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句中加粗詞意義與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谖釃L終日思矣
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④國家可幾而理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01 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句中加粗詞意義與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谖釃L終日思矣
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④國家可幾而理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詞語意義和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二蟲又何知
②均二策
然猶有未樹也
④此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1. A.
    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2. B.
    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3. C.
    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4. D.
    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和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與②相同 、叟c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  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 、叟c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 、叟c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讀想用  高二語文(下) 題型:013

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和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全國卷2(黔、黑、吉、滇、甘、疆、蒙、青、藏)、語文 題型:048

閱讀正確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王曇首,瑯邪臨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業(yè)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財,曇首唯取圖書而已。辟瑯邪王大司馬屬,從府公修復洛陽園陵。與從弟球俱詣高祖,時謝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曇首答曰:“既從神武之師,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备咦鎼偂P兄僚沓,高祖大會戲馬臺,豫坐者皆賦詩;曇首文先成,高祖覽讀,因問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門戶何寄!备咦娲笮Α沂子凶R局智度,喜慍不見于色,閨門之內(nèi),雍雍如也。手不執(zhí)金玉,婦女不得為飾玩,自非祿賜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為冠軍、徐州刺史,留鎮(zhèn)彭城,以曇首為府功曹。太祖鎮(zhèn)江陵,自功曹為長史,隨府轉(zhuǎn)鎮(zhèn)西長史。高祖甚知之,謂太祖曰:“王曇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奔凹次唬詴沂诪槭讨,誅徐羨之等,平謝晦,曇首之力也;奁胶,上欲封曇首等,會宴集,舉酒勸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無復今日!睍r封詔已成,出以示曇首,曇首曰:“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臣等雖得仰憑天光,效其毫露,豈可因國之災,以為身幸。陛下雖欲私臣,當如直史何?”上不能奪,故封事遂寢。時兄弘錄尚書事,又為揚州刺史,曇首為上所親委,任兼兩宮。彭城王義康與弘并錄,意常怏怏,又欲得揚州,形于辭旨。以曇首居中,分其權(quán)任,愈不悅。曇首固乞吳郡,太祖曰:“豈有欲建大廈而遺其棟梁者哉?賢兄比屢稱疾,固辭州任,將來若相申許者,此處非卿而誰?亦何吳郡之有!睍r弘久疾,屢遜位,不許。曇首勸弘減府兵力之半以配義康,義康乃悅。七年,卒。太祖為之慟,中書舍人周赳侍側(cè),曰:“王家欲衰,賢者先殞!鄙显唬骸爸笔俏壹宜ザ!

節(jié)選自《宋書·王曇首傳》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除著作郎,不 就:赴任

B.

與從弟球俱高祖 詣:拜訪

C.

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

如民,門戶何寄 但:只是

(2)

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王曇首“受賞識”和“善治家”的一組是

[  ]

A.

曇首有識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婦女不得為飾玩

C.

誅徐羨之等,平謝晦 閨門之內(nèi),雍雍如也

D.

此坐非卿兄弟,無復今日 豈可因國之災,以為身幸

(3)

下列對原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王曇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優(yōu)秀,兄弟間分財產(chǎn),他只拿取圖書,從軍后隨高祖外出,高祖要眾人賦詩,曇首寫成,王弘對他評價甚高,高祖也很高興。

B.

王曇首性格沉穩(wěn),喜怒不形于色,同時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賞識曇首,晉升他的官職,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詢曇首,曇首果然在平定國難中貢獻很大。

C.

王曇首在平定謝晦事中有功,當時封賞他的詔書已經(jīng)擬就,但曇首婉拒不受,認為自己雖盡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愛。也無法面對史臣。封賞事于是擱置下來。

D.

