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些裝置,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友情提示:以下所選裝置均填裝置標號)
精英家教網(wǎng)
(1)寫出序號為①②③的儀器名稱:①
 
;②
 
;③
 

(2)寫出你知道的化學實驗中可選用裝置C制取氣體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①該裝置中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目的是
 
;
②收集所得氣體可選用的一種裝置是
 

③如何檢驗收集的氣體是氧氣?
 

(3)某學校化學興趣小組在研究“帶火星木條復燃與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關系”的課題中,采取了以下實驗步驟:
①取5只250mL集氣瓶,分別裝入25mL、50mL、75mL、100mL、125mL的水,并用毛玻璃片蓋住,依次編號為1、2、3、4、5;
②用分解過氧化氫(H2O2)的方法制取氧氣,用制取的氧氣通過排水法將上述1~5號瓶中的水排去;
③將帶火星的木條依次插入1~5號瓶中,把觀察到現(xiàn)象和計算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
集氣瓶標號 1 2 3 4 5
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28.9% 36.8% 44.7% 52.6% 60.5%
帶火星木條的狀況 微亮 很亮 復燃 復燃
根據(jù)以上實驗事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寫相應的標號).
A.只有在純氧中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B.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52.6%時,帶火星的木條就能復燃;
C.只要有氧氣存在就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分析:(1)識別儀器.
(2)從裝置C可以看出,固體和固體加熱制取氣體,同時有一個特殊地方-試管口有棉花,所以是高錳酸鉀制氧氣;
①如果反應有水生成,水蒸氣到達試管口被冷卻成液態(tài)水;如果試管口朝上,就會流向加熱部分,導致試管爆裂,所以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這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
②收集裝置依據(jù)水溶性和密度大小進行選擇;
③檢驗氧氣的方法是常見考點,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收集的氣體中,若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3)學生認真觀察圖表,可以發(fā)現(xiàn)當氧氣體積分數(shù)大于52.6%時,木條就復燃啦;
解答:解:
(1)識別儀器,故答案為①試管②集氣瓶③酒精燈;
(2)從裝置C可以看出,固體和固體加熱制取氣體,同時有一個特殊地方-試管口有棉花,所以是高錳酸鉀制氧氣,故答案為2KMnO4
  △  
.
 
K2MnO4+MnO2+O2↑;
①如果反應有水生成,水蒸氣到達試管口被冷卻成液態(tài)水;如果試管口朝上,就會流向加熱部分,導致試管爆裂,所以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這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故答案為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
②氧氣不溶于水,采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氣大,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故答案為D或E.
③這是常見考點,氧氣支持燃燒,故答案為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收集的氣體中,若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3)通過觀察圖表可以發(fā)現(xiàn),當氧氣體積分數(shù)大于52.6%時,帶火星的木條就能復燃,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氣體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jù),同時也考查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要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些裝置,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填裝置序號)

(1)寫出指定儀器的名稱:①
試管
試管
;
(2)寫出一個用裝置B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該裝置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防止試管口冷凝水倒流使熱的試管炸裂
防止試管口冷凝水倒流使熱的試管炸裂
;
(3)收集氧氣可選用的一種裝置是
C或D
C或D
(填裝置序號),說明氧氣具有的性質是
氧氣不易溶于水或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
氧氣不易溶于水或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
;
(4)選擇裝置A制取氣體的依據(jù)是
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
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
;
(5)按圖F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底部裝少量水的作用是
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熔化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
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熔化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Fe+2O2
 點燃 
.
 
Fe3O4
3Fe+2O2
 點燃 
.
 
Fe3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

(1)儀器①的名稱是
長頸漏斗
長頸漏斗

(2)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符號表達式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實驗時應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其作用是
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合適時機是
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
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

(3)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的符號表達式為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 (填裝置字母)
B
B
;選擇該發(fā)生裝置的依據(jù)是
反應物是液體,二氧化錳是固體作催化劑,且不需加熱
反應物是液體,二氧化錳是固體作催化劑,且不需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實驗一、
   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儀器.請根據(jù)要求填空:

(1)寫出圖中儀器a、b的名稱
長頸漏斗、集氣瓶
長頸漏斗、集氣瓶

(2)實驗室用上圖B裝置來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若用裝置C來制備CO2,該裝置的優(yōu)點是
可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可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3)已知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則其發(fā)生裝置應選擇
A
A
,收集裝置應選擇
F
F
(填寫裝置的字母代號).
實驗二、
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既可用于制取CO2,又可用于探究CO2的性質.

說明:
(1)裝置Ⅰ中盛放的藥品是石灰石和稀鹽酸.
(2)裝置Ⅲ中在小試管外壁貼有4片試紙:其中兩端的兩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中間兩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過并曬干.
①實驗時,打開K1關閉K2可用來制備CO2.寫出Ⅰ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檢驗II中氣體收集滿的方法是
將燃著的木條放至導管口a處,木條熄滅說明收集滿
將燃著的木條放至導管口a處,木條熄滅說明收集滿
.若在II中放入澄清的石灰水,可用于檢驗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②實驗時,關閉K1打開K2可用于探究CO2的性質.實驗時Ⅲ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干燥試紙無變化,濕潤試紙由下至上依次變紅
干燥試紙無變化,濕潤試紙由下至上依次變紅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該實驗說明CO2具有的性質是
密度比空氣大,能與水反應
密度比空氣大,能與水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些裝置,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指定儀器的名稱:①
試管
試管
;②
集氣瓶
集氣瓶

(2)寫山用裝置D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3)若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其發(fā)生裝置為
A或B或C
A或B或C
;反應殘液中的二氧化錳不要廢棄,因為二氧化錳的
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
沒有改變,還可以使用;采用
過濾
過濾
(填操作名稱)、洗滌和干燥等操作,就能回收固體二氧化錳.
(4)檢查裝置B氣密性的方法是
用止水夾夾緊橡皮管,然后向長頸漏斗中加入,若形成一段水柱,放置后水柱不變,則說明氣密性較好
用止水夾夾緊橡皮管,然后向長頸漏斗中加入,若形成一段水柱,放置后水柱不變,則說明氣密性較好

(5)化學上可通過多種反應得到NH3(NH3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嶒炇抑迫H3的反應原理CaO(固)+NH3?H2O(氨水)=NH3+Ca(OH)2則選用上圖中的
A或B或C
A或B或C
作為反應的發(fā)生裝置,
G
G
作為反應的收集裝置.
(6)實驗室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氣時.常溫下,在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物質,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不能使木條復燃的是
A
A

A.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
B.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錳
C.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硫酸銅溶液
D.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紅磚粉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可選用的氣體發(fā)生及收集裝置是
AD或AE
AD或AE
(填序號).
(2)硫化氫是無色、有臭雞蛋氣味、有毒、能溶于水的氣體,實驗室常用固體硫化亞鐵(FeS)和稀硫酸反應制。畬嶒炇抑迫×蚧瘹錃怏w可選用的氣體發(fā)生及收集裝置是
BD
BD
(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