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課堂上,老師做了甲、乙兩個實驗(如下圖所示),觀察到甲實驗中溶液變紅色:乙實驗中小花也變紅色。然后布置了作業(yè):請?zhí)骄考讓嶒炛惺锶芤鹤兗t色的原因。小明設(shè)計了下圖丙、丁、戊所示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根據(jù)題目所給信息及下面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所有瓶內(nèi)小花是濾紙做的,均浸有石蕊且干燥)
(1)丙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
(2)小明從生物課上知道,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他打算從A處向丁、戊裝置中吹氣,從而找出石蕊溶液變紅色的原因。小雨說,小明的方案有錯,應(yīng)該加以改進。小雨改進的實驗方案是:應(yīng)在丁裝置前加一個___裝置,其目的是____。
(3)小雨按照改進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其中丁裝置的實驗說明了____。從丁裝置小花不變色而戊裝置中小花變紅色,可知石蕊溶液變紅色的原因是_____。
(4)乙實驗在該實驗探究中起____作用。
(5)寫出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發(fā)生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____。
【答案】丙中紫色小花不變色 干燥裝置 除去呼出氣體的水蒸氣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變紅色 二氧化碳和水反應(yīng)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變紅 對照
【解析】
(1)石蕊遇酸性溶液會變紅,水不能時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丙中紫色小花不變色;
(2)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小明從A處向丁、戊裝置中吹氣,找出石蕊溶液變紅色的原因。小雨認為小明的方案有錯,應(yīng)該加以改進,小雨改進的實驗方案是:應(yīng)在丁裝置前加一個干燥裝置,其目的是除去呼出氣體的水蒸氣;
(3)小雨按照改進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丙中小花不變色說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丁中只有二氧化碳和小花接觸,小花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從丁裝置小花不變色而戊裝置中小花變紅色,可知石蕊溶液變紅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yīng)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變紅;
(4)酸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乙實驗在該實驗探究中起對照作用;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yīng)生成碳酸鈣和水,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①、②為氧元素、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圖,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1)氧元素屬于 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鋁元素的質(zhì)子數(shù)是 。
(2)C粒子屬于 (填“原子”、“陰離子”或“陽離子”);若D為原子,則ⅹ= 。
(3)A、B、C、D中屬于同種元素的是 (填序號)。
(4)A粒子的化學性質(zhì)與B、C、D中哪一種粒子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 (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數(shù)字和化學符號填空。
(1)2個硅原子__________________。
(2)2個硫酸根離子_______________。
(3)2個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____。
(4)氧化鋁中鋁元素化合價為+3價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zhì)。
(1)現(xiàn)有蒸餾水和硬水各一杯,區(qū)分兩者應(yīng)選用的試劑為_____。
(2)電解水可制得氫氣,通電后如圖所示,電極X為電源的_____。
(3)根據(jù)下圖全球海水、陸地水儲量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
A 淡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B 地球上大部分是含鹽量很高的海水
C 為減少水體污染,要禁止使用農(nóng)藥、化肥
D 為節(jié)約用水,農(nóng)業(yè)、園林澆灌改大水浸灌為噴灌、滴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10月1日,我國舉行了盛大的國慶70周年閱兵活動;顒又杏玫皆S多化學知識。請用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閱兵禮炮為活動拉開序幕,禮炮炮身(特殊鋼材)涂刷了油漆,不僅使炮身變得美觀還可防銹。鐵會生銹屬于鐵的_____(填“化學”或“物理”)性質(zhì)。鳴炮時無外拋物,無環(huán)境污染。下列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___。
A 二氧化硫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氮氣
(2)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上空時,拉出一條彩色煙帶,產(chǎn)生煙帶的藥品除燃料外還有鋅、氯化銨、三硫化二銻等。
①氯化銨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NH4ClX↑+HCl↑,則X的化學式是___。
②如圖是銻元素在周期表的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
A 銻屬于非金屬元素
B 銻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121.8
C 銻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51
D 三硫化二銻的化學式為SbS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含碳物質(zhì)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1)下列物質(zhì)中均含有碳元素,其中硬度最大的是_____ (填字母序號,下同),屬于化合物的是______。
(2) 干冰可作制冷劑,主要是利用了它的______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zhì)。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體現(xiàn)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是______。
A 日常起居中,長時間不用電器時,要關(guān)閉電源
B 減少使用私家車次數(shù),多乘公交或騎自行車
C 講究衛(wèi)生,在餐廳用餐時,盡量多地使用一次性餐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多角度認識物質(zhì),能幫助我們更全面了解物質(zhì)世界。以氧氣和二氧化碳為例,回答下列問題:
(1)認識物質(zhì)的組成和構(gòu)成。
①從宏觀上看,氧氣和二氧化碳都由________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組成
②從微觀上看,氧氣和二氧化碳都由__________構(gòu)成。
(2)認識物質(zhì)的性質(zhì)。
①氧氣的化學性質(zhì)比較活潑。硫在氧氣中燃燒會生成__________(填物質(zhì)名稱)
②將蘸有酒精的棉芯點燃后放入燒杯中,向杯中緩慢傾倒二氧化碳,觀察到燒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滅(如圖所示),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zhì)有_________,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復燃燒,操作方法有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剛同學通過學習知道,乙醇汽油是一種新型車用燃料,于是他對汽油中添加乙醇的目的進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1:可以減少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
猜想2:可以產(chǎn)生更多熱量,增強汽車的動力。
[進行實驗]
序號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得出的結(jié)論 |
1 | 在兩個蒸發(fā)皿中各加入10mL冷水,控制相同的燃燒條件,分別用乙醇和汽油作為燃料進行加熱,記錄從開始加熱到水沸騰的時間。 | 用乙醇加熱耗時118s,用汽油加熱耗時56s | 猜想2________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
2 | 實驗1停止加熱后,取下蒸發(fā)皿,觀察蒸發(fā)皿的底部。 | 用乙醇加熱的蒸發(fā)皿底部只有極少量的炭黑, 而用汽油加熱的蒸發(fā)皿底部有大量的炭黑 | ____________(仿照 上格填寫) |
[分析與討論]
(1)實驗1是一個對比實驗,實驗過程中不一定控制的條件是_______ (填序號)
A水的初始溫度必須相同
B加熱開始計時點必須相同
C燃具產(chǎn)生火焰的大小必須相同
D蒸發(fā)皿的大小必須相同
(2)汽車的發(fā)動機、排氣管等部件易出現(xiàn)積炭,使用乙醇汽油后,這些部件產(chǎn)生的積炭量將__________。
(3)目前乙醇汽油中乙醇的添加量約為10%,可在一定程度 上節(jié)省石油資源。結(jié)合實驗1的結(jié)論分析,如果乙醇的添加量過大,會使汽車動力___________(填“增強”“減弱”或“不變”)
(4)乙醇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下圖是實驗室常用的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②的名稱是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為原料制取氧氣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應(yīng)____________(選填編號)。
(3)用盛滿水的G裝置收集氧氣時,氣體應(yīng)從____________(填“a”或“b”)通入。
(4)實驗室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氣體,選用的裝置依次是____________(填編號)。
(5)二氧化硫氣體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實驗室制取SO2氣體時需進行尾氣處理,應(yīng)選擇的裝置是____________(填編號)。
(6)凈化水時,過濾需要選用上述裝置某些儀器,除此之外還缺少的儀器是濾紙和_________(填名稱)。
(7)下列哪種方法可以得到平穩(wěn)的氧氣流?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把二氧化錳加入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儀器中
②把過氧化氫溶液緩緩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儀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