王曇首看出義康為權(quán)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堅持要求調(diào)任吳郡。太祖打算重用曇首,未答應他的請求。曇首勸說其兄王弘讓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4)

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從神武之師,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12分,每小題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先進》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子哂之  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饑饉  因:趁著    D.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或:有人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②為國以禮

    C.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D.①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②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對下列各句中“與”字的意義和用法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吾與點也          ② 唯求則非邦也與   

    ③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鳥獸不可與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與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曾皙描繪了一幅和諧寧靜萬民同樂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個國家德政達到極致的體現(xiàn),這正好符合孔子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B.此篇結(jié)構(gòu)完整,人物形象鮮明:子路性急直率,有點粗疏魯莽;冉有、公西華謙虛謹慎,平易謙和;曾晰則顯得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

    C.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

    D.弟子們談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時,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態(tài)度:對曾皙表示非常贊同,甚至欣賞;對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達對弟子的滿意;對冉有、公西華沒有表示可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題

《述庵文鈔》①序

姚 鼐

  余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②。是三者,茍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茍不善用之,則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過,而智昧于所當擇也。夫天之生才,雖美不能無偏,故以能兼長者為貴,而兼之中又有害焉。豈非能盡其天之所與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難得與?

  青浦王蘭泉先生,其才天與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韻逸氣,而議論考核,甚辨而不煩,極博而不蕪,精到而意不至于竭盡。此善用其天與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過而害其美者矣。先生歷官多從戎旅,馳驅(qū)梁、益,周覽萬里,助成國家定絕域之奇功。因取異見駭聞之事與境,以發(fā)其瑰偉之辭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謂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獨異于人;吾謂此不足為先生異,而先生能自盡其才,以善承天與者之為異也。

鼐少于京師識先生,時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獨貴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歸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鈔》四十卷,見寄于金陵。發(fā)而讀之,自謂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痔煜聦W者讀先生集,第嘆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隱其愚陋之識而不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詩集及他著述,其體雖不必盡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卷四)

[注]①《述庵文鈔》,清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號述庵,學者稱蘭泉先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诹x理:儒家所講的道理,后世專指程朱理學所倡之理?甲C:指對古籍的文字音義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進行考證辨析,是清代漢學家研究古籍的主要辦法。文章:這里主要指文辭的表達方法。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有言義理之過者                過分

   B.鼐心獨貴其才                    珍貴

   C.見寄于金陵                      拜見

   D.其體雖不必盡同于古文            體裁

下列各句,不屬于作者對寫作的看法的一句是                      

A.是三者,茍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

B.故以能兼長者為貴,而兼之中又有害焉

C.此善用其天與以能兼之才

D.因取異見駭聞之事與境,以發(fā)其瑰偉之辭為古文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指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都是構(gòu)成“學問”的一部分,應該“相濟”、“兼長”,不偏廢,不相害。

B.作者認為,如果過于追求“義理”、“考證”,就會導致文章言辭雜亂,內(nèi)容瑣碎繁繞,難以成為上乘之作。

C.作者以王蘭泉先生的寫作為例子,說明要寫出描寫精細而意味不盡的文章,就必須有異于常人的生活經(jīng)歷。

D.作者希望讀書人不僅要懂得欣賞《述庵文鈔》優(yōu)美的文辭,更要從中領(lǐng)悟到王蘭泉文章的魅力是在于“兼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屆山東省濟寧一中高三第一次質(zhì)量檢測理科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12分,每小題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先進》
【小題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子哂之哂:微笑。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饑饉因:趁著D.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或:有人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②為國以禮
C.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D.①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②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小題3】對下列各句中“與”字的意義和用法分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吾與點也        ② 唯求則非邦也與   
③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鳥獸不可與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與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小題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曾皙描繪了一幅和諧寧靜萬民同樂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個國家德政達到極致的體現(xiàn),這正好符合孔子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B.此篇結(jié)構(gòu)完整,人物形象鮮明:子路性急直率,有點粗疏魯莽;冉有、公西華謙虛謹慎,平易謙和;曾晰則顯得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
C.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
D.弟子們談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時,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態(tài)度:對曾皙表示非常贊同,甚至欣賞;對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達對弟子的滿意;對冉有、公西華沒有表示可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