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沒有古今異義詞的一句是 |
A.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B.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C.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D.犧牲既成,粢盛既潔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送徐無黨南歸序 歐陽修
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于腐壞澌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見于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鬃拥茏樱心苷抡咭,有能言語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shù);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于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于人。既去,而與群士試于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選自《居士集》)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送徐無黨南歸序 序:寫在文章前面的話
B.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 推:推崇
C.言語工矣 工:精巧
D.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 榮:草木開花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草木鳥獸之為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其所以為圣賢者 其孰能譏之乎
D.亦因以自警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見之于言”的一組是
①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 ②修于身者,無所不獲
③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 ④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⑤文章麗矣,言語工矣 ⑥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如果能努力修煉個人操守的話,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
B.作者認為,顏回就是既“修之于身”,又“施之于世,見之于言”的圣賢。
C.許多著名的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竭盡心力,但和世人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什么區(qū)別。
D.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不單是為贈給徐無黨,同時也用來警示自己一番。
斷句和翻譯。(共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于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
②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送徐無黨南歸序 歐陽修
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于腐壞澌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見于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鬃拥茏,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shù);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于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于人。既去,而與群士試于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選自《居士集》)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送徐無黨南歸序 序:寫在文章前面的話
B.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 推:推崇
C.言語工矣 工:精巧
D.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 榮:草木開花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草木鳥獸之為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其所以為圣賢者 其孰能譏之乎
D.亦因以自警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見之于言”的一組是
①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 ②修于身者,無所不獲
③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 ④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⑤文章麗矣,言語工矣 ⑥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如果能努力修煉個人操守的話,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
B.作者認為,顏回就是既“修之于身”,又“施之于世,見之于言”的圣賢。
C.許多著名的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竭盡心力,但和世人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什么區(qū)別。
D.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不單是為贈給徐無黨,同時也用來警示自己一番。
斷句和翻譯。(共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于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
②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第后面題目。(17分)
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學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風景線:知識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為獲得贊美的主角。
②新文學運動以來,魯迅的《孔乙己》、葉圣陶描摹灰色知識分子的《潘先生在難中》、錢鐘書的《圍城》等名著名篇,瞄準的對象盡是知識分子。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識分子逐漸陷入整體挨批的社會大氛圍下,從思想界到文學界,知識分子全得低頭認罪,成為必然自覺改造的對象,文學形象中的知識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來。進入九十年代,從特定意義上,知識分子仍然是社會上的弱者,因為誰都可以扯上知識分子開罵一通。王朔說知識分子“不罵白不罵”,并不僅僅是王朔個人的“美學投機”或“藝術選擇”,實際上代表著整個社會審美的某種價值趨向。
③中國文學盡拿知識分子“開涮”,乃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本人試析一二。
④知識分子有能力參預各項社會活動,有可能躋身權益分配之列,社會身份十分微妙,處于不上不下的中間階層。因掌握知識,知識分子自必懷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輩,不安于既有現(xiàn)狀。行高于眾、品異于俗,知識分子的英雄自畫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張,主客觀之間存在相當差距。在群俗看來,便很有點脫離現(xiàn)實做白日夢的味道,可嘲可笑之處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內容”。聰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賣點。這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何以成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無論中外,相對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工農社會地位更低,處于社會最低層。尤其在舊時中國,不少工農連基本生存條件都不具備。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強大社會心理定勢。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掀起的文藝工農化運動,除了現(xiàn)實政治因素,從審美角度也倚于這一社會心理定勢。否則,工農化何以會于短時期內得到文藝界的廣泛認同?
⑥由于知識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處何地有癢癢肉,知道哪兒隱藏著最豐富的“礦藏”,一舉刨一扛鎬的“第一感覺”都往那兒匯聚,這樣便從創(chuàng)作源頭上決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鍵又在于細節(jié)與深度,對作家來說最容易寫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會效應也較好,上面不會怪罪,下面不會得罪,官不厭民不嫌,就像相聲演員最好的開涮對象總是自己。既然將鏡頭對準了知識分子,那么還能不搞出幾聲笑來?誰身上還能沒有一點可資嘲笑的“不完善”之處?
