲音“從很遠的地方飄來,在很近的地方響著”含蓄雋永:這美妙的樂音來自俗世之外,久久地在我的耳邊回響;這絕版的生活圖景,永存我的心中。
【小題2】第⑺段首句“我不想多說自然,自然風光如若沒有人和其他一些生命,便是渾然無覺的”在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請你作簡要分析。(4分)
【小題3】作者認為“瀘沽湖是摩梭人的伊甸園”, 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點,請簡要分析。(4分)
【小題4】第(26)段中,作者說“我們進步了3000年”“還沒走到人類的起點”,感慨今天的我們“正擱淺在昨天與明天的礁區(qū),拼命掙扎”。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結合原文并聯(lián)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魯人高二版 2009-2010學年 第6期 總第162期 魯教版 題型:048

閱讀《鹓與鴟》,回答下題。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①,子知之乎?夫鹓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②得腐鼠,鹓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選自《莊子·秋水》)

  [注釋]①鹓yu1nch*),古代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②鴟(ch9),貓頭鷹的一種。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惠子梁  相:做宰相

B.

謂惠子曰 或:有人

C.

非梧桐不 止:棲息

D.

搜于中  國:國家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①夫鹓發(fā)南海、诙w北海

B.

于是惠子恐  、于是鴟得腐鼠

C.

①莊子往見  、邴g

D.

①子知乎   、谘龆

(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莊子來,欲代子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莊子以鴟自比,以鹓比惠子,形象地表達了惠子唯恐失去的國相地位,在莊子看來不過是一只腐臭的死老鼠而已。在鮮明的對比中,顯示出莊子與惠子對待名利時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B.

莊子詼諧善辯,他借鹓與鴟的對話,熱烈贊揚鹓“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钡倪h大抱負,贊揚那種“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高尚節(jié)操,辛辣地諷刺了鴟的陰暗心理和丑惡嘴臉。

C.

莊子通過鹓與鴟的對話,既表白了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鄙棄功名、蔑視權貴的人生理想,又挖苦了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庸人自擾。

D.

