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能源利用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密切相關。
(1)目前人們使用的燃料大多來自于化石燃料,如煤、________、天然氣等。
(2)開發(fā)和利用新能源是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① 下列利用了新能源的是________(填序號)。
A.風力發(fā)電 B.太陽能飛機 C. 潮汐能動力機
② 氫氧燃料電池可實現(xiàn)零排放,工作原理如圖所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③ 可燃冰能釋放甲烷。甲烷燃燒的微觀示意圖如下,請在橫線處補全相應微粒的圖示。________
【答案】石油 ABC 2H2 + O2 2H2O
【解析】
解:(1)目前人們使用的燃料大多來自于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2)①A、風能發(fā)電是將風能轉(zhuǎn)化為電能,是利用了新能源,故選項正確;
B、太陽能熱水器是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熱能等,是利用了新能源,故選項正確;
C、潮汐能發(fā)電是將潮汐能轉(zhuǎn)化為電能,是利用了新能源,故選項正確;
②氫氣與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2 + O2 2H2O;
③由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shù)目不變,所以空格處填寫2個氧分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A、B是兩種常見的單質(zhì),甲、乙是兩種常見的化合物。常溫下A為黑色固體,其余均為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相互轉(zhuǎn)化的關系如右圖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化學反應方程式:
(1)A+B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乙+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E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zhì),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部分物質(zhì)已經(jīng)略去)。已知A是目前世界上年產(chǎn)量最高的金屬;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中金屬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40%, 其水溶液呈藍色,常用來配制農(nóng)藥波爾多液;D屬于堿;E屬于鹽。則C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E轉(zhuǎn)化為D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下列實驗操作可完成兩個實驗。甲實驗為粗鹽中難溶性雜質(zhì)的去除,乙實驗為配制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氯化鈉溶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甲實驗的步驟是①④⑤,其中去除雜質(zhì)的關鍵步驟是蒸發(fā)
B.甲實驗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實驗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驟進行操作, 則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大(p水=1g/cm3)
D.乙實驗中,若①所用的燒杯內(nèi)壁沾有水,對配制的溶液濃度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類比法是化學研究物質(zhì)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學性質(zhì)與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熱條件下也分解,僅生成三種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對此展開探究:
(1)小平首先根據(jù)草酸中含有____________元素,可推測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平對分解生成的其他產(chǎn)物進行猜測、驗證:
【假設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實驗一: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小平據(jù)此判斷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設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實驗二:小平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從而證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請回答:A裝置中黑色固體粉末是____________(填化學式),A裝置中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
討論交流:
(3)小華認為,小平的“實驗二”不需要B裝置也能夠推斷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華的觀點:_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請說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
(4)從環(huán)保的角度看,“實驗二”裝置有一個缺陷,請你指出該缺陷:_________________,處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如圖裝置完成 CO 還原 Fe2O3 的實驗。緩慢通入一定量的 CO。點燃酒精噴燈,繼續(xù)通入 CO。一段時間后,當粉末全部變?yōu)楹谏珪r,停止通入 CO,熄滅酒精噴燈。
(1)CO 與 Fe2O3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2)在冷卻過程中,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與空氣接觸而變?yōu)榧t色,應補充的操作是________。
(3)有同學提出黑色粉末中還可能含有 Fe3O4。資料: Fe3O4 不與 CuSO4 溶液反應。
為驗證黑色粉末成分。該同學取少量樣品于燒杯中,加過量 CuSO4 溶液,充分反應。證明黑色粉末中含 Fe 和 Fe3O4 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F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zhì),已知:A、C是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化合物,C通常為液體,D為無色氣體,F是白色難溶固體,其中金屬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40%。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zhuǎn)化關系(部分物質(zhì)和反應條件已略去)。
(1)A為 ,
(2)E物質(zhì)在生活中的一種用途是 ;
(3)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煙氣脫硫的工藝不僅能消除SO2,還能將其轉(zhuǎn)化為石膏(CaSO42H2O)等產(chǎn)品,實現(xiàn)“變廢為寶”。主要物質(zhì)轉(zhuǎn)化關系如下:
(1)設備1中,通過噴淋水脫去煙氣中的S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若將煙氣中的SO2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可能會導致的污染問題是_____。
(2)設備2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將H2SO3轉(zhuǎn)化為_____。
(3)設備3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反應前后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是_____。
(4)另一工廠為防治SO2的污染,另外設計了一種治污方法,不僅吸收了SO2,同時也得到了硫酸等化工產(chǎn)品,該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①Fe2(SO4)3吸收SO2的化學方程式是:Fe2(SO4)3 + 2_____+ SO2 = 2FeSO4 + 2H2SO4
②該流程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有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一: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常用的裝置,回答問題:
(1)寫出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實驗室要用同一裝置制取并收集O2和CO2,最好選擇____________裝置組合(填標號),寫出用該裝置制取O2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用鋅與稀硫酸反應來制取氫氣并測定氫氣的體積,請從圖中選擇最佳的裝置進行組合,整套裝置的導管口連接順序是________(填標號)
Aa→d Bb→g Cb→e→f→h Db→f→e→h
(4)氨氣(NH3)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蛇x用如圖中____________(填標號)裝置組合制取并收集氨氣。若用如圖裝置收集,氨氣應從________(填“a”或“b”)導管口進入。
實驗二:某同學將光亮的鎂條放入NaHCO3飽和溶液中,鎂條消失并產(chǎn)生大量氣泡和白色固體。為確定產(chǎn)生的氣體和白色固體的成分,該同學進行了如下的探究。
(查閱資料)①Mg(HCO3)2能溶于水;
②MgCO3、Mg(OH)2加熱易分解,分別生成兩種氧化物。
③堿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猜想假設)①白色固體可能是Mg(OH)2;
②白色固體可能是MgCO3;
③白色固體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進行實驗)
(1)收集并點燃產(chǎn)生的氣體,火焰呈淡藍色,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無明顯現(xiàn)象,則該氣體為_________。
(2)對白色固體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 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①取洗凈后的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________ | 觀察到______ | 白色固體一定含有MgCO3 |
②取一定量白色固體,充分加熱至不再產(chǎn)生氣體,將產(chǎn)生的氣體先通入堿石灰,再通入濃硫酸,分別稱量裝置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 | 堿石灰增重,濃硫酸不變 | 白色固體一定含有_______,可能含有___。 |
(反思評價)為進一步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zhì),對實驗②如何改進,寫出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