⑦孔孟以降,中國士人審美習俗便形成強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勢,以過去否定現(xiàn)實!叭奈洹保瑯税裰两。厚古薄今,從習慣上養(yǎng)成了中國學者拒絕接受新事物的審美傳統(tǒng)——“以新為不可知,以舊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嘯文壇的“尋根派”,呼吁從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特質中找尋現(xiàn)代社會的“自我”,期望從歷史中找到自己的“根”,從寧靜鄉(xiāng)村處尋找文化根源,從遙遠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現(xiàn)代社會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個漁佬兒》,從思想傾向上,表現(xiàn)出追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yè)文明,表現(xiàn)出追慕落后的趨向,但從審美上卻因這一“向后看”得到價值支撐,覓得內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現(xiàn)代文明。而知識分子又總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與“向后看”的審美定勢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識分子便成了一塊滋味多多的“癢癢肉”。
⑨二十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精神與審美觀點均處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舊矛盾交聚匯集,以“舊”笑“今”也是一種必然。恰好多讀了幾年書的知識分子又是公認的新派人物,多有與眾不同之處,被俚俗們拎出來當當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當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新派人物嘲笑舊式人物總是“夏瑜”式的孤掌難鳴,不成氣候缺乏呼應,而舊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則是一呼百諾,激掌一片。 因此,審美上從來就是偏舊不偏新,魯迅的《藥》中,最好笑的人物還是那個“瘋子”夏瑜。
?習慣成自然,既然知識分子這一頭總是自我嘲笑,并不斷提供這樣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頭自然而然也就養(yǎng)成俗眾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謂時髦的“賣點”。
?當然,只要知識分子還作為某種社會集團有別于工農,只要知識分子還只能由自己寫自己,只要知識分子還因為掌握知識而成為社會關注點,那么,文學中的這一“知識分子待遇”怕是還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會知識化,全都成為知識分子,才有可能免卻這一“待遇”。
【小題1】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終戰(zhàn)勝舊思想 ②再回頭去嘲笑舊式人物
③如《藥》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沒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連嘲笑權都沒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隨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 B.③⑥①②⑤④ | C.③⑤①⑥②④ | D.③④②⑤①⑥ |
A.作家們創(chuàng)作喜歡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
B.自古就有嘲笑知識分子的審美背景。 |
C.人們普遍同情弱者的社會心理定勢。 |
D.知識分子本身微妙的社會身份因素。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導練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9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辫b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
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xié)。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 目:看做,視為 |
B.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
C.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 冠:位居第一 |
D.使人耽之若是耽:耽誤 |
A.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如樂作焉 |
B.意甚悅,固求市之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
C.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 不久當還歸,還必相迎取。 |
D.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堂侄子,年幼時并沒有顯出什么特異之處,成人后擅長隸書,被稱為古往今來的佼佼者。后來被太尉郗鑒相中,成為郗家的乘龍快婿。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與謝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寫 下著名的《蘭亭集序》以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
C.王羲之書法精湛,不但擅長楷書和草書,而且主張學習書法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只不過為人狂放傲岸,言談之間常常把自己與鐘繇、張芝相提并論。 |
D.驃騎將軍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逢母喪,王羲之因為與之感情上有隔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沒有再去,王述對此深為怨恨。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9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
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痹c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xié)。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 目:看做,視為 |
B.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
C.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 冠:位居第一 |
D.使人耽之若是耽:耽誤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如樂作焉 |
B.意甚悅,固求市之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
C.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 不久當還歸,還必相迎取。 |
D.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堂侄子,年幼時并沒有顯出什么特異之處,成人后擅長隸書,被稱為古往今來的佼佼者。后來被太尉郗鑒相中,成為郗家的乘龍快婿。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與謝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寫 下著名的《蘭亭集序》以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
C.王羲之書法精湛,不但擅長楷書和草書,而且主張學習書法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只不過為人狂放傲岸,言談之間常常把自己與鐘繇、張芝相提并論。 |
D.驃騎將軍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逢母喪,王羲之因為與之感情上有隔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沒有再去,王述對此深為怨恨。 |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及選自課本的兩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4分)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3分)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3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