《莊子》這部書大量運用寓言,對所論述的抽象事理進行了形象化的比擬,并以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塑造了奇?zhèn)ス妍惖睦硐刖辰,使文章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本文篇幅雖短,我們卻不難從中領略《莊子》的獨特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瀘沽湖
(1)“瀘沽湖有多么美?”人們總愛這么問。
(2)只能這么說:面對瀘沽湖,任何一個傻瓜用一種傻瓜相機,順手這么一按——行了,這張照片準能參加全國影展,說不定還能得獎!
(3)這就是瀘沽湖。
(4)“神仙姿態(tài)”“天上人間”這一類的華麗辭藻你都可以給她,她當之無愧也不稀罕。像所有遺世獨立的無名風景區(qū)一樣,她們的美是孤傲的,是拒絕世俗的探訪的,因為她們的美原本是由于世俗社會的遺忘和冷漠而造成的。九寨溝也好,張家界也好,哈納斯湖也好,現在都著名了。瀘沽湖也會著名的,但是,隨著著名而來的是什么呢?有時候真希望制定一個參觀這類風景區(qū)的法,規(guī)定只有高教養(yǎng)的人才有資格參觀。不然,這類風景區(qū)很快會蕩然無存。
(5)瀘沽湖是摩梭人的伊甸園。
(6)她是人類遙遠的母系社會時期遺失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的一粒最后的種子,一冊字跡不清的孤本,一部有關遠古先民們的電影,一滴保存到了本世紀末的單純水珠兒。
(7)我不想多說自然,自然風光如若沒有人和其他一些生命,便是渾然無覺的。開辟鴻蒙,盤古創(chuàng)造了世界。作為先祖和先知,他臨終看到的是一個生機無限的世界。但是盤古沒有料到,僅僅只過了3000年,人口已經膨脹得使地球的自轉減速,也使整個地球變得乖僻起來。
(8)他留給我們的那些偉大的本錢,已經快花光了。
(9)而瀘沽湖,恰是當初不小心遺落在某個角落的一枚。它還存在,是因為人們在忙亂中沒能注意到它,就像一個人偶然從過去的褲子口袋里翻出了一枚錢幣。
(10)咦?他看著它,奇怪而又欣喜。
(11)他會用它趕快去酒館再喝一杯酒嗎?
(12)沒準兒。
(13)但是摩梭人不會花它。摩梭人也許沒有經濟頭腦,但絕對有生命意識。他們視這枚遺落的金幣為自己的族徽、為自己生存的依據;他們雖然沒有導彈而只有弓弩,卻學會了和諧地與瀘沽湖共存。
(14)摩梭人!
(15)當夜晚來臨,當清澈的湖水輕輕舔著沙灘,款款涌向村落;當村落較為空曠的一角點燃了篝火,火光和笛的聲音首先召喚了青年男女,然后是小孩,然后是老人……
(16)舞蹈就自然而然地跳起來了,摩梭人!
(17)男子多為高大健美的,穿著類似藏民的袍子,戴著硬邊的禮帽,有些像牛仔。女子多是美麗輕盈的,穿了鑲邊的長裙,像一排舞蹈演員似的整齊。
(18)男子和女子很自然的拉起手來,臂挽著臂;他們很自然,看起來心理活動單純而健康。沒有什么男女授受不親的影子,也沒有理論上贊美勞倫斯實際上受困于朱熹的矛盾。他們非常坦然,因坦然而純潔無邪;我們卻有些窘迫,因窘迫而證明我們想得太多。這不太好,可是我們正是因為念頭復雜才進化成“文明人”的呀?這時候,我們或多或少會發(fā)現自己回不去了,想使自己單純已經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了。
(19)但是摩梭人舞蹈起來了!
(20)一支短笛引領者的舞蹈,高大的青年男子在前面,姑娘們拖曳著白裙隨著舞步整齊地抖動;男子和女子挽著手臂有節(jié)奏地搖起又落下;男子的腿長而有力,踏跺和旋扭如同一群駿馬的腿不停地運動著,節(jié)奏強烈,充滿著粗獷單純的力度;女子的面部表情是一種平靜的微笑,是含蓄的陶醉,她們間歇著唱歌和呼喊;所有的女子都天賦地擁有金屬般的嗓音和唱歌的天才,這一切都在夜色的掩護和篝火的照耀下,得以凸現,顯得神秘,顯得光彩迷人!
(21)圍繞著火又被水圍繞,水和火這一對不相容的美麗的矛盾,就這樣和諧地共存了。
(22)至于“歌星”這樣的詞,我想會使摩梭人驚訝不解的。在他們看來,每一個人都會唱歌,就像每一只百靈鳥都會唱歌一樣自然。另外,我們現在使用得很多的名詞和概念,我想也會令他們費解。譬如“離婚”這個詞吧,我猜他們會這么問:“就是他和她的阿助(摩梭人語,朋友。)不好了吧?”
(23)“對,是這么回事兒。”
(24)“那她的阿助就不會再來她家了!
(25)“這……一言難盡!”
(26)究竟是我們文明呢還是他們文明?我們進步了3000年怎么還沒走到人類的起點呢?摩梭人可能什么主義都沒有,什么古典主義,什么浪漫主義,什么超現實主義,她們都不懂。但是都比我們像一些,唯獨我們,正擱淺在昨天與明天的礁區(qū),拼命掙扎。
(27)摩梭人,小心!
(28)瀘沽湖——最后的伊甸園。
(29)這湖畔派兼高蹈派的舞蹈就這么跳著,精力充沛不狂不躁地舞蹈著,歡唱著,直到深夜。
(30)連續(xù)好多個夜晚,我的耳朵里總是升起那短笛的聲音,若隱若現;從很遠的地方飄來,在很近的地方響著。
【小題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文章開篇虛寫瀘沽湖的自然美,只需一個傻瓜用一種傻瓜相機順手這么一按,照片準能參加全國影展,有吸引讀者急于卒讀下文之功效。
B.所有遺世獨立的無名風景區(qū)一旦聲名鵲起,世俗社會的探訪,很快會使風景區(qū)蕩然無存。瀘沽湖被人發(fā)現后,她的美將會消失。
C.第⑹段用排比兼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地表現了瀘沽湖的彌足珍貴。
D.⑼--⑿段作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再現了世人發(fā)現瀘沽湖后的奇怪而欣喜的心態(tài),也表現出作者隱隱的擔憂——瀘沽湖會被人糟蹋掉。
E. 末段寫短笛的聲音“從很遠的地方飄來,在很近的地方響著”含蓄雋永:這美妙的樂音來自俗世之外,久久地在我的耳邊回響;這絕版的生活圖景,永存我的心中。
【小題2】第⑺段首句“我不想多說自然,自然風光如若沒有人和其他一些生命,便是渾然無覺的”在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請你作簡要分析。(4分)
【小題3】作者認為“瀘沽湖是摩梭人的伊甸園”, 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點,請簡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陶淵明的詩歌風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格與所表現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答:

⑶.依據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對作者筆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陶淵明的詩歌風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格與所表現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答:

⑶.依據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對作者筆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陜西省西安鐵一中高三上學期12月考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5分)

A.陶淵明的詩歌風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格與所表現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3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3分)
答:
⑶.依據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6分)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對作者筆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陜西省高三上學期12月考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5分)

A.陶淵明的詩歌風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格與所表現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3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3分)

答:

⑶.依據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6分)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對作者筆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